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胡耀邦傳奇 | 上頁 下頁
三六


  在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時擔任黨中央主席的華國鋒由於犯「左」的錯誤而提出辭職。在醞釀新的人選時,儘管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全黨公認的,但是他推薦了胡耀邦擔任黨中央主席,得到全會的批准。他的這種胸懷,為黨實行新老合作、新老交替作出了光輝的榜樣。

  * * *

  1982年上半年中央機關和國務院各部委的機構改革,是中央為實現幹部隊伍的「四化」,有秩序有步驟地實現新老幹部交替的又一個重大決策。這次改革,不僅使中央一級的黨政機構和工作人員的編制大大縮減,而且使部、司(局)兩級領導班子的平均年齡普遍下降了四至六歲,其中新提拔起來的中青年幹部已分別占到部、司(局)兩級新班子成員總數的百分之十六和三十二。

  十二大決定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這是党歷史性的創舉,是根據中國黨的實際情況確定的。它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解決黨新老交替的一種組織形式。它的目的是要使中央委員會能逐步更年輕化一些,同時相應地使一些老同志退出第一線後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早在七十年代的後期,鄧小平就提出了建立顧問委員會的設想。他同時指出,顧問委員會只能是一種過渡的組織形式,要實現幹部隊伍的年輕化,更重要的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根據新黨章的規定,中央顧問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工作,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實際上它要對中央委員會起支持和傳幫帶的作用。顧問委員會委員除必須具有四十年以上的黨齡外,還要對黨有過較大貢獻,有較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在黨內外有較高聲望。十二大選出的172位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平均年齡為73.3歲,其中81歲以上的有14人,年齡最小的為63歲;建黨初期和大革命時期以及抗日戰爭時期人黨的占97%以上;他們中間有64人是上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委員或候補和委員。

  同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相比,十二屆中央委員會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吸收了一大批德才兼備

  年富力強、經驗豐富。具有專業知識的中青年幹部走上了中央的領導崗位。

  年輕一代黨員中的這些優秀代表,將在老一輩人的直接培養和扶持下挑起重擔,成為最高領導層的接班人。

  中央委員會裡112位55歲以下的中青年,是在黨中央這些年來不斷敦促下從全國各地悉心選拔出來,第一批進入党的最高領導層的接班人。年輕一代黨員中的這些優秀代表,這些將要在中央領導同志直接培養、扶持下挑起重擔的後起之秀,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中央決定趁一中全會召開之際,讓他們同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全體領導見一次面。

  9月13日下午,中央領導同出席十二大的全體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合影留念後,來到大會堂的新疆廳。下午4時半,39位新當選的年輕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懷著興奮的心情依次步人大廳。中央領導都從座位上站起身來,表示歡迎。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等和政治局、書記處的其他領導人,這一天全都到場了。這種「滿堂紅」的歡迎方式,使那些年輕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們既興奮,又有點緊張。他們圍了一圈,坐在中央領導的後面。中央組織部的同志—一唱名,向中央領導簡要地介紹這些新一輩接班人的情況。第一個被介紹的、是52歲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女副部長李淑錚,她是新選出的候補中央委員。當介紹她的情況時,她靦腆地原地站起身來。介紹到最年輕的中央委員王兆國時,胡耀邦插話說:他是小平同志發現的人才,是第二汽車廠的副廠長。王兆國也同前面幾位一樣,原地站了起來。陳雲問他:多大年紀?中央組織部的同志答:41歲。陳雲側過身來對王兆國親切地的招手說:請你再站近些,讓我仔細看一看。王兆國離開座位。來到大廳的中央,臉上激動地泛起紅光。中央領導仔細地端詳著這位1966年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露出了滿意的會心的微笑。輪到介紹下一位時,胡耀邦說:你們膽子大一點站到中間來!於是每一位被唱測同志都照辦了。

  中央領導對後輩們的親切感情和平易近人的作風,使大家解除了拘謹。他們在回到自己的座位之前,走到每一位中央領導同志面前,同中央領導同志—一握手。這39人,還有新當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的46歲的郝建秀,53歲的民政部部長崔乃夫,53歲的水利電力部第一副部長李鵬,47歲的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52歲的福建省委書記胡平,47歲的交通部女副部長鄭光迪,50歲的航天工業部副部長宋健,52歲的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何光遠,52歲的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壽,51歲的空軍某軍軍長于振武。最年輕的是甘肅省建委副主任胡錦濤,他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只有39歲。另一位年輕的是42歲的李慧芬,她也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任天津無線電聯合公司第一副經理兼總工程師。所有這些人,都是具有現代化知識,精通自己專業的實幹家。

  將近一個鐘頭的會見結束了。胡耀邦最後說,今天是同大家認識認識,這一次見面的,只是中央委員會112位55歲以下的同志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同志,今後開全會時再分兩次見面。

  在全面改革的最好時機,胡趙擔綱制訂「七五」計劃,堅定改革信念,承擔風險。

  1985年春天,北京西郊的一個幽靜院落,中央書記處領導下的一個文件起草小組,正在著手起草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因為這是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央決定由胡、趙親自主持文件的起草工作。

  「從一定意義上講,『七五』計劃應該是一個改革的計劃。」趙紫陽在向起草小組的成員傳達中央對「七五」計劃的看法時明確指出了這個總方針。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意思是說要以改革的精神制訂計劃,另一層意思是說計劃要以改革為重要內容。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也一再講到:如果我們不搞改革,不堅持開放政策,我們制定的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