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八四


  先後開進晉綏的冀中部隊共有九個團。我帶十八、二十七、二十九團於八月下旬開往晉綏二分區。接著,十七、二十二、二十六、三十二和警備旅第一、二團也相繼開到晉西北地區。

  我們先前活動的冀中平原地區,直接威脅平津保駐敵及其交通幹線,侵華日軍視作心腹大患,千方百計地要摧毀它,以確保佔領、掠奪這裡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成為他們進行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實現其「以戰養戰」的幻夢。因此,冀中區長年處於緊張狀態,戰鬥頻繁。大平原上不好隱蔽,部隊白天難以行動,通常是人不卸甲,馬不離鞍,晝夜戒備。晉西北則是另一番天地。雖然八分區、雁北那些邊沿區敵情也相當緊張,但在興縣,大片土地沒有敵人的據點,白天也可以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這裡山多,地區遼闊,大有回旋餘地,而且背靠黃河,與陝甘寧邊區隔河相望,就更安全了。每遇敵人「掃蕩」時,把後方及非戰鬥人員轉到河西,戰鬥部隊則以逸待勞,專一對付敵人。有這樣好的環境,大家都很高興。

  在抗日戰爭中,晉綏邊區是敵後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解放區之一,為華北、華中、華南各解放區與陝甘寧邊區惟一的交通要道,也是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重要屏障。中央文件的傳送通過這裡,大批幹部來延安開會學習,延安派幹部前往敵後各解放區,也大都經過這裡。

  晉綏邊區西憑黃河,東臨汾河,扼同蒲、平綏鐵路,北迄蒙古草原,南括呂梁山脈。前與晉察冀、晉冀魯豫兩解放區呼應,後與陝甘寧邊區相依。全境縱長二千里,橫寬五百里,包括著山西省同蒲路以西的大部,綏遠省黃河以東及平綏路以北的地區。這裡是一片峻嶺起伏的高原地帶,境內都是連錦不斷的山脈,到處可見峰巒,其中有呂梁山、管涔山、洪濤山、雲中山、大青山等,山谷中河流奔瀉,有黃河、汾河、大黑河等。河山交錯,形成了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天然的雄險無比的條件。

  抗戰爆發後不到三個月,由於晉綏軍閻錫山部李服膺不戰而逃,致使大同迅速失陷,雁北淪入敵手,敵人突破雁門關,踏進長城。晉北國民黨守軍和官吏蜂擁南逃,敵人長驅直入,連陷代縣、崞縣、甯武,伸到原平、忻口一帶,情況緊急,人心慌亂。道路上滿是難民行列,腐敗的軍隊從自己的防地上棄甲潰散,離鄉背井的百姓被炸死在路上,無辜的婦孺被溺斃在黃河裡。就在這時候,一二〇師在賀龍、關向應、甘泗淇、周士第等同志率領下趕來晉西北,拖住了敵人的牛尾巴,在敵人的側背進行戰鬥,連克甯武、神池等縣城。宋時輪同志率一個支隊深入雁北,收復了平魯、右玉,摧毀了偽政權,開展了雁北地區的遊擊戰爭,並馳騁到內蒙古草原,主力則配合正面友軍防守忻口。太原失守後,一二〇師堅持在太原附近開展遊擊戰爭。同時從各部隊中抽調大批幹部,組織了數十個工作團,分散到敵佔區和接敵區去進行抗日戰爭的動員和群眾組織工作。

  晉綏邊區的締造是非常艱苦的,因這裡大部分地區一向貧瘠,物產不豐,人民生活窮苦,文化教育較為落後。這些方面,和冀中平原無法相比。這裡的農產以小米、蓧麥、土豆、黑豆為主,豐年尚可自給,靠近太原的晉中平原,比較富裕。嵐縣、岢嵐、興縣、臨縣、離石等地,本來也是晉西北有名的「米糧川」,曾有「一年豐收三年飽」的說法,但是由於敵寇摧殘與連年天災,再加上多年來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封建統治,致使軍民衣食都感困難。地下雖然也有豐富的礦藏,可惜都未能開發,舊有土法開採的礦場也遭受到戰爭的破壞。較為富庶肥沃的平原地帶,卻大部為敵偽盤踞。直到一九四〇年民主政權建立後,全區軍民逐年進行了大生產運動,才逐漸解脫了饑困的窘境,使老解放區人民獲得溫飽,向著豐衣足食的目標邁進。

  晉綏邊區有五百二十二萬多人口,大部為漢人,綏遠省境居住有蒙古族,並有回、滿少數民族。人民在抗日戰爭的火血中經受了鍛煉和考驗,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把一個貧困落後的地區,建設成為自給自足的、民主自由的抗日根據地。晉綏邊區軍民,對我們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控制了平綏、同蒲兩條晉綏敵偽重要的交通幹線,並長期地把太原、大同、歸綏、包頭等戰略要地置於我軍威脅之下。

  晉綏邊區的最高行政領導機關是邊區行政公署,是由邊區臨時參議會民主選舉產生的。行署主任續范亭,著名的老同盟會員,早年即追隨孫中山先生奔波革命。山西崞縣人,我到晉綏時他已五十歲。一九〇九年,他十六歲時考入太原陸軍學堂,同年加入同盟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太原新軍起義後,續範亭被任命為鎮遠隊隊長,初著戰功。閻錫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後,續範亭被迫出走河北,考入直隸清河陸軍中學。一九一四年又遭閻錫山通緝,出走陝西,先後參加討伐袁世凱稱帝的護國軍及反對北洋軍閥竊國的靖國軍,並曾率領隊伍入晉作戰。以後複遭閻錫山通緝,再度流亡陝西。他曾長期參與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是北方民主革命武裝國民軍的組織者之一。「九一八」事變後不久,續范亭曾專程去南京找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他苦口婆心地向蔣介石講了幾個鐘頭,蔣介石閉著眼睛聽了,不置可否,使他非常氣憤。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間,有感於民族危機深重,續範亭又到南京呼籲抗日。行前看到共產黨的《八一宣言》,他非常贊同宣言中提出的「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到南京後,他與原靖國軍老友于右任共向國民黨中央陳述抗日救國大計,仍然無人理會。當時國民黨要人們正忙於召開他們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忙於競選宴會和酒色角逐,到處鬧得烏煙瘴氣。續範亭目擊心傷,悲憤到極點,竟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中山陵園剖腹明志,想以一死警醒全國。他在自殺前寫的絕命書中表示:「餘已絕望,故捐此軀,願同胞精誠團結,奮起殺敵。」所寫《絕命詩》雲:「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竊恐民氣摧殘盡,願將身軀易自由。」他在陵園幸得獲救,送入醫院。他的愛國壯舉,果然震動全國。以後養傷期間,接觸了馬列主義書籍,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一九三六年秋,他應楊虎城之邀前往西安,正遇西安事變。他繼續探追真理,學習革命理論,並與共產黨人秘密接觸,還曾會見周恩來同志,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比較深刻的瞭解,擁護我黨團結抗日的主張與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積極為團結抗日奔走,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堅強戰士。他為人正直,忠勇愛國,和共產黨人真誠合作,深得晉綏人民的愛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