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第十二章 決戰西北戰場(4) |
|
青、甯二馬被我分割,蘭州、銀川告急,引起逃往廣州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極度恐慌,這對其妄圖保守西北與西南為其最後反革命基地的夢想,是又一次沉重的打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閻錫山急忙在廠州召集馬步萬、馬鴻逢、胡宗南參加的「西北聯防會議」,策劃了蘭州決戰計劃:以青馬節節抵抗後退守蘭州,吸引我軍主力于蘭州城下,牽住我軍主力;然後甯馬退出固原後轉向蘭州,胡宗南則進擊隴南,以包圍合擊我軍,並答應派空軍大力支援。敵人認為,蘭州有堅固工事和天險黃河為依託,兵力集中,彈藥充足,而我軍經長途跋涉,部隊疲勞,再用堅壁清野、斷我後路等手段,造成我軍供應困難,然後殲滅我軍於蘭州外圍。 會上,閻錫山極力調解馬步芳和馬鴻逵的矛盾,任命馬鴻逵為甘肅省政府主席。會後,馬步芳一再拉馬鴻逵即赴蘭州到任,實際是想以馬鴻逵為人質取得甯馬的支援。兩個人多次抱頭痛哭,發誓要同生死共患難,並商定一同坐飛機回蘭州。不料飛機將要起飛時,馬鴻逵突然變卦,以回寧親自部署出兵援蘭為藉口,決定先回銀川,於是兩馬分道飛回西北。 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六日,即扶眉戰役以前,毛主席在《解決西北敵軍的方針》的指示中,就曾指出對青、甯二馬應予區別對待:首先打擊馬步芳,馬鴻逵是傅作義將軍的拜把兄弟,曾派人向傅作義將軍表示有向我求和之意。毛主席設想在殲滅馬步芳後,對馬鴻逵可在軍事打擊下儘量爭取用政治方式加以解決。同時,鑒於青馬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在軍事上也比甯馬大,殲滅了青馬,即可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 因此,彭總決定首先集中力量殲滅青馬。當時,縱觀青馬動向有兩種可能:一是在蘭州同我決戰,二是退守青海老窩。如敵逃回青海,將造成我進軍作戰之嚴重困難,勢必延長西北全部解放的時間;而蘭州是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之樞紐,雖然攻打蘭州將是一場艱巨的攻堅戰,但作戰條件遠比青海有利。所以我軍的作戰方針是力爭同青馬決戰於蘭州,而嚴防敵人逃回青海。 八月四日,彭總發佈進軍蘭州殲滅青馬的作戰命令,確定如下之部署:以二兵團之三個軍和十九兵團之兩個軍分兩路包圍進攻蘭州;由一兵團附六十二軍突破敵右翼向其青海老窩迂回,以動搖其軍心,並攔阻和殲滅從蘭州逃竄之敵,爾後西渡黃河,直取西寧。另以十九兵團的六十四軍在固原一帶向甯馬佯動,並準備阻擊來援之甯馬;以十八兵團主力(欠六十二軍)及第七軍等三個軍沿川陝公路前進,以鉗制胡宗南。這樣,就給青馬布下了天羅地網,使其無法逃脫被殲的命運。 八月八日,我兵團主力向西直指蘭州。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登上巍峨的六盤山,遙望祖國的蒼茫大地,浩浩蕩蕩的解放大軍象洶湧的鐵流滾滾西去,回想起十四年前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過六盤山時毛主席寫下的壯麗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真是感慨萬千! 我們循著當年工農紅軍走過的腳印,懷念被馬步芳屠殺的革命戰友的音容笑貌,不禁潸然淚下。那時候,紅軍戰士們曾發誓要打回來的,如今我們終於回來了。我們不但要向馬步芳討還血債,而且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也已為期不遠,革命烈士的忠魂即可含笑於九泉了。 我軍在追擊途中,敵人怕遭圍殲,只以騎兵分散與我接觸,一經接觸,立即逃走,其逃竄的步兵則離我軍一至兩天的路程。我軍所到之處,敵人的地方武裝紛紛起義投誠,有的則隨敵正規軍遠逃,有的潰散回家。從馬步芳反動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廣大地區,迅速建立了人民政權,安定了社會秩序。慘遭馬步芳蹂躪的災難深重的回、漢同胞,忿怒控訴馬步芳的種種罪行,許多回、漢青年紛紛要求參加解放軍去消滅馬步芳。我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並利用行軍作戰的空隙,做群眾工作,幫助群眾生產勞動。 廣大回、漢群眾象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給部隊騰房子,燒開水,送柴送米,幫助作飯,主動要求給部隊帶路,積極熱情地支援我軍作戰。還有來自新、老解放區的十五萬民工和數千輛汽車、大車,跟隨野戰軍行動,幫助救護傷員和運送各種作戰物資。我軍指戰員親眼看到馬步芳的暴虐統治,更加激起了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廣大回、漢群眾的全力支援,又使我軍上下受到極大的鼓舞。 大兵團持續地長途進軍,給我軍帶來了許多嚴重的困難。沿途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進入雨季後路途泥濘難行,糧食、鞋子、彈藥、經費接濟不上。繳獲的糧食和從民間借來的糧食沒有時間磨粉,常常煮麥粒為食。西出固關、平涼後,氣候由炎熱而驟然變冷,加上村落稀疏,民房很少,部隊往往露宿街頭或曠野。不少人不適應西北高原的氣候,患了感冒、痢疾、瘧疾等疾病。在重重困難面前,我軍依靠党的堅強領導,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威力,又有全國勝利形勢的巨大鼓舞,部隊始終保持了高昂的士氣。廣大指戰員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克服萬難,以堅韌頑強的戰鬥意志向蘭州追擊前進。 §攻佔蘭州城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日,我兵團與許光達同志率領的第二兵團會師於蘭州城郊,從東、西、南三面包圍了蘭州。 部隊一到達集結位置,我們立刻上山去察看地形。這蘭州城北瀕黃河,三面依山,地勢果然十分險要。環抱蘭垣之皋蘭山峰巒高聳,成為該城之天然屏障。山上有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修築的永久性國防工事,解放戰爭中又不斷加固。主要陣地築有鋼筋水泥碉堡群,通向城裡的環山公路與各主要陣地相連接。對外有一至二道削壁,高約六米至十米,削壁腰部設有暗藏的側身機槍掩體,削壁外面挖有幾道外壕,寬深均為三米到五米,各壕間又有暗堡和野戰工事,並有交通溝和暗道相通。陣地前還敷設鐵絲網,並密佈地雷群。敵人為此把蘭州吹噓為「攻不破的鐵城」。敵人依託強固工事,既利於發揚火力,又便於組織反撲;而我軍從下向上仰攻,不但溝壕難越,削壁難攀,且兵力不便運動和展開。北望黃河巨流,傍城依山滾滾東去,雨季水大流急,濁浪濤濤。 敵人夾河而陣,我軍很難渡河四面圍攻敵人。我軍要全殲守敵,關鍵是奪取蘭州主要屏障——南山,控制敵人唯一退路——黃河鐵橋。根據彭總的部署,二兵團的任務是進攻營盤嶺、沈家嶺和七裡河,然後向蘭州城西關和南關發展進攻,並以一部沿黃河南岸東進奪取黃河鐵橋,一部從七裡河地區相機北渡黃河,殲滅北岸之敵。我十九兵團的任務是,沿西蘭公路首先攻佔路南之馬架山、古城嶺、豆家山和路北之十裡山,然後向蘭州城東關發展進攻。看過地形以後,我們選定豬嘴嶺作為兵團指揮所,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見敵人的陣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