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3.平津,部將起義

  遼沈戰役結束後,淮海戰場上國民黨失敗的大勢已定。華北戰場上踞守平津的傅作義部,屢遭人民解放軍沉重打擊後,又失去了南北兩面依託,軍心動搖,孤立無援,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隨時都有逃跑的可能。但不管跑到哪裡,對迅速實現全國解放都是不利的。中共中央決定抓住戰機,將其就地予以殲滅,以加速國民黨政權在全國的總崩潰。因此,毛澤東決定馬上發動平津戰役,擊垮華北傅作義集團。

  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早年投筆從戎,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是馳名中外的愛國將領。他與蔣介石多有矛盾,與之貌合神離,但由於舊觀念的驅使,始終沒有脫離蔣介石。傅作義集團所轄60萬大軍,20萬是傅的嫡系部隊,另40萬是蔣介石的「中央軍」。根據當時全國和華北的戰爭形勢,傅作義集團採取「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在華北大地上,東起北寧線的灤縣,西到平綏路的柴溝堡,東西約1200多裡的狹長地帶,以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新保安為重點,擺成一字長蛇陣,既可守又可逃,以靜制動。

  針對傅作義集團的情況,中共中央決定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約計150萬兵力,共同投入平津戰役,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委,負責具體指揮。作戰方針上,鑒於國民黨軍可隨時西逃綏遠或向東由天津、塘沽從海上南逃,為了防止其跑掉,在戰術上採取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法,決定首攻塘沽和新保安,切斷敵人逃跑之路。

  1948年11月29日,楊成武率領的華野第三兵團開始包圍張家口,平津戰役開始了。戰役的第一階段,解放軍採取隔而不圍或圍而不打的方針,分東西兩集團著手分割、包圍傅作義部。到12月25日,傅作義的60萬部隊已被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個地區。敵人的西逃或東逃之路被阻,傅作義集團欲跑不成,欲戰不能,由「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被圍在新保安的是傅作義的第三十五軍,軍長是傅的心腹幹將郭景雲,被圍在張家口的是孫蘭峰的第十兵團,他們均為傅作義的嫡系部隊。為了加快戰役的進展,中共中央軍委命令華北第二兵團楊得志部、第三兵團楊成武部分別擔任攻取新保安、張家口的任務。經過激戰,解放軍相繼拿下了新保安和張家口,新保安守軍將領郭景雲戰敗自殺,張家口守軍將領孫蘭峰被俘,傅作義的老本基本上也打光了。平綏全線獲得解放,北平之敵西逃的希望化為泡影。

  這時,在軍事打擊的配合下,中共展開爭取傅作義和平起義的工作。經過一系列秘密接觸談判,在各方開導和形勢的逼迫之下,傅作義於12月23日就起義事宜親自給毛澤東發去一份電報,電文如下:

  毛先生

  一、今後治華建國之道,應交由貴方任之,以達成共同政治目的。

  二、為求人民迅即得救,擬即通電全國,停止戰鬥,促成全面和平統一。

  三、餘絕不保持軍隊,亦無任何政治企圖。

  四、在過渡階段,為避免破壞事件及糜爛地方,通電發出後,國軍即停止任何攻擊行動,暫維持現狀。貴軍隊亦請稍向後撤,恢復交通,安定秩序,細節問題請指派人員在平商談解決。在此轉圜時期,盼勿以繳械方式責餘為難。過此階段之後,軍隊如何處理,均由先生決定。望能顧及事實,妥善處理,余相信先生之政治主張及政治風度,諒能大有助於全國之底定。

