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金庸傳奇 | 上頁 下頁 |
大師之作(1) |
|
二十世紀的中國小說, 讀來讀去還是金庸。 * * *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武俠小說,是武俠小說的頂峰;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言情小說,寫盡了人間各種形形色色的情感;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通俗小說,是有價值的通俗小說; 還有人說,金庸小說是浪漫派小說; 更有人說,金庸的小說僅僅是小說,算不上文學作品。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說來說去,金庸的小說就是地地道道的小說,是像《紅樓夢》一樣好的小說,是詩歌般的小說,是寫人寫情寫景寫歷史的小說,是引人入勝,讓人手不釋卷的小說。 套用「金學大師」倪匡的話來說,「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 學究們、評論家們設置了許許多多概念名份,什麼純文學、通俗文學,什麼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把那些鮮活的文學作品支解得支離破碎,再貼上一塊塊的標簽。 其實,對於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沒有什麼概念能夠規範他們。莎士比亞是什麼流派?曹雪芹又是什麼流派?貝多芬、畢加索又是什麼流派呢? 只有那些不入流的文學家、藝術家,創作時才會宣稱自己是這個「派」那個「主義」,因為他們才情空虛,學識淺薄,所以借名號來壯膽。而那些真正的大師,從來不去介意自己要被歸入哪流哪派,他們只知道生命中有一股清泉要奔湧而出,他們只知道惟有文字、線條、音符、色彩才是他們的生命,於是他們只知道讓生命之泉去自然流淌,順流而下,一瀉千里地創作,再創作。 以金庸小說而論,其中有武俠、傳奇的一面,天馬行空,情節曲折;也有推理、言情的一面,懸念重重,扣人心弦。有悲劇的一面,寫盡人間的無奈悲涼;也有喜劇的一面,處處夾雜了幽默諧趣,以及善意的嘲笑。有諷刺鞭撻的一面,對於世態人心,社會歷史的陰暗醜陋,不乏犀利的思考與揭露;還有稱頌讚美的一面,對善良的品質,俠義的情操給予充分的謳歌和褒揚。 正如《紅樓夢》一樣,道學家看出「淫」,才子看出「纏綿」,革命家看出「反清」(魯迅語)。實在是見仁見智,說不清,道不明。所以金庸的小說若是被人安上什麼「主義」之類的名號,就變得莫名其妙了。 還是倪匡說得有道理,小說一定要好看,不好看的小說有什麼用?金庸也認為,文學藝術首先是表現美的,是追求美感的。 金庸的小說中最吸引人的,不光是那些離奇詭異的情節,也不止是那些古靈精怪的武功,而是那種氛圍,那種意象。這是我們失落了很久的「中國」,是我們夢幻裡的「中國」,是如詩如畫的「中國」,也是標準的中國味道的「中國」。 這裡面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國人,他們的語言是地道的漢語。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中國式的,五嶽的山山水水,宋明的村鎮酒肆,伴隨著棋琴書畫,刀光劍影。他們活動的場景是中國式的,從長河落日圓的大漠,到楊柳依依的江南,還有那曲徑通幽的庭院,小橋流水人家。他們的情感也是中國式的,一切都洋溢著中國文化的神韻,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和習俗。 總之,中國文化美好的一面,詩情畫意的一面,全都在金庸的作品中表現得酣暢淋漓。上至儒、道、釋的哲學倫理,下至古老中華的民俗民風,無不活潑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使生活在煩惱塵世中的二十世紀中國人,感受到內心深處的「根」和「魂」,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鄉。 許多生長在當代的華人,無論是生活在本土還是身處海外,在中國傳統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是貧血的。幾乎可以說,許多青少年是憑藉著金庸的作品,才將自己的血脈與悠久的中國歷史重新銜接;而許多中老年人,也是從金庸的書中拾回了幾被遺忘的中國夢。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華人愛看金庸,一遍一遍地讀,百讀不厭。看金庸的小說,好像又回到了唐詩、宋詞,又回到了春秋、漢賦,又回到了《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西出陽關》,又回到了《封神榜》、《七俠五義》、《包公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