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八三


  二十六日下午,兩個盛會在三萬群眾歡欣鼓舞的氣氛中隆重開幕,朱德、賀龍、高崗、林伯渠、李鼎銘以及晉綏行署主任續范亭等參加了大會,林伯渠在雷鳴般的掌聲中發表演說。他說:「在這樣一個戰爭環境又是比較窮困的地區,人民和軍隊今年居然能做到豐衣足食,這是邊區人民和八路軍偉大力量的表現。」他在簡述取得的成績及其原因,以及邊區生產運動的特點後指出:舊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創造新時代的時候,這個新時代的創造者,就是今天二百多個勞動英雄和成百萬的邊區革命人民。最後,他宣讀了一九四四年邊區生產計劃:增加細糧二十萬石,植棉二十萬畝,運鹽四十萬馱。號召邊區軍民,為普遍做到耕三餘一而努力!

  續範亭在會上熱情洋溢地歌頌了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生產的豐功偉績。他說:「我五十歲了,第一次才看見這樣的事情!」有些人把共產黨描繪成「三頭六臂」的怪物,「是的,共產黨人是有三頭六臂的。三頭就是『槍』頭、『鋤』頭和『筆』頭;六臂就是兩隻手能打仗,兩隻手能生產,另外兩隻手能寫文章,能學習,能抓漢奸特務分子。這樣的三頭六臂,對老百姓是好的,對中國是好的。」

  --------
  《解放日報》,1943年11月27日。
  耕三餘一,即耕種三年能餘一年的糧食。
  《解放日報》,1943年11月27日。

  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總結交流了生產經驗,明確了指導一九四四年邊區生產的方針和辦法,給勞動模範發了優厚的獎金,並頒發分別有毛澤東、朱德、高崗、賀龍、林伯渠、李鼎銘等親筆題字的獎狀,還通過了《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宣言》,號召全邊區農民、工人、戰士、機關幹部、學校師生,進一步發展生產,充實物質力量,準備消滅日本侵略者和對付反動派的襲擊,奪取對敵鬥爭的最後勝利。

  生產展覽會有近百個展室,六千六百件展品,近兩千張圖表和照片,生動地顯示了邊區軍民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創造力,是邊區「豐衣足食」的縮影。參觀者達五萬餘人。

  中共中央對邊區「兩大盛會」非常重視,十一月二十九日,把全體勞模請到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一起接見並宴請了勞模。毛澤東還作了《組織起來》的重要講話,指出把群眾的力量組織成為一支勞動大軍,「這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十二月九日,毛澤東在林伯渠、陳雲等陪同下,參觀了展覽會,找了十七位勞動英雄座談,瞭解移民生產、變工紮工、部隊生產、創辦義倉和合作社等方面的情況,從下午一直談到深夜。

  --------
  《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935頁。

  十二月十六日兩大盛會閉幕時,林伯渠致閉幕詞,向邊區軍民發出了「耕三餘一,兩年完成」的號召,要求勞動英雄要成為團結群眾的核心。這兩個大會使廣大軍民進一步受到了鼓舞,增強了信心和力量,有力地推動了邊區大生產運動的發展。

  大會閉幕的第二天,林伯渠邀請部分勞模漫談明年生產具體辦法。李鼎銘副主席和各廳、處、院的負責人也參加了座談會。林伯渠和各負責人不斷提出問題向勞動英雄們請教,要求對政府工作提出批評意見。勞模們對開荒、變工、移民、畜牧、運輸和合作等項工作都發表了意見。特別是對林主席在閉幕大會上提出的「耕三餘一,兩年完成」的口號,充滿著信心。他們認為要做到耕三餘一,在種地上也要來個「三三制」,即揭(翻)地三次,鋤草三次,每畝地上糞三十擔。種地要貪好,不要貪多,把已有的地種好了再多開荒,熟地要好好保養,不要隨便地把地搞壞就丟掉。談到改造二流子,大家說,今年改造了四千五百多個二流子,多是用說服教育具體幫助的辦法改造過來的,今後要堅持這個好辦法。大家反映說,老百姓普遍要求實行農業統一累進稅,這對促進生產很有好處。座談會開了一整天,勞模們以主人翁的態度,對搞好邊區的經濟建設,談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

  接著,邊區政府委員會召開會議,林伯渠總結了一年來的工作,要求一九四四年大力發展合作運動,發展植棉、打鹽、運鹽、畜牧和民間手工業;部隊糧食和副食品做到多數完全自給,機關做到經費大部自給;要把物資貿易看作僅次於發展生產的重要工作。從此以後,邊區的生產出現了一派熱氣騰騰的局面。

  在發展生產和經濟建設的同時,邊區的文教建設在黨中央、西北局及林伯渠的關懷和指導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出現了許多新氣象。

  還在一九四二年,林伯渠就論述了發展教育的重要性,他說:「為革命戰爭服務的教育,必須以幹部教育為主,國民教育為輔。應該是:第一幹部在職教育,第二幹部學校教育,第三社會教育,第四兒童教育。」

  --------
  《林伯渠同志在一九四二年高幹會上關於政權工作中兩個根本思想問題的發言大綱》。

  幹部教育,除了在職幹部每天的政治或文化學習外,在黨中央、西北局和邊區政府的倡議下,在延安曾先後創辦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延安大學、行政學院、醫科大學、民族學院等二十多所幹部學校,培養了成千成萬的革命幹部,分赴抗日戰爭的各條戰線,獻身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林伯渠不僅參與了一些學校的創辦工作,還親自兼任行政學院的院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