  傅作義

  1月23日

  毛澤東接電後,對傅作義的態度和目前的處境進行了認真分析,認為新保安、張家口之敵被殲後,傅作義在華北的地位有了明顯改變,他對共產黨的態度也趨向緩和,但蔣介石一直在對他施加壓力,迫其南撤,故傅作義實質上還沒最後下決斷,處於動搖、猶豫之間。毛澤東從傅作義的處境設想,對他提出幾條說明和建議:目前不要發通電,這樣做很危險;中共將其列入43人戰犯名單,請其諒解;傅氏不應去南京,否則有被扣留的危險;雙方應進一步談判。傅作義聽了這些意見後,如釋重負,派人與中共繼續會談。

  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中共又做好了進攻華北重城天津的準備,從而也爭取到了談判桌上的主動權。在談判中,中共明確要求傅作義在1月24日午夜前就和平起義問題進行答覆,否則解放軍將對天津發起總攻。

  這時,蔣介石已察覺傅作義正與解放軍秘密談判,有起義的可能,遂相繼派要員到北平察看,拉攏傅作義。蔣介石先派軍令部長徐永昌到北平要傅作義將部隊由陸、海兩路撤向青島。接著,蔣介石又派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到北平,向傅說明其南撤有軍統和美軍的配合。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也來北平遊說,表示美國的支持。傅作義內心鬥爭激烈,十分矛盾,他一面聲言要與北平共存亡,一面對和談抱有希望。

  1月14日午夜,人民解放軍限期傅作義答覆的時期已到,傅作義仍沒有下最後決心,人民解放軍耐心督促守衛天津城的總指揮陳長捷投降,但是陳長捷拒不投降。人民解放軍仁至義盡,按照預定計劃,於14日午夜發動了對天津的總攻。經過29個小時的艱苦作戰,到15日15時,天津戰役宣告結束,陳長捷被俘。陳長捷炫耀固若金湯、能守三個月的天津是如此不堪一擊。

  天津戰役的勝利,狠狠地教訓了國民黨殘餘力量,也及時警告了傅作義:堅持反抗,只有死路一條,企圖拿武力抵抗作為談判的籌碼是枉然的。天津解放從而加速了北平和談的進程。

  形勢已不容許傅作義再思考了,他需要做出最後的抉擇!

  在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武力壓迫和政治攻勢之下,傅作義決心以實際行動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經過和談,雙方一致同意簽署《關於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協議》,協議共18條。另有附件一份,共14條。協議大意是:雙方休戰,並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務;傅部隊在指定時間和地點接受整編;城內企業、銀行、文化機關、學校、郵電、文物等暫維現狀;保護守法的外國官員和外交;釋放政治犯等等。

  就在傅作義接受北平和平解放協議的當天晚上,蔣介石獲悉後來電,大意是:相處多年,彼此深知,你現迫於形勢,自有主張,無可奈何,我今只要求一件事,於1月17日派飛機到北平運走第十三軍少校以上軍官和必要的武器,約需一周,望念多年之契好,予以協助。

  傅作義給蔣介石回電:「遵照辦理」。同時,他把蔣介石的意圖迅速告訴了人民解放軍,要求城外解放軍在蔣介石飛機飛來時,以祈年殿為目標,炮擊天壇臨時機場,阻止其著陸。如此四五天,終於粉碎了蔣介石企圖用飛機運走他的嫡系部隊及其裝備的夢想。

  1949年1月22日,《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正式履行實施,北平宣佈和平解放。

  無巧不成書。就在這天,南京也傳出了一條特大新聞:總統蔣公于昨天的中常會上宣佈「引退」。蔣介石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宣佈引退,隱居溪口,這實乃被逼無奈之舉,形勢使然。

  自1948年下半年以來,國共兩黨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決戰,人民解放軍在北起松花江、南抵長江的廣大土地上,前後經過142天的連續作戰,消滅國民黨軍隊173個師,共154萬多人。

  三大戰役的勝利,給了蔣介石反動統治以毀滅性的打擊,其軍隊主力已被消滅,作戰部隊僅剩下100多萬人,並且分佈在從新疆到臺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的資本基本上輸完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得到解放,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基礎從根本上瓦解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指日可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