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賀龍傳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三章 聯防軍司令員(5) |
|
經過一年的努力,到1944年春,邊區財政經濟情況開始好轉。這一年,陝甘寧邊區擴大耕地100萬畝,增產細糧16萬石,運銷30萬馱⑧鹽和土特產,種棉花15萬畝,織布10萬匹,工業也有了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⑧指一頭騾子所馱重量。 但是,大家仍很注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那時是供給制,伙食費是很少的。中共中央的一些領導人一般也只吃些白菜、土豆、蘿蔔之類的蔬菜。1944年冬,賀龍因為有病住進了醫院。負責管理賀龍生活的警衛排長,看見賀龍幾乎天天吃白菜、蘿蔔,心裡很不安,想改善一下伙食。有一次,他買了半斤木耳。誰知,吃飯的時候,賀龍把他叫去了,問他:「我1個月多少錢伙食費?已經吃去了多少?還剩多少?1個月吃上一兩次木耳要超支多少錢?你給我算一算。」警衛排長一時算不出來,愣在那兒。賀龍對他說:「前方部隊天天在打仗,他們吃的是什麼?我們有白菜、蘿蔔吃就不錯了。你買半斤木耳就化了半個月的伙食費,那怎麼行?」他又說:「你們總覺得天天白菜、蘿蔔單調,可以動腦筋想辦法花樣翻新嘛!蘿蔔,就可以切成絲炒,也可以切成塊、切成丁炒得脆脆的,還可以鹽醃著吃,不就不單調了嗎?」從此以後,警衛排長再也不敢給賀龍買貴一點的東西吃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雖然軍民動手,豐衣足食了,但是,由於鹽和土特產滯銷,財政收入減少,出現了虧空,銀行由此增發了近10萬元邊幣,結果,金融波動,通貨膨脹。1943年10月,財經辦事處為制止通貨膨脹,曾緊急建議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決定:緊縮開支,回籠貨幣,停止發行鈔票。但是,由於財政周轉不靈和在財經工作上存在鬧獨立性的傾向,這個決定在實際工作中未能得到認真貫徹。 1944年初,財經委員會和財經辦事處決心解決這一問題。賀龍及其他財辦領導人,召開座談會,摸清情況,聽取意見,研究對策。賀龍多次找銀行、物資局、財政廳等單位領導人個別交談,分析情況,統一思想。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後,財委把這一問題提到中共中央西北局於3月4日召開的以討論財政金融問題為主要內容的高級幹部會上,請大家暢所欲言,想辦法、出主意。3月27日,賀龍根據會議的討論情況作了總結報告。賀龍分析了這次邊區金融波動的原因。他說,首先是「有些同志對邊區經濟特點認識不清,不盡大的努力去發展邊區的自給工業,而是單純依靠貿易解決問題,以為物資局一成立,萬事大吉,天下太平,有了點土特產,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第二,在思想上有嚴重的主觀主義,不瞭解具體情況,以籠統的估計代替確實的調查」。「第三,在工作作風上有官僚主義傾向,有的土產公司做生意有什麼『三不買九不作』之類」。「第四,在組織上有鬧獨立性的錯誤,各自為政,使黨的政策不能貫徹」。對此,他以一個共產黨員勇於負責的精神承擔責任。他檢討說:財經工作中的這些問題,「我要負總的責任,因為我是辦事處主任。雖然過去對財政廳、物資局、銀行都有批評。但總的責任我要負。他們在工作中政策執行得不好,票子發得多,鬧獨立性,主觀主義、官僚主義,這些都因我們領導上有缺點,這些錯誤我們一定深刻認識」。「去年,毛主席寫了一個財政經濟的報告,寫了1個月,是很費腦子的事。我們做的結果怎樣了呢?結果金融波動,物價波動,對外貿易做得不好,管理得不好,一直到今天這些東西還沒有完全克服。我們花了一些代價,取得了這些經驗教訓」。對於今後邊區的財經工作,他在報告中提出了以生產節約,開源節流,穩定金融,鞏固邊幣為中心的五點建議,並指出:「財經部門的幹部要執行政策、執行法令,又走群眾路線,照顧群眾,這樣才算有黨性。」 賀龍的這一報告,集中了大家的意見,符合邊區財經工作實際,得到了贊同。中共中央西北局對此作出了相應的決議。