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七三


  蔣介石在別的國家發展自己的軍隊居然堂堂正正,這當然跟有美國的支持分不開。當擴充這股「反共遊擊軍」時,蔣介石還派遣軍官和特工人員700多人,充實殘軍。1951年11月,蔣介石讓李彌在猛撒修築機場,打算長期潛伏於此,也方便臺灣向此地運兵和武器彈藥。到1953年1月,殘軍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部、3個軍區、4個師、16個縱隊。金三角的蔣介石國民黨殘軍至此發展到最高峰。竄擾雲南失敗後,殘軍便想在緬甸內部有所作為。蔣介石在李彌離開臺北到此赴任之前,就對他有過囑咐,要他依靠當地形勢,任其發展,一定要壯大起來。這個時候,李彌便勾結緬甸一些反政府武裝,在緬甸國內搞破壞,甚至公開宣稱要推翻緬甸政府。

  蔣介石不是沒有想過在這塊地方再有點更大的軍事作為,但他的軍事專家和美國顧問們卻勸他別太理想化,因為這裡畢竟是緬甸的領土,弄得不好便會引起國際爭端,到時候恐怕不但不能反攻大陸,還自找難堪,不能自拔,而後來的情形不幸言中。

  由於這股「反共遊擊軍」對緬甸政府已構成很大威脅,緬甸政府十分緊張,他們一面於1953年1月集中3個精銳的步兵旅攔擊殘軍,一面于3月份向聯合國「告狀」,要求臺灣蔣介石撤走這股「反共遊擊軍」。

  在如此情況下,蔣介石也明白金三角的「反共遊擊軍」不可能真正反攻大陸,也無法真的有所作為,美國迫於聯合國壓力,也勸他撤走這股軍隊。遂於1954年5月開始,在聯合國的干預下,蔣介石被迫命令殘軍向臺灣撤退,先後共撤走5472名軍人,家屬1035名。而李彌本人,蔣介石沒有立即讓他回去,直到1961年看到金三角的殘軍已完全無大的利用價值時才讓他回到臺灣。

  李彌總部撤走後,留在緬北的「反共遊擊軍」還有1萬餘人,多數是雲南及當地人,不願去臺灣。因他們沒有統一的指揮部,蔣介石又曾一度停止供應,再加上緬軍的進攻,殘軍大批逃亡。

  雖然蔣介石在金三角的這股所謂「反共遊擊軍」並不真能對我雲南構成威脅,但卻嚴重影響了邊境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此予以高度重視。當李彌總部撤走後,中國雲南黨政軍民對殘軍發起了強大的政治攻勢,只要他們願意回來,一律發給「回歸證」,當地邊民出境呼夫喚子,使民族土司頭人武裝紛紛回國,少數民族武裝基本瓦解。1952年到1955年期間,被爭取回國投誠的國民黨殘軍官兵共達3296人,這一政治攻勢收到較好效果,有力地瓦解了蔣介石在金三角地區的所謂「反共遊擊軍」力量。

  到1954年6月,蔣介石在金三角的殘軍縮減至5800餘人。雖然力量已大不如前,但蔣介石還是在充分利用這股「反共遊擊軍」。當年中國邊境進行民主改革,蔣介石認為此時有機可乘,便派殘軍副總指揮、原第八軍副軍長柳之麟重返緬北,搜羅殘部,組織了「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號稱有一、三、五、七軍4個軍,蔣介石並給予補給。

  1957年10月,臺灣國民黨召開「八全」大會,強調對大陸的「政治反攻」,蔣介石指令殘軍對雲南地區進行情報、心戰、策反、組織暴亂,並為此制定了一個「安西計劃」,對雲南進行長期的不間斷的武裝竄擾。

  但是這種竄擾的規模均不大,對雲南邊境的破壞力也不太強。針對蔣介石利用這股殘軍的方針,新中國的雲南軍區在邊疆成立了7萬餘人的軍民聯防隊,專門對付蔣介石的武裝竄擾和「政治反攻」,而且也擺好了長期作戰的架勢。不久,蔣介石用金三角殘軍進行的武裝竄擾和「政治反攻」便被粉碎了。蔣介石又不大願意理睬這股殘軍,打算讓其在金三角自生自滅。這也是蔣介石的一貫作法,需要時就去拉一把,熱情得不得了,不需要時就扔到一邊。

