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一七九


  2.葬禮

  4月16日是蔣介石的大殮日,8時5分儀式開始。8時8分45秒,蔣介石靈樞的棺蓋放在7尺銅棺之上。之後,由張群、何應欽、陳立夫、薛岳、穀正綱、黃少谷、黃傑、謝東閔等8位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中央常務委員將一面青天白日旗覆蓋在靈樞之上。接著,嚴家淦與「五院」院長、「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總統府資政」王雲五、「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于斌等在靈櫃上覆蓋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然後,嚴家淦恭讀祭文。

  禮畢後,臺灣當局還怕蔣介石不能升「天堂」,又在蔣介石的大殮日,以基督教儀式行之。牧師周聯華為蔣介石主持了追思禮拜與安靈禮。周聯華在證道中引述了蔣介石的所謂「嘉言」:

  忍愛試練越深,讚美的歌聲越高。屬靈的奧秘祝福即在訓練之中。豐盛的生命必須經過在狂風暴雨之中生長的。以信為本的人必定有1000次頂大的試練等在前面。

  其後,周聯華領導讀經文,詩篇第23篇,讀啟應文。追思禮拜結束,響起聖樂,紀念館外鳴禮炮21響,接著,蔣介石的靈樞在執紼人員的護送下,停放在靈車之上。

  靈車前身用20萬朵深黃色的菊花裝飾,兩邊各有幾條白紼,車前掛一青天白日「國徽」及鮮花十字架。靈車隊99輛由憲兵隊開道車在前領道,包括「國旗」車、黨旗車、統帥旗車、奉行蔣介石遺囑令車、捧助車、遺像車。車隊後面是宋美齡挽蔣介石的大型黃菊十字架,家屬隨其後。兩千多執紼人員緩緩駛向蔣介石靈樞的暫厝地——慈湖。

  據臺灣報載:在蔣介石靈樞駛往慈湖的路上,當局發動了成千上萬的學生在靈車所經途中「迎靈」。絕大多數行業停止營業、鮮紅的建築上一律奉命改漆素色。不合喪悼氣氛的廣告,也一律修改。交通路口則搭牌樓,各家要掛挽額,平常失修的馬路和未鋪柏油的路面一律要整修,害得沿路各商家和修路工人日夜趕班,滿肚子的怨言無處申訴。當日,治喪委員會的大員們還想出「路祭」這個名堂,沿途分配各機構行號另設供桌,同時規定靈車經過時不許迎靈的人抬頭正視。此外還要求民眾在大典鳴炮之時,在原地悼念3分鐘。

  下午1時10分,安靈禮在慈湖賓館完成。蔣介石的靈樞停放在正廳中央的靈堂上,靈堂是以漆黑光亮的花崗石建造的,長3.2米,寬1.8米,高1.43米。靈堂上鑲著青天白日徽,靈台基層四周綴滿白色雛菊。正廳東側,蔣介石原臥室房內一切佈置保持原狀,靠窗子的地方有一張深咖啡色的書桌,桌上有一架蔣介石生前使用的電話機,大理石筆筒和一個白色的碗,書桌南側有一架黑白電視機,還有蔣介石的鴨舌帽和眼鏡,並排放在電視機上,北面靠牆地方有一個書架,放著蔣介石生前讀過的各種書籍,牆上掛著一幅宋美齡畫的畫。在臥室的茶几上,放著一張蔣介石生前用紅鉛筆寫的一張便條:「能屈能伸。」臺灣當局設計這一情節想要告訴人們什麼呢?《蔣總統秘錄》作者古屋奎二對此解釋說:

  「順應環境,當忍則忍,當屈則屈,以待未來伸展之意。」

  蔣介石死在海外孤島,靈樞暫厝慈湖,可謂「屈尊」。蔣介石還能伸嗎?還有「反攻大陸」的未來嗎?沒有了。

  安靈禮完成後,蔣經國對參加大殮的大員表示答謝說:

  先君崩逝,野祭蒼哭,敬禮致哀,悲慟之深刻,與虔誠之願意,令人萬分感動。經國遽遭大故,哀慟逾恒,無法踵謝,惟有奉行遺命,鞠躬盡瘁,以報答我國同胞之至誠厚望。

  至此,蔣介石的喪禮才算完畢。此次蔣介石喪事排場之大,實為古今中外所少有。

  喪事處理完畢,國民黨中央于1975年4月28日舉行會議,商討黨權歸屬問題,會議作出三項規定:

  (1)接受蔣介石遺囑,並即具體規劃,堅決執行;

