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一二


  1月20日,艾奇遜出任美國國務卿,次日,蔣介石「引退」。此時,人民解放軍已取得遼沈、淮海戰役的勝利,全國的勝利也指日可待。艾奇遜的對華政策成了引人矚目的焦點。

  艾奇遜認為美蔣關係的核心在於要不要繼續出錢出槍支持蔣政權。他在這個問題上,作出了令蔣介石傷心的大舉動。

  1月24日,艾奇遜指令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將軍就是否頒發《1948年援華法案》項下剩餘軍需品出口許可證提出意見。

  1月26日,巴大維複電,建議暫停啟運,待中國軍事形勢進一步明朗化以後再作決定。巴大維將軍抱怨援蔣的物資被大量的貪污、侵佔,而運到前線,則等於送到了不斷取得軍事勝利的共產黨手裡。巴大維的意見顯然符合艾奇遜內心的想法。

  2月初,艾奇遜在與國會議員的一次談話中尖銳地指出:「不管有沒有軍事指導,再多的援助,也不能拯救國民黨政權,」中國對美國「只是一個爛泥坑,而不是進攻的跳板」,因此「在災難的煙塵落盡以前,美國不能決定下一步怎麼辦」。

  艾奇遜的談話被美國各大報刊以醒目的大標題登載,轉而傳遍歐洲、亞洲輿論界,人們謂之「等待塵埃落定」說。杜魯門政府現在已經不需遮掩對蔣介石政府的厭惡和絕望,艾奇遜的談話是公開表明要與蔣介石國民黨這艘沉船拉開距離。

  這一政策認為,中國的發展顯然正在進入一個變動極大和極其混亂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能就未來對華政策制訂出任何「僵硬的計劃」,而只能提出近期內一個大概的政策方向,以「保有最大限度的行動自由」。這一指導思想的邏輯上的結論就是,美國必須在這段時間裡採取所謂「觀望」、「等待」的態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心甘情願地接受戰後對華政策失敗的現實,老老實實地把干涉之手從中國縮回去。所謂「等待」、「觀望」,並非置身事外,而是繼續執行其原來對華政策前提下的等待,這就決定了美國在同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打交道時不會有多少「行動自由」。同時,美國在全球冷戰中的態勢規定了杜魯門政府不可能坐待「塵埃落定」,而必然會利用一切機會,在不擴大捲入中國內戰的前提下,阻止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行動自由」只不過是要保持反共的「自由」罷了,也就是說,美國不願意在蔣介石這棵樹上吊死,而要尋找更有效的「遏制」中國共產主義的手段。這正是美國和蔣介石政權拉開距離的動機,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2月3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開會討論要不要繼續執行1948年《援華法案》,艾奇遜在會上堅決主張停止向蔣介石政權運送剩餘軍需品,但此主張遭到國會方面反對。經過再三考慮,杜魯門最後拍板,指示艾奇遜:「不停止對中國的軍援,但要盡可能採取非正式行動拖延啟運。」

  艾奇遜認真執行了杜魯門決定的拖延啟運政策。3月4日,艾奇遜通知司徒雷登,從美國港口開往中國華南的運輸船只已經暫停,已載貨的運輸船大部分被推遲到兩周以後才允許啟航。「拖延啟運」政策的實施,使國民黨政權得不到所期望的迅速而大量的援助,這對於視美援為救命稻草的國民黨集團,在實際上和心理上都構成了沉重的打擊。

  2月5日,當國民黨政府南遷廣州時,美國政府正式決定大使留在南京,理由是:從東北到長江流域的大片中國國土即將歸於中國共產黨控制之下,而美國在華利益及商人大部分在這一地區,為保護美國的利益,必須有正式代表能與中國共產黨接觸,並認為司徒雷登作為正式代表最為合適。此外,如果整個使館遷往廣州,將被解釋為對國民黨支持到底,因而也就得繼續給予援助,這是不合適的。

  後來,毛澤東把美國大使滯留南京稱之為「開設新店,撈一把。」

  1949年8月5日,美國為了向世界交待在中國的失敗,拋出《中美關係白皮書》和艾奇遜國務卿為發表白皮書寫給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這些文件對中國發生的事,顛倒黑白,歪曲事實。它一方面對中國人民的革命極端仇視,另一方面企圖逃脫助蔣內戰,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責,並陰謀繼續利用所謂中國的民主個人主義者來破壞中國革命。同時,文件也細細揭露了蔣介石政權的貪污、腐化、專制和昏庸,指出國民黨的失敗實乃咎由自取,而非美國支持不力。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0月6—8日,美國國務院公共事務局邀請部分有關中國問題的專家學者,討論承認中國問題。與會者分為兩組,結果一組贊成,一組反對。由於公眾輿論莫衷一是,美國國務院無法做出決定。最後國務卿艾奇遜決定採取「靜待塵埃落定」的袖手靜觀政策。

  國民黨撤往臺灣後,杜魯門繼續採取放任中共進攻,或讓國民黨在臺灣自生自滅的政策。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在《關於臺灣政策宣傳指示》中說:「臺灣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戰略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它一點也不特別出色或者重要」。「大家都預料該島將陷落,在國民黨的統治下,那裡的民政和軍事情況已趨惡化,這種情形更加強了這種估計。」

  1950年初,蔣介石在臺灣大搞複職,美國目睹李、蔣之爭,仍執行保李倒蔣的政策。

  儘管美蔣在反共反蘇這一政治上存在重大共同利益,但隨著中國國內局勢的變化,美國不得不考慮調整他扶蔣反共的政策。從1949年年初開始,美國政府基本上開始實行從中國內戰「脫身」的政策。用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話說,1949年初美蔣關係開始「走向最低點」。蔣介石政權在美國當政者眼中只是一艘「沉船」,美國人要同它拉開距離。

  四、北平,毛澤東宣告新中國誕生

  隨著國民黨南京政權的覆滅,共產黨審時度勢,果斷決定成立新中國。而籌建新中國的重任便落在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成員身上。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10月1日,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向全世界昭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1.籌建新中國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參加會議的有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海外華僑等23個單位的134名代表,由毛澤東、李濟深、沈鈞儒等人主持。

  毛澤東在開幕式上講話,他說:

  我們召集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一切條件,均已成熟。全中國人民是如此熱烈地盼望我們召開會議和成立政府。我相信,我們現在開始的工作,是能夠滿足這個希望的,並且不需要多久的時間就能滿足這個希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