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傳記·紀實 > 廖漢生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十二章 轉戰陝北(9)


  開始進攻陝北的敵軍有34個旅,25萬人,我軍卻只有6個野戰旅,2萬餘人;敵軍有飛機大炮,裝備優良,我軍卻只有小米加步槍,裝備低劣。在如此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情勢下,我軍何以能夠步步走向勝利,而敵軍步步走向失敗呢?是什麼力量推動戰爭形勢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呢?是什麼原因使得我軍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我認為,其原因和力量就在於毛主席、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在於彭總的正確指揮,在於西北我軍全體指戰員的英勇奮戰,在於陝北人民和全國人民堅決支持,在於各解放區軍民的戰略配合。

  第一,從敵人向陝北的重點進攻開始,黨中央、毛主席與敵消滅或驅逐我黨中央、解放軍總部的圖謀針鋒相對,決定以毛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任弼時同志三人組成我黨我軍的最高統帥部,留在陝北戰場,指揮西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

  戰爭實踐證明,這是一個十分英明的決策。採取這樣一個決策,不僅使西北戰場以很少的兵力吸引和殲滅了大量敵軍,支援了其它戰場的解放戰爭,而且以其巨大的力量,鼓舞了陝北乃至全國各解放區軍民的鬥爭信心。當時毛主席堅持不去黃河以東,要留在陝北,不要野戰部隊護衛,只帶領幾百人的機關和警衛人員,化名昆侖縱隊,獨自與敵周旋,這是何等的膽略和氣魄!是毛主席的這種膽略和氣魄,給了我軍克敵制勝的巨大精神力量。記得自周副主席在祝捷大會上公開宣佈「毛主席還留在陝北」的消息後,「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這句話就成了激勵我軍粉碎敵人進攻的戰鬥動員令。

  第二,主動放棄延安,是黨中央、毛主席在陝北戰局上投下的一著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妙棋。它使我軍迅速由被動轉化為主動,輕裝上陣,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想怎麼走就怎麼走。而蔣介石、胡宗南從佔領延安之日起,就背上了包袱,先驕其兵,後疲其師,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地步。

  毛主席的用兵之道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著眼於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從敵人的進攻一開始,他就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棋高一著,占居主動。對這一點,反動而又愚蠢的敵人是根本不可能明白的。我們自己的一些同志,當初對黨中央放棄延安的意圖也不十分明確。隨著戰局的發展,這著棋的作用日益明顯的表露出來,大家才認識到:沒有當時延安的放棄,就沒有後面的勝利。

  第三,陝北我軍在作戰中,認真貫徹毛主席關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思想,關於以打運動戰為主的思想,關於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區為主要目標的思想,關於陝北作戰採取「磨菇」戰術的思想。可以說,我軍的作戰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一次偉大實踐,是毛主席戰略戰術原則的生動體現。我軍一方面始終牽著敵軍鼻子,在陝北戰場上轉圈子,大遊行,忽東忽西,忽南忽北,使之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後方空虛,補給困難,疲於奔命,處處撲空,挨打餓飯,士氣低落。另一方面,

  在運動中抓住孤立之敵或敵軍中薄弱的部分,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殲滅。從內線防禦到內線反攻期間我軍每一個戰役的勝利,都無一不是貫徹毛主席的作戰思想、作戰方針、作戰原則的結果。

  毛主席在給野司彭德懷、習仲勳的電報中,把西北野戰軍的作戰方針形象地定名為「磨菇」戰術:「我之方針是繼續過去辦法,同敵人在現地區內周旋一個時期,目的在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後尋機殲滅之」,「我軍此種辦法是最後戰勝敵人的必經之路」。我們就是按照毛主席指出的這條必經之路走向勝利的。

  第四,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撤離延安前後,有許多同志為了安全起見都主張毛主席轉移到黃河以東的晉綏解放區去。毛主席則堅持留在陝北。他說:「這個地方群眾好,地形好,十分安全。」我黨我軍緊緊依靠人民,人民始終心向我軍。相互間真正形成了同甘苦、共患難、心連心的關係。如果沒有陝北人民的無私奉獻和全力支撐,沒有晉綏軍民的大力支援,沒有全國人民的堅決支持,我們要想取得轉戰陝北的勝利、粉碎敵人的進攻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西北野戰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揮下,在彭總的親自率領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扭轉了陝北的戰局,取得的勝利是巨大的,創造的經驗也是豐富的。陝北戰場就是一個我軍學習和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大課堂,我有幸得到了在這個大課堂裡學習的機會。

  毛主席運籌帷幄,用兵如神,高招迭出,妙著橫生。彭總臨危受命,堅決貫徹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決策,以其卓越的指揮才能率領部隊英勇奮戰。陝北人民敢於鬥爭,敢於犧牲,敢於勝利。這些,都給我以巨大的教益,給我留下永恆的記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