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九六


  5月24日,劉自然的妻子奧特華手舉抗議牌出現在美國「人使館」前。牌子正中寫著:「殺人者無罪?我控訴!我抗議!」

  奧特華的抗議活動引來了眾多群眾的圍觀。奧特華當眾對美國進行了聲淚俱下的控訴,由此引發了群眾蓄積已久的反美情緒。

  6000多人沖向美「大使館」,撕破星條旗,毆打了「使館」人員,並襲擊了美國新聞處和美軍協防司令部。臺灣警方奉命前往鎮壓,致使2人當場死亡,32人負傷,台當局連夜頒佈「戒嚴令」,群眾的反抗被暴力鎮壓下去了。

  美國對此事表示不滿,艾森豪威爾發表聲明,暗示了這次事件是有組織的行動。蔣介石怕得罪美國佬,遂親自向美國致歉。

  宣稱這次事件是「非法的暴行」,是「犯罪的行為」。他還鄭重聲明:我們為貫徹反共抗俄的國策,惟有與世界民主集團領導者的美國站在一條戰線。在我們的陣營裡,決不容許任何人反對這個國家。

  蔣介石的一再致歉、表白。賠償和制裁,終於博得了艾森豪威爾的一張笑臉,籠罩在台、美間的陰雲頓時消散。

  2.台美「蜜月」

  為了表示美國對遠東的重視,1960年6月,艾森豪威爾在離任前夕出訪菲律賓、日本、臺灣和南朝鮮。對於艾氏訪台,臺灣方面歡欣鼓舞,認為這對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顯示台美間的特殊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蔣介石也深感艾氏給了他足夠的面子,遂不惜一切討好美國總統。

  6月16日,艾森豪威爾由菲律賓搭乘第七艦隊的旗艦「聖保羅號」重巡洋艦前往臺灣,第七艦隊的全部船艇出動,全程護衛。臺灣則派出「洛陽號」等12艘軍艦組成「護衛艦隊」,遠到南中國海迎接艾氏的座艦,然後,臺灣軍艦和第七艦隊會合後浩浩蕩蕩來到臺灣淡水港。第二天,艾氏改乘飛機抵達臺北。蔣介石、宋美齡、陳誠、張群等國民黨官員傾巢而出,到機場迎接艾森豪威爾。在機場的歡迎儀式上,鳴禮炮對響,24架軍用戰鬥機組成整齊的編隊飛過上空,沿途20多萬市民夾道歡迎。接著,蔣介石致詞,稱艾森豪威爾「不但是一位當代大政治家和大軍事家,而且是領導自由世界的一位偉大領袖和我們中華民國共同患難的忠實朋友。」

  隨之蔣介石和艾森豪威爾舉行會晤,就世界局勢、臺灣防衛、台美友誼等問題進行了座談,雙方還就此發表了「聯合公報」。

  艾森豪威爾訪台事後,臺灣駐美「大使」沈劍虹寫道:「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1960年訪華之行,使中美關係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高潮。他是歷來第一位在任內訪問我國的美國總統。」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於美國分裂中國的政策給予堅決反對,並發表《告台、澎。金、馬軍民同胞書》。聲明「為了向美帝國主義示威,將循單日打炮」的慣例,以為艾森豪威爾送行。

  肯尼迪上臺後,台美關係明顯降溫。雖然肯尼迪仍然宣稱堅持艾森豪威爾對華政策的三原則,即:承認臺灣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但是肯尼迪主張重新考慮中國問題,並暗示新中國進入聯合國僅是時間問題。對於蔣介石叫囂的「反攻大陸」問題,肯尼迪政府表示:「無論共產黨政權是否搖搖欲墜,美國不支待臺灣對大陸進行任何進攻的嘗試,同時美國也決不會放棄臺灣。」

  約翰遜繼任美國總統後,對華政策更有了明顯的改變。

  1964年國際上發生兩件爆炸性新聞,一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二是中國同法國建交,這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美國政府受國內。國際局勢的壓迫,不得不重新考慮對華政策。

  1964年1月,美國國務卿臘斯克講,美國忠於對「中華民國政府」的義務,但同時期待著有一天能同大陸中國恢復關係。

  1965年6月30日,美國停止了對臺灣的經濟援助。1966年4月,臘斯克宣佈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的10點聲明,其中包括: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證美國無意攻擊中國大陸;避免作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敵對是「無終止的,永不可避免」的假設;與中共繼續在華沙作直接的外交接觸;願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談裁軍及制止核子擴散等問題。

  1966年,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抵台訪問,當記者問他:「請問,您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嗎?」臘斯克答:「我們承認中華民國作為中國政府」。「惟一」二字無形中消失了。

  種種跡象表明,約翰遜欲改變美國對華政策。蔣介石心急如焚,不斷接見記者對美國提出警告和建議。他在就任第四屆「總統」時間接批評了美國:任何姑息主義,就是失敗主義的變相!一切幻想。

  等待、接觸、姑息、求饒……亦就正是中了毛匪所說的「對敵人碉堡最容易的戰法,是從其內部來攻破」的詭計。

  1966年8月,蔣介石在會見美國記者時稱:美國應當採取有效的步驟解救亞洲當前的危機,組成以美國為首的反共聯盟;美國不能退出亞洲,應注意共匪的陰謀,主動摧毀共匪的核裝置,共匪有與蘇聯重修舊好的可能。

  對於蔣介石的大放厥詞,約翰遜不予理睬。1966年10月,約翰遜宣佈將訪問亞太地區6國,有意不安排訪台,對於美國的冷落,蔣介石大為不滿。

  3.「莊敬自強」

  1968年11月,尼克松當選為美國總統。由於尼氏在艾森豪威爾時代曾擔任過副總統,以堅決反共著稱,又同蔣介石私交甚深,因此,蔣介石對尼克松政府充滿了希望。1970年1月,尼克松就職,他發去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電:欣逢閣下當選為美國總統,本人與蔣夫人謹致哀心之賀忱。並祝:閣下政躬康泰,事業成功,尼夫人康健快樂。本人深信,貴國在閣下賢明領導之下,中、美兩國間傳統友誼,必將更加鞏固,全世界自由國家之團結,亦將愈為增強。

  1970年11月,蔣介石在回答法國作家的採訪時,再次表露出對尼克松總統的期望:尼克松政府一如其前任歷屆美國政府,深知太平洋地區安全對美國本身以及整個自由世界和平與安寧的重要性,尤其尼克松總統本人對遠東事務至為熟悉,對此更有深切認識,因此我相信他所領導的美國政府,在戰略上將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蔣介石的希望落空了。美國從全球爭霸的戰略出發,為了對抗蘇聯,它要利用中國作杠杆對蘇施加壓力;同時,美國陷入越戰的泥潭中不能抽身,它要儘快結束越戰,必須取得中國的諒解;加之,隨著中國力量的壯大,美國與中國對立已付出了巨大代價。鑒於以上種種原因,尼克松決心從根本上改變對華政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