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榮桓傳 | 上頁 下頁 |
五五 |
|
在建設模範黨軍中,羅榮桓特別重視加強黨組織的建設。他在一九四〇年十月十日和十月二十八日先後簽發了《關於營連黨組織的決定》和《建立模範黨軍的支部工作》兩個文件,對加強營連基層黨組織建設,作了一系列具體規定。 桃峪會議之後,建設模範黨軍的活動,在第一一五師入魯部隊中普遍深入地開展起來。不久,在山東縱隊中也開展了建設青年模範党軍的活動。這對於加強山東八路軍建設,提高部隊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會議還根據集總的要求,將第一一五師部隊(包括師直和原三四三旅加上蘇魯豫、魯西、魯南、冀魯邊等地的部分地方武裝)統一編成了六個教導旅①,共六萬餘人。 ①教導第一旅由蘇魯豫支隊編成,旅長彭明治、政委朱滌新,一九四一年初劃歸新四軍建制;教導第二旅由獨立支隊第一團、魯南支隊和蘇魯支隊編成,旅長曾國華、政委吳文玉(未到職,後為符竹庭);教導第三旅由原冀魯邊區的兩個團和獨立支隊第二團等部編成,旅長楊勇,政委蘇振華,一九四一年七月劃歸冀魯豫軍區建制;教導第四旅由在湖西地區的黃河支隊編成,旅長鄧克明,政委張國華,一九四二年十月劃歸冀魯豫軍區建制;教導第五旅由在郯城地區的東進支隊編成,旅長梁興初,政委張國華(後為羅華生),一九四〇年十二月調往新四軍,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歸還第一一五師建制;教導第六旅由冀魯邊區部隊編成,旅長邢仁甫、政委周貫五。以後又在魯西編了一個教導第七旅,旋劃歸冀魯豫軍區。當時屬第一一五師領導的還有魯南、魯西、湖西、冀魯邊四個軍區。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鄺任農,魯西軍區由教三旅兼,湖西軍區由教四旅兼,冀魯邊軍區由教六旅兼 在此之前,九月中旬,山東縱隊已進行了整編,下轄五個旅、四個支隊,還有魯中、清河、膠東軍區以及濱海軍分區,共五萬餘人。在此期間,山東縱隊有一些部隊編入一一五師。一一五師也調撥了一批骨幹(其中有紅軍幹部)給山東縱隊。中共中央書記處在一九四〇年一月二十八日,曾經給北方局、山東分局和第一一五師等發出指示,要求山東在一九四〇年把發展武裝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山東在一年內至少應將武裝力量發展到十五萬人槍。這一任務約完成了八十%。 §北上沂蒙區 桃峪會議結束後,為了便於實行山東軍事上的統一指揮,羅榮桓決定按照山東分局的意見,將第一一五師師部轉移到沂蒙區。但是他又考慮,魯南地區既是通向華中的樞紐,又是沂蒙區的屏障,這個地區不能放棄。於是,他把教二旅一部擺在魯南地區,堅持鬥爭,隨後便與陳光在十一月八日轉移到沂水縣青駝寺以西的聶家莊。 同山東分局靠攏後,羅榮桓對「抗敵自衛軍」這個山東特有的有關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比較複雜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一九三九年夏天,山東文化教育界的一部分進步人士,受沈鴻烈的排斥,來到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他們中間有老同盟會員、大學教授,也有參加過國民黨的進步分子,有的早年就與共產黨有過友好關係。他們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一九三九年七月,在山東分局的支持下,他們發起成立了「國民抗敵協會」(簡稱抗協),主要負責人有李澄之、梁竹航、彭畏三、楊希文、路雨亭、耿光波等。作為一個群眾組織,在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時,山東分局有的領導人忽視以發展進步力量去爭取團結中間力量,反而認為中間力量在頑我之間應起「砝碼作用」,於是,產生了把「抗協」組成一個中間力量的國民黨的念頭,從而違背「國民抗敵協會」許多成員的初衷,硬性將「國民抗敵協會」改成了「國民黨抗敵同志協會」①。一九四〇年七月又幫助「抗協」建立了「抗敵自衛軍」,並且供給他們武器和經費,還派進許多幹部。這樣一來,他們既有「黨」又有「軍」,而且從上到下形成一套組織,實際上成為在根據地內,與共產黨八路軍平行的組織。雖然其領導人都是熱心抗戰的進步分子,但是他們多是知識分子,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而且在基層發展的會員中成份複雜,組織混亂。在有的地方出現了與共產黨分庭抗禮、爭權爭位、爭人爭槍等錯誤傾向。 ①參看楊希文:《魯南國民抗敵協會始末》,《山東黨史資料》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羅榮桓對建立和發展抗敵自衛軍有不同的意見。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十九日,羅榮桓與陳光在給第一一五師各單位的指示中提到,對於「抗協」組織,務使其領導權完全掌握在進步分子與對我同情者手裡。對於「抗協」的武裝,須幫助掌握,防止「造成與我對立現象」,發現有不可靠或別具野心的分子時,另行處理。在無法改造的情況下,則由八路軍接收整理。 第一一五師師部同山東分局、山東縱隊機關靠攏之後,人多糧少,還碰到一個經濟困難的問題。 第一一五師駐地抱犢崮山區和天寶山區,田少石頭多,是山東著名的窮地方。部隊日常吃的飯同當地老鄉一樣是煎餅。它是用高粱面或穇子麵糊糊,在一種叫鏊子的平底鍋上攤成的。高粱煎餅又黑又硬,咬嚼起來十分費勁,額頭直冒青筋,得把帽子脫下來。那穇子煎餅中糠很多,吃下去容易便秘。為了便於下嚥,在天寶山區烙煎餅時,還在麵糊糊裡摻一些山梨或柿子。蔬菜十分罕見。戰士們時常將柳樹葉子醃一醃,卷在煎餅裡吃。師部有一些知識分子是南方人,不會卷煎餅,就雙手拿著煎餅吃,樣子頗象讀報。於是,當開飯吃煎餅時,他們便開玩笑地說:「讀報了,讀報了。」當時羅榮桓有很厲害的痔瘡,但也是每天「讀報」不已。 吃的是煎餅,穿的是羊毛棉襖。這乍一聽滿不錯,然而,卻是名實不符。 一九三九年,一一五師從晉西出發時帶了六萬元,到魯南時便花光了。於是南下郯城碼頭,才籌款解決了當年的棉衣問題。桃峪會議以後,又屆深秋,因搞不到棉花,棉衣仍無著落。羅榮桓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發現當地養羊不少,便決定就地取材,搜集老鄉未經漂洗的羊毛,指戰員每人發幾斤,發動大家自己動手,用羊毛做絮,縫製棉衣。 正在大家忙於洗曬羊毛,製作棉衣時,陳士榘到任了。一天,羅榮桓同陳士榘沿著河邊散步,見到許多戰士在岸邊石頭上用柳條抽打羊毛。陳士榘問羅榮桓: 「這羊毛能不能像彈棉花那樣彈呢?」 羅榮桓搖搖頭說:「如果有一台破毛機就解決問題了。」停了一會,他又說:「這只有等到勝利以後,現在只能是望梅止渴。」 這一年冬天,羅榮桓和大家一樣,也是穿的這種羊毛棉衣。穿這種棉衣,羊毛一根一根地往外鑽,弄得到處是羊毛,而且一坨一坨地向下墜,下擺一周是羊毛,上面成了夾衣。就是這樣的衣服,幫助第一一五師的指戰員們度過了魯南的嚴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