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七八


  8月23日中午12時,毛澤東一聲令下,第一次急襲打響。短短一個小時密集發射了幾萬發炮彈,整個金門籠罩在一片硝煙之中。火力之猛烈和密集,蔣介石從沒見到過,蔣軍防不勝防,死傷慘重。

  據當時在場的「國防部新聞局」劉毅夫追憶,當日他和八位「副司令官」在宴會結束之後,大家餘興未盡,一同散步回寓所。他和另一位軍官走在前面,過了小橋,其他幾位副司令官則站在小橋上聊天,突然有陣奇怪的「嘶嘶」聲掠過太武山頭,落進翠湖,緊接著是山搖地動的不斷爆炸聲,整個翠穀煙霧彌漫,彈片橫飛……在小橋上談天的三位「副司令官」在第一群炮彈落地爆炸時就都被炸死了。另一位軍官不知道發生何事,正欲起身查看,誰知剛剛站起身來,整個胸部便暴露在第二群炮彈之下,當即斃命。倖存的人急忙找到電話欲與軍隊和上級聯繫,誰知電話線早已被炸斷,根本聯繫不上。島上的官兵一時之間群龍無首,都自顧自地躲起來逃命了。有效的反擊根本組織不起來。當日島上官兵傷亡600余人,機場、彈藥庫、油庫、炮兵陣地等設施均受重創。炮擊從23日下午6時起,一直延續到10月25日,大陸解放軍共發炮47萬餘發。這就是著名的「八二三炮戰」。

  然而,蔣介石得到關於金門被炮擊的報告時,卻連聲叫好!

  這又是為何?

  原來,美國和蔣介石1950年握手以來,其實美國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如此做,美國在給蔣介石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時,沒有忘記同樣也給他送來了苦果吃。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指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否定國民黨政權統治臺灣的「合法性」,蔣介石只得忍痛接受。1954年12月,臺灣和美國簽訂「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堅持明確規定這個條約僅限於臺灣、澎湖列島,不包括金、馬島,而且還明確規定「中華民國」只能代表台、澎、金、馬,不可再說代表全中國,蔣介石也只得忍著。

  1955年8月,中、美開始在日內瓦,後改在華沙談判,蔣介石也只得忍聲吞氣。1957年3月20日,美國顧問團上士雷諾在臺北美軍住宅區槍殺「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職員劉自然,蔣介石借題發揮,想反抗一下美國的壓力,但最後還得向美國道歉才得以收場,這是第四顆苦果。1958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以削減美援為手段,力迫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這樣既可以避免由於這兩個小島的戰端被蔣介石拖人中國內戰,又可以把臺灣完全孤立起來。如果這步得逞,可以實施第二步「託管臺灣」陰謀,製造「兩個中國」,企圖分裂中國。

  對此蔣介石當然不會答應,故在金門炮戰後,蔣介石立即對美國記者說:炮擊金門是進攻臺灣的前奏。既然這樣,從金、馬撤軍,等於自動敞開臺灣門戶,那怎麼能行?遂公開拒絕杜勒斯的建議,這也是他為炮擊金門叫好的原因。

  因而,蔣介石在炮擊金門中雖挨了打,卻沒有吃虧,他憑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炮火,終於頂住美國力迫從金、馬撤軍的壓力。這就是國共雙方在基於「一個中國」立場上,對美國這個「第三者」進行不同性質鬥爭,這便是金門之戰內幕之二。

  炮擊金門之後,解放軍要不要解放金、馬呢?蔣介石搞不清,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也不清楚,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指揮員們也不明白。其實,炮擊金門,擺出要解放臺灣的架勢,有吸引美國進行較量、把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遠東來,以支援中東人民鬥爭的意圖。當時,美國藉口「保衛黎巴嫩主權」、「幫助約旦政府穩定政局」,出兵黎巴嫩、約旦和利比亞等國。美國的武裝干涉行徑激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強烈抗議,自然也招致了大力支持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國人民的反對。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轉移美國視線,炮擊金門,以實際行動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毛澤東在一開始就確定了此戰略意圖,而且這個目的也達到了。

