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霍英東全傳 | 上頁 下頁
八〇


  在北京期間,國家体委的負責人王猛、徐寅生等人,都曾和霍英東會面,暢談甚歡。當霍英東率隊回港途經廣州時,廣東省體委的負責人也在廣州泮溪酒樓設宴招待霍英東一行。

  8月2日,霍英東率隊回港。一下火車,隊伍就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火車站一片歡呼聲,場面甚為熱鬧。霍英東雙手高擎起兩個獎盃,一個是友誼杯,一個是亞軍獎盃,頻頻向前來迎接的市民致意。

  霍英東曾多次率香港足球隊到外地參賽,也曾多次到外地參加有關的體育活動,但這次北上之行,卻是霍英東最為愉快、最為難忘的一次。

  【相邀何賢回鄉尋根問祖】

  霍英東密切留意內地政策的變化。

  1977年8月,中共召開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申周恩來總理在1975年初提出的在本世紀把中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的口號;1978年2月,中國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再次提出了建設「四化」(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是中國的根本任務。

  眼見內地形勢好轉,歷經磨難的內地同胞可以休養生息,霍英東甚為欣慰。他知道到內地投資辦企業、效力祖國建設的日子,已為期不遠。

  一天,霍英東與澳門華人代表何賢在一起,談到內地的新形勢,談起家鄉的建設。言談間,霍英東說起自己很想尋根問祖。

  何賢一聽,說:「霍生,你已經是幾十歲的人啦,但連自己的鄉下都沒回過,是該回去看看了!」

  雖然何賢早年已經到港澳謀生,並在港澳開枝散葉,但他生於番禺,青少年時期在番禺生活過,故對番禺有深厚的感情;加之他在20世紀40年代末期,就與中共建立良好的關係,所以自那時起,何賢就時常慷慨捐贈錢物給番禺,長期支持家鄉的建設,並不時回鄉尋親訪友。

  可霍英東的情況有些不同,他祖父輩已到香港謀生,並在香港生根。直到他向何賢提出想尋根問祖時,他尚不確定自己祖籍何方。可是,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戀鄉、思歸的情結——即使他不曾在那裡出生和生活;尤其是上了年紀之後,戀鄉、思歸的情愫會變得強烈起來。

  霍英東就是這樣。那時,「回鄉」走走、看看的念頭,已十分迫切。

  「我可以先和內地有關部門打個招呼……」何賢說。

  「那就多謝賢哥費心勞神了!」

  當即,兩個好朋友約定時間,一起回廣東。在廣東省、廣州市有關部門的通力協助下,經過一番考證,最後確定霍英東祖籍是廣州市番禺縣。

  【第一次踏上故土】

  1978年夏秋之交的一天,霍英東帶領全家大小,由何賢當嚮導,第一次回去故鄉——番禺縣。

  內地有關部門很重視霍英東這次回鄉觀光,出動了代表中國最高禮遇的紅旗牌轎車迎送他。回到番禺,有不少人夾道歡迎,令霍英東心裡不由得一陣陣發熱。

  有關人士向霍英東講解番禺縣顯赫的歷史:幾千年來,番禺一直是嶺南首邑;民族英雄鄧世昌,愛國詩人屈大鈞,民主革命家史堅如、朱執信,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嶺南畫派奠基人居巢、居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都為番禺人。以往,霍英東對番禺的情況瞭解不多,如今聽到這麼多關於番禺的歷史,霍英東第一次以自己也是番禺人感到自豪。

  家鄉的歷史無疑是值得驕傲的,家鄉的風光也無疑是迷人的:一望無涯的稻海蔗林,星羅棋佈的桑基魚塘,明麗清亮的珠江水……但是,霍英東在稱讚家鄉美麗景致之餘,心裡也掠過一絲絲惆悵和傷感——因為,當他極目望去的時候,幾乎望不到一幢像樣的樓房,映入他眼中的全是那破舊的茅屋和低矮的平房……

  「家鄉還很落後!」霍英東對自己說。

  在番禺縣城市橋鎮,霍英東一家人還碰上一件這樣的事:兒媳朱玲玲問負責接待他們的一位番禺姑娘:「哪裡有洗手間?」這位姑娘二話不說,旋即端來一盆熱水,熱情地說:「喏,你可以洗手啦!」

  此事惹得霍家大小笑了老半天。但霍英東並沒有笑,他心裡很辛酸,很難受。

  霍英東原想在番禺住上一晚,但那裡連個像樣的住宿地方都沒有。番禺縣委請他們在當地最好的招待所歇憩,他們一推開洗手間,一股尿臊味撲鼻而來;抽水瓷缸積了一層厚厚的黃色污垢,浴缸沒有活塞,只用一個木質的熱水瓶塞代替。

  吃了頓飯,一家人就去廣州,從市橋至廣州,路程不到20公里,但車過大石和洛溪渡口時,遇上車輛排隊等候過渡,結果用了4個多小時才到廣州。

  從番禺返港後,霍英東的心情很沉重。他心裡湧起了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一定要為故鄉做點事!

  不久,港商張耀宗提議在番禺縣建一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高級賓館。張耀宗祖籍也是番禺,他的提議隨即得到何賢、何添兄弟的支持。霍英東聽到此事,非常贊成,主動要求出資參與興建。

  霍英東不但捐了錢,還親自審看規劃圖紙,並且深入工棚,現場參與工程建設,瞭解賓館建設進度……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園林式的豪華賓館——番禺賓館便落成開業。該賓館占地6萬平方米,環境清幽,富有江南園林特色。

  捐款,固然是為了振興家鄉經濟,是支持家鄉建設的一種善舉。但霍英東是一個實業家,不是慈善家;慈善家惟施為樂,而實業家最大的樂趣,不在於做沒完沒了的捐贈,而是通過興辦實業,既能賺到錢,又能造福於社會,以此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在霍英東看來,光靠捐資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地方的落後面貌。他始終認為:「送一條肥魚,不如送一張網。」他只想堂堂正正地回家鄉、回內地投資,興辦實業,以帶動當地經濟的勃興。

  「華僑和海外資本家回內地投資,向來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一天,霍英東突然間對我談起一段往事,「以前,港澳同胞和華僑在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入股投資,把錢放在那裡,可領取定息,這本來是支持祖國建設的義舉;其實我們把錢存進去,從來沒想過要領回來。我在內地沒有任何親戚朋友,於是經何賢介紹,我把這些入股證交由何賢在番禺的一位親戚保管。但『文革』期間,股證放在這個人家裡,反而使他擔驚受怕,他打電話給我,說他不敢保管這些股證了,問我怎樣處理。他說退回給我,但他又來不了香港,而我拿這些股票又有何用呢?於是叫他乾脆把股證用火燒掉算了。有些人認為海外資本家到內地投資,純粹是一種『剝削行為』。對此,我不能不慎重考慮。」

  霍英東捐資興建番禺賓館之時,已是1979年底。當時,內地雖然正在大張旗鼓地宣傳「四化」建設,但尚未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沒有外商進入內地投資的先例。所以,對進入番禺、進入內地辦實業,霍英東仍然有所顧忌。

  他惟有等候機會。

  但他怎樣也沒想到,機會,竟然這麼快就來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