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賀龍傳 | 上頁 下頁
第十七章 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4)


  1953年11月1日,中央體育學院在北京先農壇正式開學。師生們把先農壇體育場看臺底下的空間當作宿舍,搭個席棚作為教室和食堂。共和國的第一所體育學院就這樣誕生了。

  後來,中央體育學院改名北京體育學院,並在圓明園北面選定了新院址。賀龍和鐘師統等共同研究確定了辦校方針、學制安排、課程設置,以及校舍設計、學生生活等許多重要問題。他指出:「體育是門科學。體育學院應該在戰術、技術、解剖和體育理論等方面搞出一套東西來,為加速提高運動技術和訓練工作服務。」「北京體院是中國體育界的最高學府,要有我們自己的教授,要辦成世界上一個有權威的體育中心。」

  賀龍還指示各級體委要大辦業餘體育學校。採取大中小結合的辦法,大量訓練幹部和技術人才,以適應群眾體育運動日益發展的需要。

  培訓體育人才,離不開完善的體育場館和各種先進的訓練設施。但是,舊中國體育場館極少。在北京,除1937年建造的先農壇體育場之外,尚無一座體育場館,甚至連一個帶看臺的籃球場也沒有。賀龍和國家体委負責人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在北京修建一個設施比較齊全、設備比較先進的體育館,並得到了國務院的支持。榮高棠和黃中跑遍了北京市,終於在天壇的東側找到了一塊空地。他們高興地對賀龍說:「地皮找到了。但是我們沒有施工力量,也不懂建築。」

  賀龍想到了北京市副市長萬里。他曾擔任過西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委員,在重慶組織過城市建設。萬里此時正在外地,賀龍立即打長途電話,請他出馬籌建北京體育館。

  萬里接到電話的第二天就返回了北京。榮高棠和黃中問他:「你怎麼提前回來了?」萬里風趣地說:「賀老總的軍令如山倒啊!怎能不立即報到?」

  不久,賀龍又調來了參加過修建重慶人民大禮堂的張一粟,協助萬里工作。

  這樣,由萬里掛帥,管平、張一粟等負責領導,北京市設計院設計,大通公司承擔施工,開始修建總建築面積為3.3萬平方米的體育館。賀龍給他們1年的工期。設計人員加班加點,3個月就繪製出了體育館的各種圖紙。1954年秋動工興建。在施工過程中,賀龍經常到工地去看望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對他們說:「這個工程,是體委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體育館,一定要建好,按時竣工。中央和北京市許多部門都支持你們,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參加施工的數千名職工努力奮戰,節假日也不休息。經過1年多的緊張施工,到1955年4月,一座占地16公頃,由比賽館、游泳館、訓練館組成,可供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比賽和訓練用的多功能體育館全部竣工。

  五十年代初期,在賀龍為首的國家体委領導下,全國有計劃地興建了中小型體育館38座。成都、廣州、昆明、蘭州、南京、西安都建造了有2.5萬個以上席位的體育場。在北京又興建了射擊場、摩托車賽車場和陶然亭游泳場,這些場館的建設為開展群眾體育運動和培養運動員創造了條件。

  「體育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毛澤東給新中國提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發展體育運動的方針。1953年4月27日,賀龍在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說:「我們應該把體育運動搞好,提高人民身體健康水平。這不僅現在需要,而且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會更加需要……我們的體育運動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賀龍強調指出:「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運動即明確地以服務于人民健康、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為目的。這是我國體育歷史上的一個本質的改變。」「體育工作應該圍繞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生產和國防。體育為生產,體育為國防,國防也是為了生產。如果體育不是為了生產和國防,那我們搞體育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今天搞體育,把人民的體質搞好,是為了使學生不缺課,工人不缺勤,戰士的手榴彈扔得遠些,同敵人拼刺刀時勇氣更足一些,使害神經衰弱症的減少一些。因此,各級體委必須善於抓住開展基層體育運動這個中心環節,善於進行組織工作,把我們有限的力量,使用到最主要的地方去。」

  1954年7月13日,應蘇聯邀請,賀龍率中國體育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體育節」。利用這個機會,他對蘇聯從中央到基層的體育工作進行1個月的考察。賀龍和代表團成員在莫斯科、基輔、索契、第比利斯等地,對蘇聯的體育組織、制度、政策、訓練、競賽、群眾體育、業餘訓練、場地設施等作了全面調查。參觀了各種類型的大小運動場館,訪問了各級政府的體育運動委員會,工廠、集體農莊的體育組織,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莫斯科航空俱樂部和列￿格勒體育科學研究院,以及農村體育運動展覽館。在考察中,給賀龍印象最深的是蘇聯推行的「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和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8月17日回國以後,向中共中央、周恩來和國務院高等教育委員會黨組織寫了報告,介紹蘇聯開展「勞衛制」的情況,並且提出了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學習蘇聯經驗的建議。1954年,在學校中正式試行「勞衛制」,作為推廣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一項具體措施。

  1955年10月,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大會在北京舉行。在賀龍積極推動下,這屆運動會前後,在全國職工中掀起了體育活動的熱潮。到1956年底,已建立起全國性的產業體育協會19個,基層體育協會2.51萬個,會員達178萬之眾。全國總工會領導的職工體育運動,在當時,普及面最廣,成績最為顯著。賀龍曾多次讚揚他們。1958年初,賀龍聽說全國總工會準備壓縮當年的體育經費,便於1月20日親自致函總工會主席賴若愚:「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到來,文化體育運動的高潮也必然接踵而來。」「據說今年總工會體育規劃的數字小(經費也大大縮小了),望加修改。因這筆錢也是有關工人福利的,仍以占工會會費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為好。另總工會和各級工會的體育部〔應〕迅速建立起來,以便有領導地開展國防體育活動。」這封信,反映了賀龍對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關注。

  中國的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普及農村體育運動,對於提高全民族的體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賀龍指出,體育隊伍的雄厚力量還是在農村。但因農村的體育水平普遍很低,經費又很有限,所以開展體育活動應該有重點、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本此精神,國家体委在1953年確定,在農村中主要結合民兵訓練,利用農閒季節,著重試行一些在農村中便於開展的運動項目。另外,也提倡在農民中開展固有的、有利於增進人民健康的各種民族形式的體育活動。1956年6月,國家体委根據賀龍的倡議,在北京召開了首次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依靠共青團組織,堅持業餘、自願和簡便易行的原則,開展農村體育運動。經過各級體育組織的工作,到1957年,中國大陸農村中已經建立起了3萬多個基層體育協會,會員達90多萬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