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 |
|
一九一一年五月,長春府中學堂學生劉某,因清政府苛征租稅與蒙租相差役口角遭毆,引起該校學生不平,三十餘人奔往蒙租櫃,搗毀門窗,與差役互毆,打傷蒙員數人。為此吉林提學使屢電該校監督開除鬧事學生,交長春府看管,聽候懲辦。該校學生不服,全體罷課。提學司委派省視學詹鈺與林伯渠前往查辦。林伯渠到長春後,極力保全學生,說服詹鈺共同複電提學使,「力能轉環,必求一完善之策以處之」,並囑長春紳縉們出面向省方求情,結果使八十余名學生得以保全學籍。這次長春青年學生的反苛租鬥爭,在吉林全省頗有影響,其後東北人民抗租抗稅鬥爭不斷擴大,至辛亥革命時,發展為武裝起義。這年秋初,林伯渠還為在吉林民政署工作的湘西留日同學程崇實編纂的《法學大辭典》作了校訂。該書在吉林印行,對普及資產階級法律知識,起了一定的作用。 林伯渠在東北工作整整四年時間①,同盟會邊疆革命計劃的成就雖不盡理想,卻也為日後東北的光復,打下了基礎,約於一九一一年八月,林伯渠奉同盟會中部總會之召,回到上海工作。 -------- ①據清政府吉林省檔案,吉林提學使於1907年9月1日委派林祖涵為省勸學總所兼宣講所會辦。1911年8月10日,雙陽縣呈報更正《管理教員一覽表》上有林伯渠親筆批語,可見林伯渠離開吉林在這年8月10日以後,前後整整4年。 〖參加辛亥革命和反袁鬥爭〗 中國同盟會的重要幹部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以邊疆革命未著成效,中央革命又不易實行,乃轉移注意力于長江流域中部地區,認為該處天災頻仍,保路風潮疊起,官逼民反,人心思變,且有新軍、會黨可供利用,發動起義,較易成功。因此於一九一〇年在東京召開十一省區同盟會代表會議,決定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作為籌畫起義的領導機關。一九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推舉譚人鳳為總務會議議長,陳其美、宋教仁等為總務幹事,以聯絡長江流域各省軍隊和會黨,首先發動兩湖起義。由譚人鳳前往湖北組織湖北分會,焦達峰等在長沙組織湖南分會,吳玉章等組織四川分會。 林伯渠由吉林回到上海後,被同盟會中部總會派往湘西從事運動西路巡防營的工作。當時湖南共有二十個巡防營,分五路駐紮各縣。湘西駐有八個營,其中駐在常德的三個營。巡防營中上層軍官受舊軍隊封建積習影響較深,駐守長沙的中路巡防營統領黃忠浩,尤其狡猾頑固。但在下級官佐和士兵中,卻已有不少人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 林伯渠和廖湘芸一道赴常德從事巡防營的策反工作。各營文書等下級官佐多是林伯渠在西路師範時的同學,一經接頭串連和宣傳愛國反清的道理,他們很快就同意接受白布條,準備屆時起義。 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出後,全國人心大為振奮。湖南首先於十月二十二日響應起義。起義軍在焦達峰、陳作新領導下很快就佔領長沙,殺了頑固分子中路巡防營統領黃忠浩,湖南巡撫余誠格棄城逃走。隨即成立以焦、陳二人為正副都督的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通電全省,號召各屬響應起義,同時委派楊任為西路招討使,帶領同盟會會員和武裝士兵首余人於十月三十一日抵常德。常德巡防營統領陳斌生見大勢已去,部下不穩,只得同意起義,西路各縣,就此光復。 湖南起義勝利之初,社會上出現了一片新氣象。人們紛紛剪掉象徵滿清統治的髮辮,商民等各界群眾熱烈歡迎義師,長沙全城舉行提燈遊行以示慶祝。但是,年輕的革命黨人缺乏經驗,喪失了對潛在的舊勢力的警惕性,革命政權建立不滿十天,立憲派就乘湖南革命部隊出發援鄂、長沙防務空虛之機,發動流血政變,於十月三十一日誘殺了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擁譚延闓為都督。譚將殺害焦、陳的責任歸罪於亂兵,又以貓哭老鼠的手段,厚殮二烈士遺體,令各機關下半旗致哀,甚至揚言要為焦、陳鑄造紀念銅像。常德舊勢力的代表陳斌生,也於十一月三日殺害了西路招討使楊任等十余位同盟會會員,楊等且被剖心祭奠黃忠浩;澧州會黨起義反抗也被鎮壓下去。到年底,立憲派幾乎攫取了湖南省各屬起義取得的全部革命果實,革命黨人嗟歎:「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 林伯渠對焦達峰、陳作新、楊任等人的被殺害,感到痛心疾首。他不能再留在長沙,便偕同幾位同盟會會員前往上海。十二月初,江浙革命軍攻克南京後,他又轉赴南京。這個月底,孫中山由海外回到南京,被各省代表會議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于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宣誓就職。但是,孫中山上任不到五十天就被迫妥協,讓位給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辛亥革命在湖南及全國的失敗,對林伯渠震動很大。他後來回憶這段歷史時說: 湖南獨立時,「秩序較紊亂,軍政府什麼人都可進入。 一班舊派人,一方面看不慣,一方面眼紅。於是以諮議局及教育會為中心,長沙的豪紳地主秘密集議,謀奪取政權。 新軍五十標梅某陽雖贊成革命,但思想守舊,由他 誘致焦、陳『會商要事』(縱火燒和豐火柴公司,訛言有奸細),要陳副都督出城彈壓,於途中突然殺之,並殺焦於舊撫署前。 ……譚延闓就做了都督。湖南獨立,僅一形式而已。 這是革命初起時,不懂得迅速建立正規政權的一個教訓。」① 關於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同盟會內部發生分歧,對袁世凱妥協經過,林伯渠回憶說: 袁世凱當時擁有北洋重兵,實權在握,一面籍革命黨之勢迫清廷退位,另一面又挾清廷向革命党要大總統。 中山先生是不贊成向袁世凱妥協的,主張培養和擴張南方革命軍力量,「犁庭掃穴」,打到北京去,掃除一切舊東西。但是宋教仁偏要搬外國的教條主義,只看重國會、政黨、責任內閣這套上層機構;主張國會競選;同盟會改組,擴大基礎,成為國會內最大政黨(民元春,由宋主持,將許多官僚黨派合併于同盟會,改稱為國民黨。同盟會成分遂起了根本變化);以為法律是神聖,政黨內閣是只鐵籠,可以關住袁世凱這只猛獸。黃克強也看不透,覺得不應再起戰爭,糜爛人民,還是以培養幹部,興辦實業為上策。而同盟會當時許多黨員,都抱著帝制一倒,萬事大吉的見解,或者「功成告退」,或者忙於做官。而最重要的是汪精衛的妥協,……極力主張將總統讓與袁世凱。……反責中山先生不顧全大局,提倡所謂「六不做」(不做官、不做議員、不治產等),完全放棄了政權鬥爭。整個形勢如此,中山先生以及少數贊成他的主張的人,被迫陷於孤立。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迄今回憶,仍令人痛心不已。② -------- ①②《林老談辛亥革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