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榮桓傳 | 上頁 下頁
五三


  在這一基礎上,羅榮桓又幫助魯南區黨委組建魯南地區的抗日民主政權。按照中共山東分局的部署,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一日,魯南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費縣臼子峪召開。羅榮桓在會上作了關於抗日民主政府性質和任務的報告。會議期間,羅榮桓天天忙著接見各地來的代表,傾聽各方面的意見。他還以第一一五師政委的名義,邀請各界代表吃了一次飯。雖然連白麵饅頭也沒有,但是羅榮桓誠摯熱情的歡迎,使各界代表的心裡都覺得熱乎乎的。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成立了魯南抗日救國聯合總會和魯南參議會,選舉彭畏三任參議長,成立了魯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於化琪任專員。於是,在魯南便從上到下建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

  在魯南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羅榮桓時刻注意防止「左」、右兩種傾向。他很注意團結堅持抗戰的上層人士。他不但對萬春圃、彭畏三和郯城縣著名的教育界人士高贊非等這些在魯南很有影響的知名人士委以重任,而且常常與他們促膝談心,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

  與此同時,羅榮桓也反對只注意上層統戰工作,而忽視發動基本群眾的右的傾向。他在《關於創造魯南根據地初步的檢討》一文中深刻指出:不能以迎合地主階級利益而抹煞和忽視了下層群眾工作與廣大農民的發動。但要尊重他們一般的利益,去推動他們進步,以求得在目前階段上不致使封建地主與廣大農民發生尖銳的階級對立,並爭取實現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以便更廣泛地發動群眾成為宏偉的抗日力量。

  羅榮桓還指出:魯南地區的特點是,封建地主勢力十分強大,廣大農村被地主武裝割據,非常閉塞、落後,群眾運動受到壓制,而魯南地區的黨組織,是在軍事力量推動與統戰工作影響下產生發展起來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因此,發動基本群眾的工作尤為迫切。

  為此,羅榮桓從第一一五師抽調了大批幹部,深入基層做發動群眾的工作。潘振武當峰縣縣長以後,羅榮桓又調師教導大隊政委劉興元任民運部副部長。劉原籍是山東莒縣。羅榮桓對他說:「你這個山東老鄉,下去做做老鄉的工作吧!」民運部設有民運工作隊,有四五十個幹部,絕大部分都長期分散在各個縣、區,組織自衛團、農會和各種群眾團體,開展減租減息,建立黨的組織和區鄉政權。

  羅榮桓還經常進行農村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一九四〇年八月,羅榮桓和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鎛一起,到郯碼地區檢查工作。這正是收高粱的季節。縣政府為了保護青紗帳,便於反「掃蕩」,下了一道命令,要老百姓只割高粱穗,不要砍高粱杆。誰砍了高粱杆就抓到縣政府來審問,有的人還挨了打。羅榮桓知道後,耐心地對縣政府的人員說,對群眾不要強迫命令,可以動員群眾晚砍些日子,但是群眾要燒火,要種地,高粱杆遲早是要砍的,不能動不動就抓人,更不准打人。

  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同時,羅榮桓抓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發展和鞏固抗日武裝。

  第一一五師進入魯南後,很快打開局面。但是,主力部隊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減員較多,可補充卻很困難。

  一九四〇年初,山東分局派社會部長劉居英赴湖西處理「肅托」事件的善後事宜。由第六八六團三營護送。劉居英看到他們總共不足二百人,大部分戰士扛著機槍,步槍已經沒有多少人扛了。劉居英回來向羅榮桓反映,問為什麼不趕快補充,羅榮桓只是笑一笑,未作回答。有一天,地委政府工作部長于化琪,也為這個問題來找羅榮桓彙報。他談到地方對解決主力部隊兵源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當前困難很大,很難滿足主力部隊的要求,地委書記宋子成為這事急得生了病。羅榮桓很關心地安慰說:「不要著急嘛,告訴宋子成同志,不要感到有壓力。」停了片刻,他又說:「這是個大問題,想想看,用什麼辦法解決,我看辦法總是有的。」

  過了兩天,羅榮桓召集地方和軍隊的四十多位幹部一起開會,研究如何解決兵源問題。羅榮桓說:「主力部隊入魯以後,經過多次戰鬥,減員比較多,兵員確實需要補充。但解決兵源問題要有條件哩!現在魯南各地黨的組織還沒有普遍建立,群眾還沒有充分發動起來,地方上也有困難,硬要是不成的。」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羅榮桓接著說:「首先要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群眾覺悟提高了,兵源的問題自然就好辦了。」羅榮桓用親切的目光望著部隊的幹部說:「我看現在不是要地方支援部隊,而是部隊先要支援地方。要從部隊中抽調一批幹部,深入到群眾中去,幫助地方做好發動群眾的工作……」

  聽到這裡,軍隊和地方的幹部思想上的疙瘩解開了。大家都輕鬆地笑了起來。接著,羅榮桓宣佈,從主力部隊抽調一百多人組成工作團,由師政治部的科長彭亮帶隊,分赴四縣邊聯一帶農村,深入群眾,幫助地方黨開展工作。工作團下去以後,很快建立了五〇多個群眾工作點,發展了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基層政權和工、農、青、婦等群眾組織,激發了群眾的抗戰熱情。一九四〇年春天,臨郯蒼平原出現了一次參軍熱潮,僅費南山區就有近千名青壯年報名參軍。

  為了使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都能得到發展,羅榮桓反對主力部隊不顧條件強制改編地方武裝。他一再強調,地方武裝升級,不能用「拔蘿蔔」的辦法,連根拔掉。要留下根,保留好基礎,向主力輸送一批,地方可以接著再發展一批。

  由於注意了調整關係,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都有所發展。到一九四〇年九月,第一一五師進入山東的第六八五團和第六八六團,在魯南、魯西、冀魯邊、蘇魯豫地區同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而組成的山東縱隊一些部隊合編後,發展到一九個團,共約四.二萬人,地方部隊也發展到二萬餘人。

  但是,由於當時山東黨的工作還未著重抓好減租減息,廣大農民沒有充分發動和組織起來,兵源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第十一章 桃峪會議前後

  §桃峪會議

  一九四〇年,第一一五師入魯部隊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各地區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一樣,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師的領導幹部卻長期沒有配齊。入魯之初,羅榮桓政委仍然兼著師政治部主任,由副主任黃勵協助他掌管政治部。師參謀長則從一九三八年春天以來,一直空缺。

  一九四〇年一月間,黃勵因為個人問題未處理好而突然自殺,於是,領導政治部的擔子又全部落在羅榮桓的肩上。六月,軍委任命魯西軍區政治委員肖華任師政治部主任。肖華於九月間到任後,羅榮桓便不再兼主任,而以全力領導全師的工作。

  一九三九年底,原來留在晉西南的第一一五師獨立支隊,對向八路軍挑釁的閻錫山部隊進行反擊後轉移到晉西北,翌年五月在支隊長陳士榘率領下入魯,十月間到達魯南,陳士榘被任命為第一一五師參謀長。

  這時,第一一五師的領導班子雖已配齊,但在山東進行抗日鬥爭的八路軍尚未形成統一領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