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毛岸英在朝鮮戰場 | 上頁 下頁
六四


  楊志明,一九三一年出生,黑龍江省肇源縣頭台鎮人。這個農家子弟只讀過兩年書,但學習成績特別好。他十五歲時參加了學校工作,是土改工作隊的骨幹。一九四八年隨南下大隊到新解放區工作,後被東北軍區機要學校選中。一九五〇年畢業後,被分到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司令部任譯電員,入朝後在志司機要處任機要員。

  毛岸英發自肺腑的一番話,令大家感動不已。一個團級幹部、領袖的兒子能這樣平易近人,這樣和藹可親,實在難能可貴!從此以後,機要處的同志和毛岸英就一下子拉近了距離。

  毛岸英平時與大家說說笑笑,可工作起來十分嚴肅認真,特別是在遵守機要工作紀律方面更是嚴格要求自己。雖然他是彭總的機要秘書,但每次取送電報,卻從不邁進「機要禁區」譯電室半步。每當遇到譯電員翻譯電報,他也從來不問不看。這些,都令機要員們感歎不已。

  十一月二十三日,毛岸英又來到機要處,大家都熱情地與他打招呼。從來沒到過北京的楊志明對祖國的首都非常仰慕,於是好奇地向毛岸英打聽北京是個啥樣子。毛岸英像個導遊一樣繪聲繪色地介紹了北京的風景名勝,從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築天安門城樓講到故宮,從天壇、地壇講到十三陵,從北海、頤和園講到八達嶺長城,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大家聽得十分入迷。

  這時,楊志明突然發問:「毛秘書,在北京多好啊,你為啥到朝鮮來,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嗎?」其實,這不僅是楊志明的疑問,也是當時許多人的疑問。

  毛岸英沒有從正面回答楊志明的提問,只是略加思索後說:「那你為什麼也到這裡來,你不也有爸爸媽媽嗎?你的親人放心嗎?既然你能來,那我為什麼不能來呢?」

  楊志明看到毛岸英腰間有一支精美別致的小手槍,便問道:「毛秘書,你這支手槍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過,好漂亮喲!」

  毛岸英把手槍從槍套裡拔出來,在手心裡掂了掂說:「這支手槍有點來頭,還是斯大林贈送的呢!」

  聽毛岸英這麼一說,大家都把驚羨的目光集中到這支小手槍上來了。有人興致盎然地問道:「你去過蘇聯,見過斯大林?」

  「我在蘇聯呆了十年。」毛岸英撫摸著手槍,用熱烈的語氣饒有興趣地說,「一九四五年五月,我隨蘇聯紅軍打到德國,我們把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在那裡我接到蘇軍政治部發來的電報,說要調謝廖沙回莫斯科,謝廖沙是我的俄文名字,還說斯大林元帥要接見我。」

  毛岸英陷入了美好的回憶之中:「回到莫斯科,斯大林在接見時誇我很勇敢,問我為什麼不加入蘇聯國籍,為什麼不找個蘇聯姑娘做媳婦?還說接受蘇聯姑娘的愛情並不需要拿出炸敵人坦克的勇氣。我說我是中國人,我要找中國姑娘做媳婦。斯大林說我不愧是毛澤東的兒子,比毛澤東還強硬!後來,斯大林就親手把這支小手槍送給了我,作為對我參加蘇聯衛國戰爭的最高獎賞。」

  大家聽完毛岸英談他在蘇聯的情況後,就想多瞭解一些蘇聯方面的見聞。其中一個同志問:「毛秘書,你從小就在蘇聯長大,回來後說漢語舌頭根不發硬嗎?可你現在講的漢語滿好呀!」

  毛岸英哈哈大笑起來:「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豈不是忘了祖先。」

  「毛秘書,你能說幾句蘇聯話給我們聽聽嗎?」

  「當然可以。」毛岸英咿裡哇啦地講了一段俄語,大家面面相覷,不解其意。毛岸英笑著說,「我說的是:同志,你們辛苦啦!等戰爭結束後,我請大家到北京做客,請你們到天安門合影。」

  話音剛落,大家就欣喜若狂地熱烈鼓掌,整個室內沸騰了。每個人的心都好像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仿佛已經站在了天安門前一樣。

  「這樣吧,我給大家唱一支蘇聯歌曲好不好?」

  「好……」大家又鼓起掌來。

  「歌的名字叫《青年團員之歌》。」毛岸英清了一下嗓子,就唱了起來:

  聽吧,戰鬥的號角發出警報,
  穿好軍裝拿起武器!
  青年團員們集合起來,
  踏上征途,萬眾一心,保衛國家!
  我們再見了,親愛的媽媽!
  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
  再見吧,媽媽,別難過,別悲傷,
  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十一月二十四日晚,天上飄著浮雲,十五的月亮宛如一張愁眉不展的少女圓臉。毛岸英踏著月光來到機要處清退電報,臨走時提醒大家:「這幾天敵機很猖狂,到處扔炸彈,大家要提高警惕。」那天晚上,毛岸英可能工作太忙,沒在機要處停留,辦完電報的清退手續後就匆匆離開了。這是毛岸英最後一次來到機要處,也是機要處的同志最後一次與毛岸英見面。

  【第六章 血染大榆洞】

  正在大家焦急之時,突然發現一個人被壓在桌子下面,身子燒焦了,臉燒糊了,辨不清模樣……

  毛澤東:請你們充分注意機關的安全,千萬不可大意。

  打完了第一戰役,摸了一下老虎的屁股,彭德懷心裡就有了底。鑒於美軍是機械化部隊,逃跑起來一陣風,志願軍靠兩條腿是追不上的,彭德懷決定採用我國古代「孫臏減灶」的戰法,故意示弱,等追蹤而來的敵人鑽進了我們的「口袋」,再聚而殲之;或把敵軍首尾拖開,分而治之。

  對於這樣的戰術,作為軍事戰略家的毛澤東是滿意的,因為「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是他一貫推崇的戰術。毛澤東在批註《宋史》時,曾兩次稱讚契丹善於用「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術,他還批評宋太宗「總不省」、「不知兵」,不是契丹的「敵手」。

  在代總長聶榮臻彙報第一次戰役的全過程後,毛澤東興奮地說:「入朝僅僅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取得了初戰告捷,殲敵一萬五千八百余人的勝利,了不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