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譚政 | 上頁 下頁 |
七〇 |
|
被留在漢口擔任警備任務的部隊是南下先遣兵團的第四十軍第一一八師,漢陽則由武漢軍區派出的一個旅駐防。此次,譚政回到武漢,心情十分激動,夜不能眠。想當初,1927年3月,二十一歲的他,正是從這裡,經大舅哥陳賡的介紹,投筆從戎,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下走向革命道路的。今天,1949年5月,四十三歲的他,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又回到了武漢。當初的武漢,黑雲壓城城欲摧,今日的武漢,陽光普照慶解放。 譚政此次的駐漢,任務又是十分艱巨的。作為軍管會主任,作為警備司令部政委,他不僅要負責武漢三鎮的城市全面整頓與管理,還要負責駐漢警備部隊的全面政治思想工作。實際上,解放武漢的四野南下先遣兵團,在其解放武漢之前,就己按著譚政的要求與部署,全面貫徹與落實譚政關於政治工作的有關指示,並在艱難行軍中,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遣兵團的第四十五軍,按著中央軍委部署,於1949年2月25日提前率四個師,從北平附近的通州、香河地區出發,經安次、任丘、南官、大名、濮陽、開封、蘭考、項城、汝南、宣化店、新縣等地,向鄂東大踏步前進。沿途受到人民和兄弟部隊的熱烈歡迎,對部隊鼓舞很大。 每到一地,當地群眾或兄弟部隊,都預先給其準備了給養供應和宿營房屋,減少了行動的困難,大大鼓舞了指戰員的鬥志。同時,在譚政總體部署下,軍政治部針對行軍途中出現的怕苦、怕累、怕難和初到南方生活不習慣等而出現的各種思想問題,對部隊進行了思想教育和政治動員。行軍中,部隊普遍發揚了團結互助精神,特別是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保證了部隊的順利行動。很多戰士腳上打了血泡,仍堅持不掉隊,下決心說:「爬也要爬過長江去!」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徒步行軍,全軍穿過河北、河南平原,通過黃河泛區,翻越大別山,於4月8日先後進抵湖北東郊之黃安、河口地區集結,行程達二千六百余華里。 4月21日,全軍向前推進到江北宋埠、浠水地區待命。此時,賴傳珠同志從北平趕到軍部,向全軍團以上幹部傳達了党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與譚政的學習要求指示,部隊又為之一振,使部隊的士氣與精神面貌大為改觀,為後來四十五軍的多打勝仗,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部隊渡江前休整期間,部隊又傳達學習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學習了譚政在平津戰役期間提出的入城部隊「約法八章」與「三大口號」等,從而為後來武漢的解放、城市秩序的維持、部隊紀律與城市管理作好了準備。 此次,武漢解放,市政管理,部隊紀律、政策教育,譚政又親自坐鎮指揮,主持軍管會研究對策。譚政說道:「現在武漢三鎮業己解放,但如何保證好武漢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管理好武漢三鎮,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艱巨任務。要搞好這項工作,我看主要還是先從抓部隊紀律、政策教育入手,像平津戰役一樣,『約法八章』,『軍政雙勝』,『秋毫無犯』,『原封不動』。」 譚政的意見、計劃被通過,駐漢部隊普遍開展了以上述內容為核心的入城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部隊的紀律與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起到了表率示範作用,受到了武漢市民的讚揚。我四野部隊進駐武漢市區以後,按著譚政的有關教育與指示,自覺遵守黨的各項城市政策和入城紀律,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據肖勁光回憶,有一支部隊到達漢口時,已是萬家燈火。