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長征(5)


  紅軍繼續北上,先要通過彝族聚居地區,才能到達大渡河畔。毛澤東囑咐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先遣隊的任務不是打仗,而是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與彝民達到友好。只要我們全軍模範地執行紀律和黨的民族政策,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彝民不會打我們,還會幫助我們通過彝族區,搶渡大渡河。劉伯承堅定地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與沽基族首領結盟修好,並對其他部族做了工作,順利地通過彝族地區,趕到大渡河的安順場渡口。

  蔣介石立刻又命令在大渡河以北地區加緊佈防,致電各路將領:「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勳』」。(32)安順場在大渡河南岸,是一個河谷地帶,兩側四五十裡是高山。部隊在這樣的深溝中沒有回旋餘地,兵力也無法展開,極易被敵人伏擊消滅。劉伯承率先遣隊到達後,找到兩隻小船,由十七名勇士坐著過河,佔領了渡口。先遣隊各部陸續過江。但此處架橋不易,全軍難以在短時間內從這裡過江。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抵達安順場,聽取劉伯承、聶榮臻詳細彙報過河和架橋的情況後,立刻決定紅軍沿大渡河兩岸趕向安順場以北一百七十公里的滬定橋,限兩天趕到。紅軍克服重重困難,按時趕到,戰勝守軍,佔領了滬定橋和滬定縣城。紅軍主力在六月二日全部渡過大渡河。毛澤東對指戰員們說:我們的行動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不是太平軍,我和朱德也不是「石達開第二」,蔣介石的如意算盤又打錯了。

  過了瀘定橋,紅軍繼續北上。六月八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發出《為達到一、四方面軍會合的戰略指示》,指出:「我軍基本任務,是用一切努力,不顧一切困難,取得與四方面軍直接會合。」「我軍必須以迅雷之勢突破蘆山、寶興之線守敵,奇取懋功,控制小金川流域於我手中,以為前進之樞紐。」

  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關鍵,是要翻越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夾金山。山上終年積雪,氣候變化無常,空氣稀薄,人跡罕至。六月十七日早晨,毛澤東喝完一碗熱氣騰騰的辣椒湯,身穿夾衣夾褲,手持木棍,沿著前面部隊走出的又陡又滑的雪路,向山頂攀登。他把馬讓給傷病員和體弱的女同志使用,並且說:「多有一個同志爬過雪山,就為革命多保存了一份力量!」走到半山,氣候驟變,冰雹劈頭打來。他拉著戰士的手前進,同時囑咐大家:「低著頭走,不要往上看,也不要往山下看,千萬不要撒開手!」一會兒,冰雹停止,但越近山頂空氣就越稀薄,一些體力弱的戰士一坐下去就再也沒有起來。毛澤東對坐在雪地裡休息的戴天福說:你坐在這裡非常危險的,來,我背著你走。警衛員吳吉清搶先把戴天福背起,在毛澤東幫扶下走向山頂。越過山頂後,下山就比較容易了。當天下午,他們就到達懋功縣達維鎮,受到三月中旬退出川陝根據地來到川西的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的夾道歡迎。十八日,他們進入懋功縣城,會見在這裡迎候的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第三十軍政委李先念。

  紅一、四方面軍的會師,是紅軍長征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大大增強了紅軍的力量,使集結在這個地區的紅軍兵力達到十多萬人,為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

  兩軍會合後紅軍的行動方向應當指向哪裡?是就地發展,還是繼續北上?這是關係到紅軍今後命運的頭等重要的問題。不料,恰恰在這個大問題上立刻發生嚴重的、難以調和的分歧。

  還在兩軍會合的前夕,中共中央收到紅四方面軍領導人來電請速決「今後兩軍行動大計」。朱德、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在六月十六日致電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明確地指出:「今後我一、四兩方面軍總的方針應是佔領川、陝、甘三省,建立三省蘇維埃政權,並於適當時期以一部組織遠征軍佔領新疆。」但張國燾、陳昌浩複電中共中央,不同意這個戰略,提出紅軍北攻阿壩,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或暫時向南進攻。

  到達懋功縣城的當天,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就戰略進攻方向問題再電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提出:「目前形勢須集大力首先突破平武,以為向北轉移樞紐。」「望即下決心為要」。張國燾於二十日又致電中共中央,提出向西發展,並說「目前給養困難,除此似無良策」。中央複電張國燾,指出:「從整個戰略形勢著想,如從胡宗南或田頌堯防線突破任何一點,均較西移作戰為有利。請你再過細考慮!」這樣重大的問題,在往來電報中自然是難以解決的,因此,中共中央在電報中請張國燾「立即趕來懋功,以便商決一切」。

  二十五日,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到懋功縣城以北的兩河口,歡迎從茂縣前來的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並舉行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大會。朱德致歡迎詞,說明兩大主力紅軍會師的重大意義和北上的方針。張國燾在講話中卻公然提出同中央相悖的西進方針。(33)毛澤東和張國燾都是中共一大的代表,已經多年不見了,但一見面談話卻並不投機。

  第二天,在兩河口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了目前戰略方針的報告,從地域是否便於機動、群眾條件和經濟條件三個方面,闡明紅軍應該去「川陝甘」,「我們如陷在懋、松、理,就沒有前途」。提出以運動戰迅速北上攻打駐松潘的胡宗南部,創造川陝甘根據地。張國燾在發言中勉強表示同意中央的北進方針,又同時提出也可「向南」,「向成都打」的問題。毛澤東發言同意周恩來的報告,提出:一、中國紅軍要用全力到新的地區發展根據地,在川陝甘建立新根據地,這是向前的方針,要對四方面軍同志作解釋,因為他們是要打成都的,而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有可能實現向北發展。二、戰爭性質不是決戰防禦,不是跑,而是進攻,因為根據地是依靠進攻發展起來的,我們應當過山戰勝胡宗南,占取甘南,迅速向北發展。三、我須高度機動,這就有個走路的問題,要選好向北發展的路線,先機奪人。四、集中兵力於主攻方面,如攻松潘,胡宗南如與我打野戰,我有二十個團以上,是夠的。今天決定,明天即須行動。五、責成常委、軍委解決統一指揮問題。(34)

  會議經過三天討論,通過北進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二十八日,政治局根據會議精神作出《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戰略方針》的決定。指出:「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方針,在戰役上必須首先集中主力消滅與打擊胡宗南軍,奪取松潘與控制松潘以北地區,使主力能夠勝利地向甘南前進。」(35)

  六月二十九日,毛澤東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除決定張國燾為中革軍委副主席,徐向前、陳昌浩為軍委委員外,主要聽取博古關於華北事變的情況報告。毛澤東發言時指出:日本帝國主義想把蔣介石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下。「党對時局應有表示,發表文件,在部隊中宣傳,反對日本」,這是「最能動員群眾」的。(36)會議決定,以中共中央名義發表宣言或通電。

  (32)晏道剛:《蔣介石追堵長征紅軍的部署及其失敗》,《紅軍長征在貴州史料選輯》,貴州社會科學叢書1983年版,第346頁。
  (33)莫休:《大雨滂沱中》,《黨史資料》1954年第1期。
  (34)毛澤東在兩河口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35年6月26日。
  (3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516頁。
  (36)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常委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35年6月29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