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三五


  §七、最後的努力

  局勢發展到這步田地,梁漱溟更覺意冷心灰,回到南京家中後一天沒出門,認為已無話可說,無事可做了,「現在的事仿佛是救一個垂死病人,以前或許有一線希望,現在已經斷氣,實在毫無辦法。」

  11月12日,周恩來致電中共中央,說國民黨打下了張家口,又下令召開國大,說明國共和談已破裂。為爭取時間疏散人員,在上海、南京的中共代表在四五天內保持沉默,而由中共中央出面對國民黨表示嚴重抗議。因此,從表面上看,上海、南京的中共代表都很平靜,看不出和談破裂的樣子。馬歇爾、司徒雷登等人不相信梁的判斷,仍請梁再想些辦法,作些努力。

  在馬、司徒等人的一再勸說下,梁漱溟不免心動,表示可以試試。但同時提出了兩個條件:首先,由於馬歇爾與周恩來已經鬧僵,不方便再說話了,現在只有由國內第三方面出來努力,希望美方及國民黨諒解;其次,國民黨方面,由美方出面聯繫,共產黨方面,則由國內第三方面出頭。國內外第三方面要一同用力,事情或許還有希望。馬歇爾、司徒雷登表示完全同意。

  於是在15日,梁漱溟便答應做最後的努力。

  15日上午,國民黨派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雷震到上海,找民盟、青年党的負責人商談,邀請留滬的政協代表,包括中共代表,都到南京去重開和談,希望第三方面代表盡力調解。民主人士聞訊大喜過望,國民黨方面主動要求和談,看來和平有望。當天下午,張君勱、黃炎培、沈均儒等人一起到思南路周公館,勸說周恩來去南京和談。出人意料的是,周恩來對第三方面人士十分熱情,明確表示願意和談。

  三方面似乎都積極要求和談,但實際上是各懷各的心思,目的完全不同。作為配角的第三方面的民主人士是真心希望和平,現在正為國共雙方的熱心和談而高興。而和談的主角,國共雙方都明白和談無望,全面內戰已不可避免。國民黨由於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而狂妄地認為戰場上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因此開始考慮建設問題,十分希望能爭取到第三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希望他們能參加11月12日的國大,所以才做出熱心和談的姿態。周恩來對和平已徹底失望,並已經做好撤離的準備,只是礙於第三方面不少人仍抱有一線希望,不好斷然拒絕,他在15日致中共中央的電報中稱目前的局勢是國民黨在發動和平攻勢,而第三方面怕破裂,也參加了這一和平運動。現在的中心環節是爭取第三方面,如能爭取到民盟全部或大部分不參加國大就是勝利。三方面和談的「底牌」都不同,都按各自的想法努力,其結果可想而知。

  10月21日,周恩來會同黃炎培、張君勱、沈均儒等人乘坐美軍專機抵達南京,稍作體息後,就去見蔣介石。蔣與大家握手寒暄之後就表示自己要去臺灣,政府方面由孫科負責,接見不足8分鐘就走了。

  大家都明白,國民黨內蔣介石一個人說了算,孫科無法替他作主。他這一走,等於說和談只是虛設。周恩來此來只是應付場面,所以不以為意。但在場的第三方面人士尤其是梁漱溟卻感到更加失望。

  中午12時,孫科宴請各方面的代表。梁漱溟即席發言,他警告大家不要為和平恢復而盲目樂觀。回顧過去的10個月,大家都為和平而奔走呼籲,但結果卻是大規模內戰仍然爆發了。其原因就在於國共兩黨挾兵自重,而此外又缺乏能與之制衡的力量,故而其他人只能聽由國共雙方支配。因此,梁提議第三方面應該借助廣大的社會力量為後盾真正發揮自已的作用,「必須在矛盾之兩力以外,有一奠立和平之力量出來」,「從今天起,第三方面必須自覺認識其責任之重大,而團結一致,採取行動,當真負起責任來。

  同時國共雙方亦要自覺其自身矛盾中,非有超於矛盾之第三力量,則和平不可期,而歡迎第三方面出來」。

  同時,「全國人更應警覺時局之嚴重,而以輿論為第三方面作後盾。第三方面除貢獻其心思辦法外,于必要時應秉持公正態度,對於任何一方之破壞和平者,斷然聲明其責任,以輿論制裁之」。

  這時,梁漱溟已明白國共雙方並沒有誠意和談,而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他已失去了往日的冷靜,而陷於了狂燥不安的情緒中,甚至有些偏執狂的心理。

  他妄想通過第三方面的力量制約國共兩黨,儼然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想法。在之後的第三方面的會議中,他繼續發揮這一想法。他提出應該把國共雙方的提案都棄之不顧,另外重新擬一個折衷方案。這些大膽的話立即引起了大家的爭論,認為根本不可行。

  但梁漱溟情緒十分急燥,他言辭激烈,態度強硬,不時拍著桌子加強語氣,他立即反問對方:「那怎麼辦,你說怎麼辦?」自然沒有人能回答上來,梁繼續堅持已見:「到了現在,我們只有用第三方面的力量來壓服任何不接受折衷方案的一方。我們第三方面的作用就在這裡。要不然,我們只好撒手不幹。」大家既然無法拿出更好的辦法,又說服不了梁,只好決定草擬出具體方案,再來討論。

  會議公推出梁漱溟、黃炎培、莫德惠三人負責此事,三人經商討後草擬出一個方案共三條,自以為十分公正無私後就交由大會討論。第三方面匆匆討論通過後,並沒有再找國共雙方代表商量,立即清繕出三份,大家聯合簽各,並分送給國共及馬歇爾三方。

  梁、黃、莫三人畢竟只是文人而非政治家、軍事家,他們自以為「大公至正」的方案其實明顯偏向國民黨方面。首先,就地停戰,就等於承認了國民黨連續攻下東北各地、張家口、蘇北、山東各地的事實。

  其次,方案中對共軍駐地作了要求,對國民黨卻沒有提。這顯然是中共方面無法接受的。

  梁漱溟、莫德惠、李璜三人負責送方案給周恩來,並由梁負責逐條加以解釋。梁見到周後,首先聲明這是最後的折衷方案,言下之意,國共雙方都必須接受。

  不料當梁剛解釋第二條時,周恩來臉色驟變,揮手打斷了梁的話,說:「不用再往下講了!我的心都碎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