經過七十裡的急行軍,部隊非常疲乏,但一時又找不到適當的房子,他們就在街頭露營。為了不影響市場秩序,部隊規定,在五天之內,除伙食單位買菜外,所有人員都不得購買東西。各部隊的牲口全部牽出城外,以保持市容整潔。各單位人員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上街,不看戲,群眾送給慰問品,一一婉言謝絕。 1949年7月初。鄂西山區。 夏日炎炎,烈日當空,一支身著草綠軍裝,帽帶紅色五角星的部隊,正在鄂西的崇山峻嶺、深澗低谷之間,秘密、神速,而又艱難地穿插著。這支部隊,就是我四野第四十七軍,他們正像一支支前頭,按著上級的部署向湖北省長江沿岸重鎮宜昌射去。 自古以來,宜昌就是川東門戶,重慶屏障,是爭奪四川首先必須爭奪的軍事重鎮。渡江戰役之後,節節敗退的蔣介石集團,為了阻止我軍西渡長江,控制鄂西,確保川東門戶,以宜昌、沙市為中心,從東起岳陽,西迄巴東的長江兩岸加強防線,派遣他的「名將」、黃埔高材生宋希濂率部駐守湘鄂西,坐鎮宜昌。 7月初,當我東路大軍攻佔武漢,西路主力即將渡江南進之時,宋希濂部隊集中主要兵力向我當陽、荊門地區進犯,企圖威脅我平漢、粵漢南下大軍的側背。我軍為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宜昌、沙市,直搗四川,將計就計,於7月6日發起了宜沙戰役。四十七軍就是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向宜昌急速進軍的,其行軍速度的快慢,直接關係到攻取宜昌的勝敗。 部隊開始是向宜昌快速迂回。7月9日,與敵在當陽東北的觀音寺一帶遭遇,經過幾次戰鬥,敵人發現了我軍意圖。這些敵人,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我決戰,立即向宜昌方向全線撤退。我軍從奔襲迂回包圍作戰,隨即轉入了追擊作戰。 為此,能否克服行軍中的困難,加快行軍速度,則是整個宜昌戰役的關鍵。而在這艱苦行軍的途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就顯現了其重中之重的巨大作用。而譚政通過抓層層、層層抓的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與內容,又是在這關鍵的時刻發生了效力。 此時的行軍是異常艱難的。這時正是南方盛夏炎熱而多雨的季節,天氣變化無常,時而烈日當頭,時而大雨滂沱,暑氣蒸人,道路泥濘。 這些來自東北的部隊,經過平津戰役,迅即南下,途中解放了新鄉,又急速前進,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部隊十分疲憊。他們雖然在襄陽、樊城一帶的漢水中進行過短時間渡江作戰訓練,但對水網稻田地和山地作戰非常生疏,尤其不習慣南方的水土氣候,部隊又沒有及時配發雨具、蚊帳,病員不斷增加。在行軍途中,不時看到躺在路邊生病的幹部和戰士。有的嚴重中暑,口吐白沫;有的發著瘧疾,渾身哆嗦;有的身患痢疾,又燒又拉。 戰士們往往是走著走著,就一頭栽下,倒在路旁。面對種種惡劣的自然環境所造成的行軍困難,部隊各級政工人員和譚政派出的隨軍政工人員,按著譚政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軍指戰員身在苦中不知苦,任何困難踩腳下。昏倒的戰士剛一清醒過來,立即就掙扎著爬起來,要求追趕部隊。對於南方炎熱的氣候,人不適應,來自東北戰場的騾馬更受不了。這些曾經拉著沉重輜重馳騁疆場的大騾大馬,在南方的惡劣氣候下一批批病倒,剩下的也走不了崎嶇的山路。炮兵戰士們不得不把山炮拆開來,幾個人合起來背一個部件,在狹窄的羊腸小道上艱難行進。有的戰士掉進河裡,有的戰士摔下深谷,連人帶炮一起消失了。敵人在大路上沒命的逃跑,我軍插近路從小道上急速地追擊。 鄂西的山路狹小而崎嶇,時而升入雲霧繚繞的高山,時而降到河水咆哮的穀底。很多戰士腳走腫了,腿扭傷了,一拐一扭地跋山涉水。四十七軍政治部主任楊中行是個胖子,走不動路,過去行軍打仗,從松遼平原到漢水之濱,幾乎沒有離過馬鞍,現在不得不棄馬步行。他步履沉重,走了不幾步就得拄著拐杖停下來喘喘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