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劉伯承傳 | 上頁 下頁
九一


  ※第十五章 中原逐鹿

  §第一節 「這裡就是逐鹿潮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率野戰軍前方指揮部北渡淮河,進到臨泉縣韋寨,與劉伯承率領的野戰軍後方指揮部會合。鄧小平關切地詢問劉伯承的健康狀況,劉伯承幽默地說:「沒啥子事,這回大軍出山,可要跟蔣介石、白崇禧好好周旋一番了。」

  這時候,隨著圍攻大別山的失敗,國民黨軍在全國其他戰場上也迭遭嚴重打擊。為了應付人民解放軍越來越猛烈的攻勢,蔣介石不得不收縮戰線,由全面防禦改為重點防禦。除企圖繼續堅守東北、華北外,對於生命攸關的中原戰場,更是盡力糾集重兵建立重點防禦體系:津浦、隴海、平漢路之間的豫皖蘇地區,有陸軍總部徐州司令部顧況同部17個整編師;大別山、江漢、桐柏地區有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白崇禧部16個整編帥;隴海路潼關、洛陽段有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的1個整編師。共計34個整編師54萬餘人,約占當時國民黨軍作戰部隊三分之一的兵力。這些部隊,主要活動在津浦、平漢、隴海三條鐵路沿線,尤以這三線樞紐鄭州、徐州、武漢為重點。

  蔣介石之所以置重兵于中原戰場,是由當時全國的戰略形勢和中原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決定的。從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進攻以來,戰線步步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推進,不斷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解放區得到鞏固和發展,人民解放軍日益壯大。在中原地區,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把敵人這個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戰略後方變成了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的戰略基地。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南可進逼長江,瞰制南京、武漢,威懾國民黨統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漢水、大巴山,叩擊川東門戶。因此,蔣介石唯有放棄圍攻大別山的計劃,回兵鞏固鐵道線與中等以上城市。

  對於中原國民黨軍這種新的戰略態勢,劉伯承指出:「蔣介石是基督教徒,是要死在十字架上的。」「十字架」這個十分形象的比喻,是指隴海鐵路與平漢、津浦鐵路的交叉點鄭州、徐州,預言國民黨軍的主力要在這些地方被殲滅。他還多次向部屬指出:「古人說『中原逐鹿』,現在這裡就是逐鹿常」中原逐鹿,是人民解放戰爭中極為壯觀的一幕。

  中共中央軍委為了使中原的野戰軍集中作戰,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率主力轉出大別山,統一指揮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打中等或大的殲滅戰,並配合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一部準備挺進江南。

  根據新的鬥爭形勢和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劉伯承、鄧小平規定了中原區新的鬥爭任務:繼續大量殲滅敵人,粉碎敵人的中原防禦體系,發展和鞏固中原根據地,使之成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的基地。野戰軍主力迅速進行必要的休整、補充,逐步集中作戰,尋機打幾個中等的或大的殲滅戰。軍區各級地方武裝作進一步整頓和發展,更好地堅持、鞏固與擴大解放區,配合野戰軍作戰。

  為此,劉伯承、鄧小平陸續將主力調出大別山,進至淮北和豫西,集結整訓,並會合在這一地區活動的,由陳士榘、唐亮率領的華東野戰軍第三、八、十縱隊和由陳賡、謝富治率領的第四、九縱隊,尋機殲敵。

  白崇禧察覺劉鄧大軍企圖後,以第五綏靖區司令官張軫指揮整編第十師、二十師、五十八師組成臨時兵團,並配屬桂系整編第四十八師,進駐固始、潢川一帶,企圖截斷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的通路;以胡璉兵團(轄整編第十一師和第三師)主力位於漯河地區,監視陳唐兵團和陳謝兵團。

  中共中央軍委為了迅速打開中原戰局,直接指揮陳唐、陳謝兩個兵團舉行了洛陽戰役。洛陽系九朝古都,位居秦、晉、豫三省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當前,它是隴海線上的軍事重鎮,又是連結中原和西北的戰略要點。本來蔣介石派有裴昌會兵團在潼(關)(陽)間守備,另遣青年軍第二〇六師擔任洛陽城防。3月初,西北野戰軍宜川大捷,胡宗南告急,蔣介石將裴昌會兵團調往西安,令第二〇六師改隸鄭州孫元良兵團。孫元良迫于陳唐兵團兵逼許昌、漯河一帶,正忙於鞏固鄭州防務,無暇西顧,只派出少數兵力進至洛陽東面的黑石關擔任警戒。這就造成了隴海線鄭(州)(關)段的空虛。

