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金庸傳奇 | 上頁 下頁
無心之得(2)


  只聽第一個老者道:「這一首《俠客行》乃大詩人李白所作。但李白是詩仙,卻不是劍仙,何以短短一首二十四句的詩中,卻含有武學至理?」第二人道:「創制這套武功的才是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他老人家只是借用了李白這首詩,來抒寫他的神奇武功。咱們不可太鑽牛角尖,拘泥於李白這首《俠客行》的詩意。」第三人道:「紀兄之言雖極有理,但這句『銀鞍照白馬』,若是離開了李白的詩意,便不可索解。」第一個老者道:「是啊。不但如此,我以為還得和第四室中那句『颯遝如流星』連在一起方為正解。解釋詩文固不可斷章取義,咱們研討武學,也不能斷章取義才是」。

  * * *

  三十多年的光陰逝去了,無數的心血花費了,幾乎有關這首詩的所有背景材料都被查證了,然而,仍然沒有人能夠破譯圖解。

  難以置信的是:不識一個字,又毫無什麼知識背景的石破天竟在二十多天裡無意中破譯了,成為當世武林至尊。

  什麼道理?

  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那就是,人們總是不相信簡單的道理,而習慣將事物人為地複雜化。越是簡單的道理,顯而易見的道理,人們就越不相信;越是怪異的,不合常理的說法,人們卻樂於接受。所以,人們捨棄了眼前的、平凡的東西,不斷地向深遠處追求。

  一些人會覺悟,終於明白:「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而另有許多人,卻終生迷失。

  石破天不識字,沒有什麼概念的束縛,完全用自己的心隨意地去看,卻發現了最簡單的其實也是最終極的道理。

  * * *

  他心中一喜,再細看圖形,見構成圖中人身上衣褶、面容、扇子的線條,一筆筆均有貫串之意,當下順著氣勢一路觀將下來,果然自己體內的內息也依照線路運行。尋思:「圖畫的筆法與體內經脈相合,想來這是最粗淺的道理,這裡人人皆知……」

  * * *

  其實粗淺的道理並不人人皆知。

  文字是知識的載體,知識通向智慧。

  西哲說:知識就是力量。

  但東方的哲人還看到了知識的另一面:知識會形成桎梏,阻礙人們回歸自然本性而與至高的「道」或「佛性」相遇。

  老莊思想如此,禪佛教更是如此。禪宗的六祖便是文盲,聽人誦讀《金剛經》而開悟。視野講究的是文字以外的東西,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靠字面的印證終究膚淺、外在,只有心靈的印證才是深刻、內在的。

  除了沒有「所知障」外,石破天的成功還有一個至為重要的原因,即:無所求。

  所有的人鑽研這篇圖解,都心存強烈的願望,以至陷於癡迷。只有石破天一人,根本沒想到要參悟它,更沒想過要去當武林領袖。他掛念著阿繡,回想到那日她站在海灘之上送別,神色憂愁,情切關心,恨不得插翅便飛了回去。又想到「這些口訣甚是深奧,我是弄不明白的。他們在這裡練劍,少則十年,多則三十年。我怎能等這麼久?反正沒時候多待,隨便瞧瞧,也就是了。」

  他的情感仍在自然地運轉,不像阿繡的爺爺白自在及其他眾人,一鑽研圖解便將妻子的性命和世上的一切都忘了。他對於武功的奧秘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可得不可得之間。

  佛法的無上境界便是:欲望的泯滅或昇華。懷著求長壽、求富貴之類的願望拜佛,已遠離佛法十萬八千里。凡是求取的念頭一現,就是著相。

  現諸於人間,那一心要得到的,往往得不到,那不想得到的,卻註定要得到。

  這便是無常。人只有依著自然的本性而動,才能超越無常。

  《俠客行》向來不受評論家的注意。我們在這裡之所以單獨列出加以討論,是因為覺得它包含著微妙的玄機,有著獨特的韻味,實在值得我們細加品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