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樹聲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王樹聲一說完,七十三師的幹部戰士為搶到開山拓路的光榮任務倍感興奮,二一七團的戰士們更是摩拳擦掌,精神百倍,個個士氣高昂。 王樹聲還作了一些具體要求。諸如:每個指戰員打兩至三雙草鞋,帶足三天的炒米和鋪路、取暖用的稻草;把馬匹集中起來供傷病員使用;要開好道路,搭好住棚,為後邊的大部隊創造方便等等。 1932年門月17日。大巴山。 七十二師二一七團作為先遣隊,在王樹聲的帶領下開始登山了。只有到了這裡,才能真正體會到古人所說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況味。先遣團的戰士們砍去硝壁上的灌木叢,刈去榛莽荊棘,開闢出一道狹窄的羊腸小道。 山上空氣越來越稀薄,狂暴的朔風夾著冰冷的雪粒使勁地吹打著戰士們的面孔。腳下的路陡窄滑溜,戰士們每走一步都要費盡力氣,他們在鋪了稻草的岩石上拼命地一步一步地開拓前進。 七十三師負責政治宣傳的同志站在山險風口處為大家加油鼓勁,高聲喊著問答式的鼓動詞。一人問:「這山好陡?」一人答道:「越陡越好走!」 又問:「這路好滑?」又答道:「越滑越好爬!」接著又唱了起來:「風雪嘯嘯叫啊,腳踩冰雪笑喲!口渴含冰糕啊,夜宿鋪稻草喲!」「上山又上山啊,左右光繞彎啊!前面笑哈哈啊!山頂看不見啊!」有人還說起了快板: 上巴山,到四川,窮人日夜把我們盼。 同志們,加油上,風雪路滑不要怕。 爬高山,別心慌,只顧朝前莫張望。 腳站穩,身朝前,兩手時刻要幫忙。 天氣冷,道路滑,難不倒紅軍英雄漢。 聽著這催人奮進的歌聲、快板書,戰士們精神倍增,鬥志昂揚,疲勞、饑餓、寒冷被驅除了,仿佛突然間獲得了一股戰勝自然的偉力! 他們在坡陡路滑的險峻地段還特別做出標記,提醒後面的戰士注意:此地危險,要防止滑下山谷。看到這些標記,行進在後邊的戰士忍不住流出感激的淚水。 王樹聲一邊指揮大家披荊斬棘,一邊叮囑大家注意安全。哪裡有危險,他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響亮的聲音…… 夜幕降臨了。戰士們在山崖避風處搭起了小窩棚,為傷病員和體弱的同志禦風抵寒。身體好一點的就露宿在山石旁、低窪處。 二一七團班長、共產黨員李志林,連續辛苦了一天。當他看到安置傷員的窩棚被風吹壞時,又趕忙拿起鐵鏟動手修補。 夜深了,肆虐的風雪像狂獅怒虎,吼叫嘶鳴,仿佛要把這個黑暗的世界徹底埋葬掉! 露宿在外的戰士實在凍得不行,就起來跳躍,運動取暖。北風的呼嘯聲和戰士們的「噢、噢!」聲交織成一片。 很多窩棚都被暴風摧毀了,而李志林修補的小窩棚居然還保留在風雪中。當戰士們去喊他時,他再也沒有回音,再也沒有站起來了。暴風雪吞噬了他年輕的生命,他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抵禦嚴寒的侵襲,為戰友們換來了冬夜的溫暖。 看著被凍僵的李志林,戰士們一個個泣不成聲,那些在他修補的窩棚中度過寒夜的傷病員更是悲淚泉湧。 戰士們掘開堅硬如鐵的凍土,掩埋好戰友的遺體,默默地向他告別…… 王樹聲取下八角帽,恭敬地為死難的戰友默哀,心中暗暗地祝福道:安息吧!親愛的戰友!我們會永遠記住你。雖然革命征途漫漫,但我們一定會用勝利的消息祭告你們!…… 英勇的紅軍戰士頂風冒雪,踏險履難,終於翻過了被人稱為天塹的大巴山。紅軍面前頓時風雪散盡,又呈現出希望的曙光! 1932年12月18日,紅四方面軍恍如天降神兵,突然出現在川北的崇山峻嶺裡。 