  炮擊金門後,艾森豪威爾當即下令將把地中海美軍第六艦隊一半艦隻調到臺灣海峽,與第七艦隊會合,加上從本國和菲律賓調來的,美軍在臺灣海峽就有航空母艦7艘、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40艘。美國第46巡邏艦航空隊、第一海軍陸戰隊和其它好幾批飛機也調來臺灣,美國第一批陸戰隊3800人已在臺灣南部登陸。這樣就把美國的注意力從中東吸引到遠東來,中東緊張局勢趨向緩和,支援了中東人民的鬥爭。這是內幕之三。

  8月下旬,大規模炮擊金門後,金門國民黨軍的海上補給被截斷,不但炮彈將完,糧草也將盡,只得向臺灣告急。蔣介石急得團團轉,只有請求美軍護航,以恢復金門的海上補給線。9月7日,美、台等艦混合開向金門,葉飛向毛澤東請示,要不要打,得到的回答是:

  「照打不誤,但只打台艦,不准打美艦,即使美艦開火,沒有命令也不准還擊。」

  各炮群接此命令,十分吃驚,紛紛追問葉飛是不是命令下錯了,葉飛命令前線堅決執行。當日中午12時,解放軍開炮,誰料剛一開火,美艦竟丟下臺灣國民黨軍隊的運輸艦不顧,立即一聲不響地向臺灣方向逃去。至此大家才明白,毛澤東所以下達那樣的命令,目的在於試探所謂「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究竟有多大?同時,力求避免同美國發生直接衝突,而美國在旁邊也極力避免同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這是第四個內幕。

  炮擊金門自8月23日開始,持續了44天,據蔣介石臺灣當局公佈,稱炮戰44天,金門40多平方公里區域共遭炮彈44萬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目的達到以後,要不要解放金門、馬祖呢?10月6日,彭德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的名義發表《告金、馬、台、澎軍民同胞書》,提出:

  「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並宣佈:「從十月十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

  10月13日上午,又宣佈「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收復臺灣是中國人民的主權,美國、聯合國都無權過問。」

  但臺灣蔣介石卻不接受善意,不但不接受和談,還繼續讓美艦護航,於是10月20日我軍恢復炮擊。

  10月2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奉毛澤東之命公佈《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單日打炮,雙日不打,以利你們長期固守」。並聲明今後對機場、碼頭、海灘和船隻「四不打」的方針,文告說:

  美國人迫於形勢,改變了政策,把你們當作一個「事實上存在的政治單位」,並非當作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容許其實現的。我們希望你們不要屈服於美國人的壓力,隨人俯仰,喪失主權,最後走到存身無地,被人丟到大海裡,我們這些話是好心,非惡意,將來你們會慢慢理解的。

  就這樣,打打停停,直到1979年元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交的那天,臺灣當局的青天白日旗從華盛頓雙橡園的旗杆上降下來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徐向前宣佈停止對大小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其實自1958年後,炮擊實際上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打一打。其深意在於,不攻下金門可以使之成為一種不在談判桌上進行的談判,留下「對話」渠道。

  當然,蔣介石也可以此而沾沾自喜,他在金門和中國人民解放打了多年的炮仗。金門炮擊差不多成了金門自1958年至1979年存在的歷史價值,實際上,金門島的意義由此也可見一斑。

  蔣介石也一直看重「台澎金馬」中的這點「金」。他把它作為和中國共產黨對峙的一個點,也是其同中國共產黨談判的一個砝碼,美國人要他丟掉「金」這顆棋子時,他又可以借助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力量去抵制。可以說,蔣介石實際上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之間走鋼絲,而這根鋼絲就是金門島。

  蔣介石早些年看重金門島,是因為它離中國大陸十分近,便於他從此地出發登上大陸,如果他能夠「反攻大陸」,那麼從金門島出發便最為省事。後來形勢變得他根本毫無機會反攻了,至多只能空喊些口號,於是金門島又成了蔣介石保守臺灣的一道屏障。他可以在此關上門戶,同時還可以利用金門的對峙一直保持著與大陸的接觸,雖然這種接觸是敵對的軍事活動,但總算也是一種接觸,不會使蔣介石的臺灣與大陸徹底孤立起來。

  金門島之真正價值就在於此,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是國民黨蔣介石臺灣當局,都需要利用它的這個價值,所以它在「台澎金馬」中的地位顯得更為奇特。

  蔣介石軍事上的接連失敗,使他明白了武力「反共複國」是不現實的。蔣介石被迫作出讓步承諾不以武力打回大陸。1959年元旦文告中,蔣介石不得不放棄了「武力反攻大陸」的口號。至此,「反共複國」更加遙遙無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