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石評梅傳 | 上頁 下頁
開頭的話


  朋友,你去過北京陶然亭公園嗎?你可曾注意到:園內的西湖之濱、中央島西北山麓叢林之中,有兩幢漢白玉石碑嗎?那裡,埋葬著兩個當年聲名顯赫的青年——高君宇和石評梅。

  石評梅,山西平定人,1919年她十七歲的時候,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女子部學級主任。從教之餘,她努力于文學創作,才華橫溢,著作甚豐,成為「五四」新文化開創時期的北京著名女作家。

  評梅初戀受挫,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加之「五四」退潮,使她在感情的痛苦中煎熬,在彷徨與進取中掙扎。這時,她結識了高君宇。

  高君宇是我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五四」運動中他和許德珩、匡互生等學生代表率先沖進趙家樓,他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1920年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他被推為第一任書記;他是建黨時期的第一批黨員;曾經當選為「二大」的中央委員;他曾經兼任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總務股主任,致力於國共合作反對軍閥政府;他曾經是孫中山的秘書,在廣州協助孫中山鎮壓企圖推翻革命政府的商團叛亂;他曾經是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熱忱的「紅娘」……

  高君宇和石評梅經過幾年的交往產生了極其真摯純潔的感情,君宇曾在紅葉上題詩表白自己對評梅的愛情,但是卻遭到了評梅的拒絕。這說明初戀的挫折在評梅心裡留下了多麼深的創傷和她對人生深重的疑慮。直到君宇病危,評梅才以真心相許。可惜,君宇積勞成疾,1925年春突然病逝,年僅二十九歲。依照他生前的囑託,評梅把它安葬在北京的陶然亭畔。

  君宇的死,使評梅感情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幾乎痛不欲生;君宇的死使她真正認識到:君宇是一個偉大而多情的英雄,只有他才是她忠誠的情人,才是她生命的盾牌,才是她靈魂的保護者!她決心把自己的青春和愛,全部獻給死了的君宇;她決心走君宇的路來紀念君宇。她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都要到陶然亭畔君宇的墓前,揮淚祭灑,悼亡追悔。她說她和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這樣,過了三年多,評梅終因悲傷過度,於1928年秋病逝,死時才二十六歲。

  評梅的朋友們根據她生前的遺願,把她和高君宇並葬在一起。當時在古老的北京城,街談巷議,相互傳頌,經年不衰,一時傳為佳話。

  1956年周恩來總理曾經強調保存「高石之墓」,他說「革命與戀愛沒有矛盾,留著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

  1982年鄧穎超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說:「我和恩來同志對高君宇和石評梅女士的相愛非常仰慕,但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緬懷之思,至今猶存。」

  陶然亭的「高石之墓」,記載著兩個年輕人的愛情與痛苦,和他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艱難歷程;記載著一個淒豔動人的愛情悲劇。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影像

↑石評梅(1902-1928)
女作家、革命活動家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影像

↑高君宇(1896—1925)
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

影像

↑高君宇和石評梅

影像

↑石評梅在高君宇墓前

影像

↑石評梅為高君宇書寫的碑文

影像

↑北京陶然亭公園內高、石並葬時的墓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