至此,紅四方面軍這支打不垮、拖不爛的革命隊伍在遠離根據地、缺乏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克服了山川險阻、氣候惡劣、物資匱乏等種種令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迭破重圍,屢挽危局,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全殲四方面軍主力的陰謀,保存了革命的骨幹力量。他們走到哪裡就把革命種子播撒到哪裡。 在川北,他們再次點燃熊熊的革命烈火,準備創建新的川陝革命根據地。 ※第六章 攀巴山涉蜀水 赤流卷川軍 1932年歲末。川東北。 王樹聲率部翻越巴山天險後,直趨兩河口。鎮上的百姓聞訊,敲鑼打鼓,夾道歡迎。很多百姓的家門口鋪滿了鞭炮的紙屑,滿街滿巷到處彌漫著爆竹的煙味。戰士們那股高興勁就甭提了,大家互相擁抱,盡情歡笑:「我們到四川了!」 「打倒反動軍閥,解放四川人民!」 部隊在兩河口並沒有停留,一路疾進。走了一百多裡地後,到達了泥溪場。方面軍總部在這裡確定了入川作戰計劃,兵分三路:十師向通江城東北的洪口前進,向東發展;七十三師經平溪坎向南江發展;總部率十一、十二兩師直逼通江城。 這樣,解放川北的戰鬥打響了。 紅軍在這時進軍川北,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從地利上看,川北地區幅員遼闊,巴山支脈縱貫全境。特別是它的北部、更是山勢逶迤、疊嶂重巒。大通江兩岸,聳立著連綿不斷的懸崖峭壁,很多二三千米的高山上都有寨子,易守難攻。在這麼廣闊、險峻的地方建立根據地,回旋餘地大,又可憑險固守。放眼四川全境,地理位置更是非常重要。它不僅物產豐富,擁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更兼地廣人稠,是個開闢革命事業的好地方。 從時機上看,當時的四川,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劉湘佔有四川東部及重慶一帶,劉文輝佔領著成都、川西及西康一帶,鄧錫侯則佔據著川西北一帶。川北為田頌堯、劉存厚、楊森三個軍閥勢力範圍。其中田頌堯佔有通江、南江、巴中、儀隴、南部等二十六個縣,勢力最為強大。劉存厚佔有萬源、宣漢、城口和達縣等地。楊森則駐紮在營山、渠縣,廣安和岳池一帶。 這些軍閥統治的四川對外儼然一個「獨立王國」,在利益衝突時,就是所謂的蔣介石「中央政府」也往往拿他們沒辦法。而在各派軍閥之間又矛盾重重,混戰連年。此時,劉文輝與劉湘叔侄倆為爭奪四川的「霸主」地位不顧叔侄情面正大動干戈,兵戎相見。四川的大小軍閥幾乎全部捲入了這場規模空前的混戰之中。防守川北的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為維護既得利益,抽兵三十餘團相助劉湘,與劉文輝大戰于成都以南,這使他的川北防區變成了一座「空城」。 從人和因素看,川東北地區早在1923年就開始有了黨組織的活動。當地人民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同反動軍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當時的大小軍閥為維持混戰所需的巨大軍費開支,橫徵暴斂,對百姓敲骨吸髓般地盤剝壓榨。軍閥們規定的苛捐雜稅有七十多種。而田頌堯統治的地區名目更多,百姓氣憤地說:「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有屁無捐。」由於兵連禍結、土匪橫行、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農民有田不能種,有家不能歸,終年過著「三月雜糧三月糠,三月野菜三月荒」的悲慘生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