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三一


  四、在遼闊的平原上,敵人沒有群眾基礎,若沒有可靠的近代交通聯絡線的設備,或沒有較大的兵力保護交通聯絡線,以維持敵人現代化兵種龐大資源的供給,要想在平原上站住腳,是很困難的。我們必須一切為著抗日,一切戰時化,適應遊擊戰爭,徹底毀掉一切可能通行汽車的道路,埋藏所有食糧與重要物品,嚴密封鎖消息,全體總動員,防範漢奸的潛入,徹底做到物質上精神上的堅壁清野,以粉碎敵人任何進攻企圖,保證遊擊區的鞏固與擴大。

  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最後戰勝日軍的最可靠的保證。惟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團結各個階層和廣大群眾。人民群眾團結的力量,才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力量,才是實現抗戰到底,爭取最後勝利的力量。

  部隊一面整編,一面戰鬥,鬥志旺盛,文化娛樂活動非常活躍。當時,文化生活最大眾化,最簡便易行,最容易傳播,最有戰鬥力的是歌曲。教戰士們唱會一支歌,等於上了一堂政治課。所以部隊指戰員都歡迎宣傳隊、劇團派人到連隊去教唱歌。戰士們在整訓練操時要唱歌,在行軍時要唱歌,在開大會集合時也要唱歌。連隊與連隊常常開展歌詠比賽,互相叫陣、挑戰,看哪個連隊唱得多,唱得好。「唱得好,唱得妙,再來一個要不要?」帶隊人一號召,戰士們馬上響應:「要!要!要!」全體戰士鼓掌歡呼,於是各連隊反復輪唱,直到大家喜愛的歌唱完為止。一開始是齊唱,以後進而搞二部、三部、四部合唱。指導員、連長或排長就是唱歌的指揮員,我們八路軍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在比賽唱歌時表現得很突出。

  軍區非常重視部隊的文娛活動,尤其是唱歌,戰士們往往是歡迎首長帶頭唱,孫志遠有這方面的才能,在開會的場合,多是他帶頭唱,也鼓動大家唱。他經常唱的最拿手的歌是《國際歌》、《鐵騎兵之歌》、《遊擊隊之歌》。火線劇社的同志們也總是愛唱這幾支歌。當時從延安或從晉察冀邊區傳來的新歌曲,劇社首先學會,然後再很快教會連隊唱。如果有的連隊不會唱歌,或者有的連隊唱得不多也不好,那就會被認為是政治工作落後的表現,戰士們會埋怨,連長、指導員就覺得不光彩。以後把唱歌甚至作為對敵偽開展政治攻勢的武器,每當夜晚的時候,戰士們到崗樓附近去唱歌喊話。

  以後,《八路軍進行曲》從延安傳到冀中來了,這是一首很有鼓舞力量的歌子。軍區宣傳部長張仁槐同志覺得進行曲對部隊的教育鼓動作用大,就讓火線劇社結合冀中平原的戰鬥環境和部隊任務的特點,編寫了一首《三縱隊進行曲》,歌詞是陳喬寫的,由蘇路譜曲,經過程子華政委審閱修改後,很快就發到部隊學唱。蘇路同志一九四八年在天津城郊和敵人遭遇被捕,獄中堅貞不屈,被敵人投入海河,英勇犧牲。張仁槐同志在一九四二年「五一」反「掃蕩」中犧牲,當時聽到他的死訊,我是非常悲痛的。仁槐同志是山西人,北平師範大學的學生,地下黨員,他是隨子華同志來到冀中軍區的。他對黨忠心耿耿,對工作認真負責,要求自己很嚴,對同志和藹可親,很活潑,喜說笑,同志們都很尊重他。

  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同志,也為了紀念共同戰鬥過的那段烽火歲月,我把《三縱隊進行曲》的歌詞錄下來:

  我們年輕的三縱隊,
  活潑而健壯,
  像奔騰的駿馬,
  活躍在冀中的平原上。
  我們年輕的三縱隊,
  燦爛而輝煌,
  像五月的太陽,
  照射著勝利的光芒。
  我們是革命的先鋒軍,
  是一支新生的強大的力量,
  戰鬥在最前線,
  在烈火中鍛煉成長,
  雖然艱苦備嘗,
  確是快樂無疆。
  哪怕敵人瘋狂「掃蕩」,
  點線密如蛛網,
  任憑漢奸喪心病狂,
  施盡陰謀伎倆,
  我們毅然站穩堅定的立場,
  徹底實現光明的希望,
  我們的党是勝利的最大保障,
  廣大群眾是不可戰勝的力量。
  同志們,挺起胸膛握緊槍,
  英勇奮鬥朝前方,
  堅決反內戰,
  堅決反投降,
  把民族敗類一掃光!
  同志們,挺起胸膛握緊槍,
  英勇奮鬥朝前方,
  打出山海關,
  趕到鴨綠江,
  把日本強盜一掃光!

  成立冀中行署

  根據晉察冀邊區政府的指示,我們於一九三八年四五月間成立了冀中行政主任公署,統一政權組織。我兼冀中行署主任,李耕濤同志為副主任,秘書長是吳硯農同志。在政權建設上,除各縣長由邊區政府正式委任外,各縣還成立縣行政會議,為縣的最高權力和執行機關。

  有了各級政權機構,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統籌統支的財政經濟制度。「七七」事變後,在混亂局面下,新崛起的各色各樣的抗日武裝,在軍需供給問題上,一般情形是糧款草料就地徵發,住哪裡,吃哪裡,開條子要東西,找對象「動員」一下是常有的事,數目沒有限制範圍,也沒有標準。至於那些雜色武裝,大都濫征捐稅,巧立名目,隨意攤派,有所謂抗日捐、救國捐、自動捐等不下數十種。甚至扣人罰款,也是屢見不鮮。

  一般村莊經常有大批辦公人員,多的五六十人,少的二三十人,吃著公飯,專門侍候籌辦糧秣,催差斂款。然而此來彼往,接二連三,還是應接不暇。受著幾千年封建壓迫的人民,一向懼怕軍隊,但無可奈何,拿不起也要拿,就是富有的也感到負擔沉重,發生憂慮。在愛國熱忱與抗日要求之下,人民群眾雖然都是樂於捐獻,但是他們表示「不怕拿,就怕亂」。

  亂征亂要的結果,村與村之間發生了負擔嚴重偏差,部隊與部隊之間為了爭取給養往往引起糾紛,因此而發生強征硬要和打罵處罰的現象,影響軍民團結。更由於各自為政,互不相謀,軍需供應不斷發生困難。發動與組織抗日武裝供應問題,如果不能適當解決,將會使軍民交困,嚴重影響遊擊戰爭的順利開展。雖然在抗戰初期,各縣城都成立了支應局,做著替駐軍籌辦給養的事情,但是由於它本身的局限性,且多為一些豪紳所把持,往往以支應搪塞的態度來敷衍了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