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
六一 |
|
四、中國只有一個 「台獨」分裂祖國的政治主張,與國際上「臺灣地位未定論」、「一中一台」等主張遙相呼應,並長期得到國際間別有用心的政治勢力的支持。 1.「台獨」的起源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大量的史籍證明這是無可更改的歷史事實。可是,由於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祖國大陸間有臺灣海峽相隔,交通不便。歷史上,臺灣又長期作為荷蘭、葡萄牙和日本的殖民地,與祖國數次斷絕過聯繫。1945年,臺灣光復後,國民黨在臺灣的黑暗腐敗統治,引起了臺灣人民的「二二八」起義。蔣介石政權對臺灣人民進行血腥鎮壓,屠殺臺灣同胞,造成了部分台籍人士對祖國的不信任感。部分與日本、美國等有密切聯繫的台籍人士開始策劃「臺灣獨立運動」,否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要求建立獨立的「臺灣國」。 「台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初。當時駐紮在臺灣的部分舊日本軍人不甘心失敗,以少壯派軍官牧澤義夫、宮中捂朗等人為首,勾結臺灣士紳林熊祥、許丙等,發動「臺灣獨立自治運動」,抗拒中國政府接收臺灣。這一事件後來被制止下來,參與此陰謀的林熊祥等人,分別以「共同陰謀竊據國土」的罪名被判徒刑。「台獨」計劃第一次胎死腹中。但少數對臺灣依依不捨的日本人並不死心,繼續聯絡臺灣漢奸,秘密創立台獨組織,進行分裂中國的活動。 日本投降後,美國勢力迅速湧入臺灣。美國對戰略地位重要而又物產豐富的臺灣寶島早已垂涎三尺。以喬治·克爾為代表的部分美國人主張由美國託管臺灣。1946年夏,克爾、摩根等人率領10名日本翻譯,搞了次「臺灣民意測驗」,得出所謂「臺灣人不願受中國管而願受美國管」的結論。一時,這種謠言傳遍全島,說蔣介石要把臺灣交給美國以償還戰債或作為大宗新軍援的擔保,這實際上是美駐台人員故意放出的試探氣球。 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起義,美國駐台官員曾表示「臺灣如願脫離中國的統治,美國可以幫忙」。8月,美國特使魏德邁到臺灣考察之後,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一份考察報告,稱:「我們看到一些徵象,就是臺灣人願意接受美國的領導和聯合國的託管,他們懼怕中國的中央政府企圖把臺灣變為支持其搖搖欲墜的腐敗政權的基地,我認為他們這種懼怕是有充分根據的。」由於全中國人民的反對和蔣介石的抵制,美國託管臺灣的企圖一直沒有得逞。 1948年底,蔣介石在中國大陸潰不成軍,人民解放軍的勝利指日可待。面對這種形勢,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於1949年1月19日向白宮遞交了一份《美國對福摩薩(臺灣)的立場報告》,該報告建議: 「美國基本目標是不讓福摩薩(臺灣)和佩斯卡多爾(澎湖)群島落入共產黨手中。為此目標,目前最實際可行的辦法就是把這些島嶼與中國大陸隔離開來。」 具體可供選擇的方案有4種: 「(1)與國民黨談判,使之同意由美國直接佔領臺灣;(2)與國民黨簽訂協議,讓美國在臺灣擁有『租界或基地』;(3)支持在福摩薩的國民政府及其殘餘,承認他們是中國政府;(4)支持當地的非共產黨人繼續控制福摩薩,不使福摩薩成為國民政府殘餘分子的避難地。」 1949年2月,美國駐華使館參贊莫成德代表美國政府前往臺北,企圖說服臺灣省主席陳誠與當時在臺灣訓練新軍的陸軍副總司令孫立人聯手,在臺灣另立政權,對蔣介石則視為「政治流亡者」,允許其在台「避難」,或由美國安排前往第三國。此建議遭陳誠、孫立人的拒絕。此後,又有美國人提出臺灣由聯合國託管,或組成美國人、國民黨人和「臺灣人」的聯合政權等主張。這種種設想,充其量只是不瞭解中國的少數美國人的一廂情願,不僅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不答應,全中國人民不答應,甚至也遭到美國國內人士的強力抵制。 1949年底,杜魯門政府決定對臺灣採取靜坐觀望的「袖手政策」。 2. 由此,從40年代下半期起,在日本和美國種種分裂中國的陰謀的影響和支持下,中國第一代台獨分子粉墨登場,其中以廖文毅最為著名。 廖文毅,英文名Thomas Liao,美國人親切地稱其為「湯瑪斯·廖」,臺灣雲林縣人,其家鄉是「臺灣有數的幾個大財主之一」,屬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高等台人」,父母篤信基督教。他早年曾在日本讀中學,20年代,廖文毅與其兄廖文奎被父母送往美國留學,廖文奎取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和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廖文毅則獲得密執根大學碩士學位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博士學位。1943—1944年間,美國為在臺灣建立「軍事臨時政府」而培訓了近千名「預備行政官員」,廖文毅就是其中之一。後來,美國此計劃破產,廖文毅回到臺灣做化學工程師,廖文奎則前往大陸,在大學教書。 臺灣光復後,國民黨當局考慮到廖文毅的「美國背景」,曾提名他任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處長。廖對「公共汽車管理」不感興趣,而投身於所謂「公共政治教育運動」,實際上秉承美國人的意旨,周遊全島,四處拋售「臺灣法律地位未定」、「應把臺灣交美國託管」等謬論,並且創辦了「臺灣民族精神振興會」等組織和《前鋒》雜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