  陳唐、陳謝兩兵團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果斷地發動了洛陽戰役。3月7日,參戰部隊冒雨突然行動。右路陳唐兵團第八縱隊連夜插向洛陽以東,於翌日拂曉襲占黑石關要隘,準備阻擊胡璉、孫元良西援:其第三縱隊於當夜進抵洛陽以東及東南,準備攻城。左路陳謝兵團第九縱隊于8日淩晨襲占新安、澠池,阻擊裴昌會兵團可能的東援,第四縱隊於當夜進至洛陽以西以南,協同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形成了對洛陽的包圍。9日黃昏開始攻擊。經5晝夜激戰,於14日攻克堅固設防的洛陽城,全殲守軍第二〇六師近2萬人。俘虜少將師長邱行湘。

  洛陽頭炮聲驟起,蔣介石急令鄭州孫元良和漯河胡璉火速援救。時值豫西山區春雨茫茫,胡璉兵團跋涉于狹路和泥濘之中,飽受風寒饑疲之苦,士兵叫苦不迭。孫元良是國民黨軍隊裡出名的保存實力「專家」,他前怕解放軍在黑石關設夥,後怕鄭州空虛有失,只派出小部隊向西虛張聲勢。11日,蔣介石聞報洛陽東門失守,飭各路援軍加速行動。胡璉率整編第十一師強行軍,但在登封一線遭到解放軍阻援部隊的節節抗擊,至16日晚才進抵洛陽南郊的伊河岸邊,不過為時已晚。胡璉企圖連夜組織渡河,對洛陽實施包圍。

  怎奈連日大雨,伊水暴溢,渡河器材無著。經通宵折騰,胡璉未能渡過一兵一卒。當時任整編第十一師第十一旅旅長的王元直,在日記中發出這樣的哀歎:「伊、洛兩河在洛陽附近,原可隨處徒涉,不料近日來天雨,山洪暴發……今年系特殊例外,天意欲失洛陽以助共軍,豈人力能為!」

  洛陽戰役一打,中原敵軍調動頻繁、處處被動,原有的戰略佈局被打亂。

  為擺脫國民黨軍增援部隊的合圍,解放軍於17日主動撤離洛陽。當國民黨報紙吹噓「國軍勁旅克復洛陽」時,所得到的不過是一座空城。4月5日,陳謝兵團再度攻佔洛陽,殲敵整編第四十七軍4600餘人。洛陽從此回到人民的手中。

  整編第十一師北上增援,平漢路南段敵情緩和,劉伯承、鄧小平本擬乘勢舉行阜陽戰役,以「吸打援敵」的戰法,調動張軫兵團於淮西,爭取在運動中殲其一部。儘管事先進行了周密的準備,部隊也開始了行動。但當敵發覺劉伯承、鄧小平的意圖,企圖以阜陽作為誘餌,調集19個旅的強大兵力合擊攻城部隊時,劉伯承、鄧小平斷然放棄了原定計劃,調動部隊就勢西向襲取上蔡、汝南、駐馬店、確山、遂平、西平等城鎮,拆散了敵人的陣勢。同時令仍在大別山的第三、六縱隊乘機轉至淮北。

  4月中旬,劉伯承、鄧小平率中原局、野戰軍領導機關進入豫西,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環境,在這前後,他們抓緊時機進行了整訓和補充。

  這次整訓,主要開展了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三整(整頓思想、整頓組織、整頓作風)和三大民主的新式整軍運動。重點是團以下部隊。著重解決部隊對新形勢和戰略任務的認識以及作風紀律問題。半年多來,部隊進出大別山作戰,經受了嚴重困難的考驗,出現了普遍減員和戰鬥力削弱的狀況,因此一些指戰員對挺進大別山的重大意義不理解,只看到局部損失,看不到全域的偉大勝利,甚至發生紀律鬆弛、違法亂紀的現象。劉伯承、鄧小平決心用整黨整軍來克服部隊的思想障礙,以便使部隊能擔當起大戰中原的新任務。他們除進行了一般部署外,還親自深入到第一、二、三、六各縱隊進行思想發動。3月11日和4月17日,劉伯承分別給第二縱隊和第三、六縱隊連以上幹部做了整訓動員報告。他從挺進大別山三個回合的勝利,從大別山的鬥爭對中原戰局乃至全國戰局的影響,引導大家正確認識南征的意義。他強調指出:由於大別山牽制了敵人三分之一的兵力,因此東北才有大開大合的行動,西北和山東減輕了負擔,逐步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這就是革命的車輪向前推,反革命的車輪則向後倒退直至消滅。革命的車輪已推到中原區來了,晉冀魯豫野戰軍走在推車子的前頭,這是很光榮的任務。下一步的任務是要與陳唐、陳謝兵團在一起,在中原戰場殲滅敵人,創造解放區成為繼續前進的基地。他要求各級領導通過三查三整和三大民主運動來提高部隊的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迎接新的更艱巨的鬥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