此時,陳雲被任命為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協助賀龍加強對邊區財政金融的領導。 在晉西北,賀龍是生產運動有名的倡導者,來到延安以後,又兼任財委副主任,組織全邊區的生產成為他分內之事。他尤其重視軍隊的生產運動。到延安不久,他就同王震到南泥灣去看望在那裡屯田的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團長陳宗堯向他彙報說:「1941 年來到南泥灣,1年內就開荒播種1.22萬畝,收成不錯。」他請賀龍、王震去看看他們團種的莊稼,養的豬,請他們同戰士們一起吃一頓飯。 賀龍和王震在部隊開飯的時候,從一個連走到另一個連,檢查他們的伙食情況。賀龍揭開一個又一個用白布蓋著的菜桶,高興地喊起來:「啊,這紅燒肉燒得好!」「豆腐煎得兩面黃,炊事員同志真是費了工夫了。」王震說:「陳宗堯這裡可有幾個好炊事員。」陳宗堯在一旁得意地笑著。賀龍看了另一個連隊的伙食,笑著說:「唷,碗碗都是辣子。這是南方菜嘛!這是哪個連?」陳宗堯回答:「十一連。」賀龍說:「我就在這裡吃飯了」,說著,拿起一個饅頭嚼了起來。一邊吃一邊說:「饅頭蒸得好。我帶幾個回延安去。」吃完飯,賀龍對王震和陳宗堯說:「生產方面你們已經打下了堅固的基礎,全團有近千頭豬,但還要好好生產,讓每個戰士吃得胖胖的,臉色紅黑紅黑。你們也要把屯田的經驗好好總結一番。」王震、陳宗堯點頭稱是。 1942年12月,賀龍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上就毛澤東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作傳達性發言時曾詳細介紹了三五九旅從事農業生產的成績和經驗,並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提出:到1942年,邊區大多數部隊應該完成自己所需糧食和被服的百分之八十,一部分軍隊如三五九旅應該完成百分之百。之後,賀龍一面深入部隊檢查督促,一面在邊區報刊上發表文章,在各種會議上講話,根據生產情況,在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推動部隊的生產運動。1943年3月,他提出了開展生產大競賽的建議;4月,他號召部隊要做到自給自足,而且,要有多餘的糧食送給政府機關;1944年,他又提出,為了減輕人民負擔,節約政府財政開支,部隊要為完成10萬石細糧而鬥爭。這些建議,都是在總結了前一階段生產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既能鼓舞群眾,又有完成的實際可能,因此,成為各個階段推動邊區部隊生產運動的動力。 1943年春,國民黨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守備部隊的備戰活動緊張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還搞不搞?有人說,一搞農業,就要影響戰備工作,主張暫時放棄生產。賀龍分析了反頑鬥爭總的形勢,認為仗不一定打得起來,但是,不能放鬆打仗的準備,有備無患嘛!生產呢?也不能放棄。他提出了「一手拿槍,一手拿鋤」的口號,並且向守備部隊建議:戰鬥與生產來個「分兵把口」,在前面挖好工事,築好碉堡,加強守備,在碉堡與工事後面開荒種地,搞好生產。他的這一主張得到了部隊的擁護,都照著辦了。結果,守備部隊既保衛了邊區,又發展了生產。賀龍後來風趣地對大家說:「我們在緊張的時候築碉堡,在碉堡後面開荒種地,並且喂了豬鴨雞兔。這些東西得到得不到呢?得到了。豬鴨雞兔,我們都吃了,但是,在碉堡那邊的頑軍,連我們的一根雞毛也沒吃上。」 在賀龍領導下,邊區部隊的生產運動搞得轟轟烈烈。1943年開荒20余萬畝,占了全邊區開墾荒地總數的三分之一,共收細糧3萬石,三五九旅做到了糧食自給。三五八旅、獨一旅等其他邊區部隊做到了糧食大部自給,蔬菜全部自給。邊區部隊共養豬1萬餘頭,羊1.5萬隻,每人每月可吃到3斤肉。邊區部隊建立了11 個紡織廠,年產布40萬匹,還織了許多毛毯、毛巾,做到了豐衣足食,兵強馬壯。這是古今中外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