  然而在1959年初,蔣介石又有了利用這股「反共遊擊軍」的機會。當時西藏上層少數反動分子發動叛亂,西藏問題惡化,外國勢力插手,蔣介石妄圖以此為突破點,以成功其反攻大陸之「志」。為達其目的,便再一次加緊了對殘軍的控制。當年2月,蔣介石在臺北親自召見柳之麟,3月份恢復空投,4月份派臺灣「情報局」副局長任劍鵬前往緬北調解殘軍內部糾紛,蔣介石要他們全心全力為了党國利益著想,團結起來,共同打回大陸老家去。

  有了錢和物資,殘軍又開始發展力量,一方面他們搜編民族武裝,煽動邊民外遷外逃;另一方面在緬北召集早期外逃的大陸人,以高薪餉引誘。到1959年底,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柳之麟部殘軍已發展到5個軍、1個軍區、15個師、6個縱隊、6個獨立團、3個獨立支隊,共有9400餘人。為加強其戰鬥力,更好地控制這支部隊,蔣介石在1960年派臺灣「特種作戰部隊」中將司令夏超、第六軍中將政治部主任徐汝輯,到殘軍分別任副總指揮、政治部主任。

  蔣介石這次擴大殘軍,還沒有來得及反攻大陸,就被瓦解。先是西藏叛亂很快被平息,叛亂分子逃亡外國,蔣介石已無法利用這個機會。後因其在此處擴充軍隊嚴重威脅到緬甸政府的安全,緬政府於1961年1月出動5000人的主力部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勘界警衛部隊的配合和支援下,迅速地攻佔了柳之麟總部所在地江拉,蔣介石的這股殘軍只得分成三部分別逃往老撾、泰緬老邊境和卡佤山區。緬甸政府利用繳獲的美制武器彈藥和擊落的美國運輸機,再次向聯合國控告臺灣部隊侵犯緬甸主權,美國處境亦十分尷尬,不得不表示願意協助殘軍遣返臺灣。

  既然美國同意了,蔣介石也沒有辦法。從1961年3月至4月,蔣介石先後撤走殘軍到台人數共4521人,柳之麟也被召回臺灣,蔣介石讓他任「國防部」作戰督察研究委員會委員,給了一份閑差使。

  3.「反共遊擊軍」的最終命運

  柳之麟總部撤回臺灣後,「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這支「反共遊擊軍」也於1961年5月隨之撤銷,蔣介石停止了對不願撤台殘軍的一切供應。留在緬北的殘軍共5000餘人,分別由段希文、李文煥掌握,兩部有矛盾,各霸一方,對外則稱第三、五軍。蔣介石還是想控制他們,先是請三、五軍去臺灣,兩人均不肯。後又讓他們配合中印邊境武裝衝突和配合東南沿海的軍事竄擾,要三、五軍同時竄擾雲南。

  這兩人確也滑頭,蔣介石說什麼,他們也聽,但執行時卻大打折扣,他們也明白竄擾雲南太凶必然要吃大苦頭,他們可不想真為臺灣蔣介石拼光老本,他們是想憑這些騙蔣介石的錢糧和軍火。因而兩人在雲南邊境稍稍騷擾了一番就退了回去,並且開始和臺灣討價還價起來。

  1966年10月和1967年1月,蔣介石、蔣經國兩次親自在臺北召見段希文和李文煥,商談三、五軍統一合作,以便於更有力量對大陸進行竄擾,同時蔣介石提出改編這兩個軍,補充人員和彈藥,段、李害怕改編後自己被架空,因為前面他們的好幾個上司均是如此下場,所以不願同意,但又想要蔣介石的補給,故在改編一事上大做文章,長期和蔣介石討價還價,始終沒有結果。

  由於蔣介石深感自己已無法控制段、李二人,當然不願白白地給他們補給,兩人乞求臺灣蔣介石無望,遂產生了背蔣之意。經過與泰國軍方談判,於1970年10月17日達成協議:泰國軍方同意三、五軍以「移民」方式進居泰北境地,青壯年編入泰國自衛隊,老弱病殘官兵和家屬遷入泰北清萊村地區居住,每人分給2.4畝土地。雙方對此都很滿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