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榮桓傳 | 上頁 下頁 |
九六 |
|
國民黨軍現在廣大戰場採取分進的方式向我進攻,是便於我各個擊破的,並已開始遭嚴重打擊。敵或許會引起警惕,行動遲緩,不敢冒進,但我仍可採取一縱一攻,從運動中尋求其弱點,集中我優勢之力量,予以各個擊破。 四平戰況日益激烈,羅榮桓無法安心養病了。五月初,他離開大連返回東北局。 路過安東時,他受東北局委託,抱病瞭解了南滿情況,對堅持南滿鬥爭作了具體部署。他連續幾天聽取了遼東軍區和中共安東省委的負責人肖華、江華、莫文驊、劉瀾波、林一山等的彙報,然後又找軍區參謀處長吳瑞林要來1:250000 的地圖和實力統計。吳和作戰處長肖劍飛便替他把圖掛到牆上,並將敵我態勢用紅黑兩色小旗標好。羅榮桓認真研究了一天,並同肖華、吳瑞林等交換了意見後,在遼東軍區的會議上就堅持南滿鬥爭問題發表了系統的意見。他特別強調了南滿創建根據地的戰略意義。他認為,不堅持南滿,北滿也保不住。他提出,堅持南滿,首先要充實主力,建議儘量抽調一些地方武裝補充南滿的主力第三縱隊和第四縱隊。他說:「這樣做,減少了一些單位,但加強了領導。主力加強了,既可打好仗,也可以支持地方武裝的生存、發展和壯大。」在部署上,他提議作一些調整,由第三縱隊控制梅河口至通化的鐵路以西地區,第四縱隊擺在安奉路(安東至瀋陽的鐵路)以東地區。兩個縱隊一西一東,背靠著長白山。他說: 「這樣擺是很重要的,因為敵人主要不是在安奉線上分割我們,而首先是企圖分割南滿和北滿。因此,南滿的主力應當放到安奉路和通化之間,以便於同北滿、東滿我軍聯繫和相互策應。安奉路以東要爭取保持七個師到八個師,其他地區則安排一些獨立師,並且把縣、區武裝搞起來,堅持遊擊戰爭,打擊敵人。」 羅榮桓離開安東的時候,即將調任遼南獨立第一師師長的吳瑞林來到車站送行,並向他請示關於堅持大連以北、中長路兩側即遼南地區的鬥爭問題。羅榮桓說: 「遼南地區是個咽喉之地,可以威脅到北寧線,特別是能控制營口,控制中長路,地位很重要。遼南的鬥爭將是非常艱苦、非常激烈的,但一定要堅持下去。你到那兒,要準備按照抗戰時在沂蒙山區堅持鬥爭那樣幹。你們要準備付出極大代價,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個咽喉地區堅持下來!當然,在這裡堅持也有沂蒙山比不了的有利條件,這就是背靠大連,傷員可送進去治療,部隊疲勞了也可到大連的外圍休息幾天。有這樣好的條件,更應當堅持下去。」 羅榮桓坐了一段火車,便換乘汽車轉向東北。當他路過駐在梅河口的遼寧省軍區時,向省軍區司令張學詩等分析了四平保衛戰敵我雙方的態勢,估計敵軍必將沿沈(陽)吉(林)路東進,佔領作為鐵路交叉點的梅河口,以迂回包圍四平和長春。他向遼寧省軍區的領導人交代:一定要早作準備。然後他便迅速趕往長春。 他來到長春,與彭真會合後,五月十九日又趕到駐在公主嶺附近的範家屯的「前總」。 這一天深夜,民主聯軍從四平撤退。 四平保衛戰歷時一個月。敵人是包括由美軍軍官在印度直接培訓的、全部由美國裝備的機械化部隊新一軍在內的五個師。民主聯軍人數雖與敵軍相當,但裝備甚差。他們依託工事,英勇抗擊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輪番瘋狂的進攻,殲敵萬餘人。五月中旬,敵進攻兵力增加到十個師。經中共中央同意,五月十九日,民主聯軍主動撤出四平。此前,五月二日,經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同意,民主聯軍在南滿已撤出本溪。四平保衛戰顯示了民主聯軍的戰鬥力,給國民黨以沉重打擊,對於配合東北的和平談判,遏制國民黨軍向北滿進攻的勢頭,起了積極作用。民主聯軍從四平撤退的當日,中共中央即來電指出:「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但在此役中,民主聯軍有生力量消耗甚大,傷亡達八千人,而且大部分是老的骨幹。