  (2)保留黨章「總裁」一章,以表示對蔣介石「衷敬」與「永恆之紀念」。

  (3)中央委員會設主席一人,推選蔣經國擔任。

  1976年11月,中國國民黨十一大召開時,蔣經國正式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主席。至此,國民黨最高領導人名稱三易其名,由「總理」,「總裁」,演變為「主席」,由個人集權體制開始過渡到委員制,為日後臺灣「民主改革」奠定了基礎。蔣經國當選中央主席是意料中事,除了其父的精心栽培之外,也有蔣經國本人的努力,更有阿諛之徒的趨炎附勢。

  後來蔣經國當了「總統」,在稱呼上與其父發生矛盾,無論稱「總統蔣公」,還是「蔣總統」,都會發生對上下兩代「總統」不明確的問題。後來不知是哪一位「孫叔通」想通了,通知所有機關、團體、學校、部隊,規定在公文書、公開場合的稱謂:稱蔣介石為「先總統蔣公」,形成文字時,在蔣字前面空一格,以示對蔣的「崇敬」之意。稱蔣經國為「蔣總統經國先生」,形成文字時,蔣字前面不空格,以體現蔣經國崇尚民主之意。再後來,由於大家為求簡化和方便,稱蔣經國為「蔣總統」或「經國先生」,對蔣介石也漸以「蔣公」二字代表了。

  蔣介石病逝後,遺體作了防腐處理,他的靈樞一直停放在慈湖「行宮」,不斷有人前去參觀,臺灣當局為了永久紀念蔣介石,並把他奉為反共的精神領袖,決定籌建「中正紀念堂」。在蔣介石病逝2個月後成立了「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成員有俞國華、材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然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

  翌年10月又成立了「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成員主要有何應欽、張群、陳立夫等25人。經籌建小組廣泛與慎重的考慮,擬定在臺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其後,籌建小組又公開徵求海內外建築師提供的建築設計構想,前後收到43件,後採用楊卓成建築師的設計方案。

  1976年10月31日蔣介石誕辰之際,「中正紀念堂」舉行破土典禮,蔣經國、蔣緯國、何應欽、穀正綱等人出席典禮儀式。經過日夜趕工,終於在1980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5周年之際完工。臺灣當局舉行了「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蔣經國主持典禮儀式,出席典禮儀式的有四千余人,蔡培火等32名親國民黨人士向蔣經國呈獻「中正紀念堂」模型。

  新修建的「中正紀念堂」,坐東朝西,遙望大陸;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八角,造成多數之「人」字形,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頂用天坊寶藍玻璃瓦頂,藍中帶紫,頂上有青天白日「國徽」。「紀念堂」高70米(三層臺階高14.5米,主體牆高24米,斗拱至寶頂尖31.5米)。內部隔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正堂、平面為40米見方,四角各突出7.5米。後方居中矗立蔣介石坐姿銅像,銅像高6.3米,厚6—12釐米,1全重約21.25噸,由陳一帆承鑄,台座高3.5米。銅像基座正面刻了蔣介石遺囑,大理石壁上,正中刻有蔣的遺墨「民主」二字。蔣一生獨裁,卻以「民主」相標榜,真不知參觀者作何感想。左右兩邊分刻了「倫理」和「科學」。在正廳兩側的大理石壁上,刻著兩句蔣介石所謂的「嘉言」:「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紀念堂」下層為展視室,陳列著蔣介石的遺物、文獻及喜讀書目;放映室放映蔣介石的所謂「功績」,「生活電影與錄音。」

  距「紀念堂」中心線470米處豎立一高30米,橫寬長67米的正牌樓,一列大小五個拱門,象徵「五權憲法」。牌樓正中匾題置4個大字「大中至正」。這4個字包含了蔣介石的名諱,它源自王陽明弟子所撰記師生論學答問的《傳習錄》一書。該書有這樣的句子:

  「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人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蔣介石在講述《中庸》要旨時,也曾提到:

  「……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固之更可瞭解這中庸之『中』,乃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不搖』之謂,亦即『主敬所謂立極』,所謂『擇善固執』,所謂『允執厥中』之意。」

  在紀念堂「南北兩側,豎立兩座格式相同的高13.8米,長19.7米的牌樓,一為「大忠門」;一為「大孝門」,寓意「大中至正』」的蔣介石是一個「忠」、「孝」兩全的人。

  臺灣當局還在其他地區建造了一些紀念館或鑄刻了一些銅、石像之類。如果蔣介石地下感知,一定會對他的傳人的「傑作」大加讚賞。然而,無論臺灣當局建造多少座紀念堂或紀念館,鑄造多少個銅、石像,也無法改變全體中國人民對蔣介石公正的評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