因此,五月二七日中共中央又致電各大區,指出:四平防禦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四平撤退後,在少數人中產生了消極悲觀情緒,個別人甚至厭戰動搖。還發生了總部作戰科副科長王繼芳攜帶機密文件叛變投敵的嚴重事件,使敵人掌握了民主聯軍各部隊的實力和動向。民主聯軍撤退時比較被動,有的部隊部分人跑散了,暫時失去戰鬥力,但不久又重新集結,元氣基本未受損傷。 在范家屯,林彪、彭真、羅榮桓和周保中等開會討論今後的作戰方針,討論中,一種主張是繼續堅守長春,不能再退,另一種主張是撤出長春,撤到松花江以北。羅榮桓說: 「長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於防守,防線又寬,現在部隊打得很疲勞,如果守長春,敵人從梅河口沿奉吉線插到吉林,就會把我們的後方打個稀爛,不但長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滿蒙古大沙漠不可。我贊成撤出長春,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經過討論,東北局最後決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哈爾濱。 退出長春前,民主聯軍前總的政治部副主任陳沂向羅榮桓探詢東北局下一步的打算。羅榮桓對他說:「我們已經商量過了,長春還是不要了。」陳沂擁護撤出長春的決策,同時又反映一些幹部對撤出長春這個大城市有些戀戀不捨。羅榮桓堅定地說:「我們將來還會回來的。」他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我們的部隊不能同美式裝備的敵人硬抗。要打持久戰,要經歷一個艱苦的階段。在長春跟敵人打陣地戰不是辦法。」當時在長春正醞釀選舉市長,對此羅榮桓很不以為然,說:「現在前方那麼緊急,還選什麼市長,和平麻痹不得了!」 五月二十二日,羅榮桓隨東北局撤出長春,幾天後遷到哈爾濱。這時,國民黨軍已逐步控制第二松花江以南廣大地區。為了遲滯、牽制國民黨軍向北滿的進攻,五月二十五日,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在南滿發起了鞍(山)海(城)戰役,連克鞍山、大石橋、營口,並且促使駐海城的國民黨軍第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率部起義。此役使東北的蔣軍首尾不顧,不得不停止了進攻。六月六日,國共雙方達成東北停戰十五天的協議。十五天后,國民黨對新的進攻仍未準備好,停戰又維持了四個月。 ※第二十章 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七七決議》通過前後 「這個仗,打得可真被動。我們一個勁地撤,敵人一直在屁股後面追,就象拖了個尾巴!」 一到哈爾濱,羅榮桓便這樣風趣地對「東總」機關幹部說。考慮到部隊疲勞,情況複雜,要辦的事情很多,又說: 「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一五天!」 羅榮桓知道,蔣介石同意東北暫時休戰,無非是需要有一個喘息時間,他遲早要大舉進攻。因此,抓緊這一五天,總結前一階段的作戰經驗,確定當前堅持東北的鬥爭方針,準備粉碎國民黨軍隊新的進攻,是當務之急。六月中旬,羅榮桓與彭真、陳雲等一道主持東北局的工作,緊急安排了幾項重要的戰略部署。此時,林彪尚未到達哈爾濱。 第一項,是以拉法戰鬥為例,總結和推廣「誘敵分散,各個擊破」的作戰經驗。 六月十一日,東北局以林彪、彭真、羅榮桓的名義致電各部隊,介紹了拉法戰鬥的經過。敵第八十八師二六三團及一個營共二千餘人,由吉林市東進,進入山區,六月五日分占新站、拉法。七日,休戰令生效後,又迫近蛟河,炮擊城區。八日拂曉,山東第一師殲敵一個營,奪回拉法。九日,山東第一、二師等部合力猛攻新站,全殲該敵。是役殲敵一千八百人,俘虜九百餘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