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 | 上頁 下頁
四八


  18日下午一時,在我兩個團的猛烈攻擊下,敵七十六團大部就殲,鬼頭街被我佔領。戰鬥中,我軍繳獲了一台報話機。這回,我們可以隨時收聽敵人對話了。波長剛被調好,就聽見王鐵漢在叫嚷要「就地抵抗」。結果,他調動東面的部隊,我們就打東面;他調動西面的部隊,我們就打西面……

  19日上午,我軍全部佔領了敵四十九師師部外圍村莊。我一師原擬在七團配合下,黃昏直搗敵師部駐地田肚裡。但敵人拼死掙扎,連續向我七團陣地反撲。七團,是馳名蘇中的新四軍主力團。不管敵人如何瘋狂攻擊,七團的指戰員個個奮勇作戰,子彈打光了,就和敵人拼刺刀,拼手榴彈,近戰殲敵。王鐵漢見反擊不得手,就拼命呼叫左路的七十九旅向他靠攏。可是,他哪裡知道七十九旅已被我六師圍困于宋家橋、楊花橋也正垂死掙扎呢。

  下午,田肚裡的敵人企圖向南逃竄。狡猾的敵人使了一計,在突圍部隊前面,先是向我陣地趕出一群騾馬。他們滿以為我軍一見騾馬,就會紛紛去抓,他們就可以趁機突圍。但這一著對我軍不靈,我們打的是敵人有生力量。

  剛剛放過騾馬,我七團和三團兩個團及時向敵發起攻擊。

  至此,被我圍困於鬼頭街、田肚裡的敵四十九師師部和二十六旅,全部被我殲滅,只有師長王鐵漢化裝成伙夫溜了。20日晚,我六師十八旅在一師一個團的配合下,強攻楊花橋、宋家橋,給敵七十九旅以殲滅性打擊。

  如皋東南地區的第二仗,我軍共殲敵一個師部,一個半旅,一萬餘人。

  一次殲敵這麼多,是解放戰爭的第一次。戰鬥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就發來電報:「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並指示粟裕:「敵情尚嚴重,望將參戰主力集中休息,補充缺額,恢復疲勞,以利再戰。」

  敵人兩戰兩敗,自不甘心。

  南京總統府,陳誠、湯恩伯正在向蔣介石獻策。

  「占住海安,就可保住與南通的聯繫,再保住如皋、海門,為殲滅粟、譚打基礎。」陳誠有點小心翼翼地說。

  「對,海安是蘇中的要點,告訴韓德勤,要他格外小心,海安不能丟。」

  蔣介石說著,摸了一下光禿禿的腦門。湯恩伯回答道:「請委員長放心!」

  經過宣泰、如南兩戰,王鐵漢丟掉兩個半旅後,逃回宋家橋,一直抬不起頭,心裡窩火。聽說要打海安,他忙給湯恩伯打電話,請纓再戰,以雪前戰之辱。

  粟裕得知湯恩伯集中六個旅的兵力要打海安時,十分興奮,這無疑又是送到嘴邊的一塊肥肉。

  譚震林也想打,但他們不敢貿然行事,儘管他們已打了兩個勝仗。

  海安是蘇中戰略要地和交通樞紐,蔣軍判斷我軍勢在必爭,妄圖依仗其優勢兵力,在海安同粟裕部主力一決雄雌。

  擺在粟裕面前有兩種選擇:與敵決戰或放棄海安。

  粟裕眉頭皺成一團,反復掂量。他在想,中央早已明確指示,一切要作長期打算,當前的戰爭是一場持久的戰爭,要求我軍不輕易放棄要地,但中央更要求我軍保持有生力量,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現在敵人以六個旅的優勢兵力集中在狹小的正面,向我海安進攻,如我固守海安,在海安與敵人決戰,正中敵人的下懷。因為敵人有強大的第二梯隊,我軍與之決戰,勢將付出很大的代價。戰勝了,敵人仍可繼續調集兵力,保持其進攻的態勢;戰鬥如不順利,勢必仍要撤出來,那就被動了。如我先以小部隊實施運動防禦,殺傷和消耗敵人,並贏得時間,保證主力部隊休整,然後撤出海安,給敵人以我軍被迫放棄戰略要地的錯覺,使敵人重新驕傲起來,就將造成有利於我殲敵的戰機。

  當時還處在戰爭初期,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關於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的戰略方針,還沒有為大多數幹部所掌握。有的同志認為敵人沒有什麼了不起,我軍已經打了兩個勝仗,為什麼不敢在海安同敵人決戰?打了兩個勝仗還要放棄海安,前兩仗豈不是白打了!

  為了慎重起見,粟裕決定親赴華中局請示。

  當時,從海安到淮安約一百五十餘公里的路程,須經東台穿過水網地區。

  粟裕騎摩托車,乘黃包車,蹬自行車,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趕到淮安,當時能搞到的所有交通工具都用上了。

  華中分局立刻召開常委會議,鄭重討論了粟裕的提議。決定在海安實施運動防禦,爾後主動撤離,創造新的戰機。並將此決定上報中央、華東局及新四軍軍部,均得到了同意。

  7月30日,中央軍委又來電指示:「在我軍主力未獲充分補充休息恢復疲勞以前,及敵未進至有利於我之地形條件以前,寧可喪失一些地方,不可舉行勉強的無把握的作戰。」「總以打勝仗為原則。敵以十萬大軍向我進攻,我損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們應有應付惡劣環境之精神準備與組織準備。」

  這個指示進一步提高了粟裕對中央戰略方針和作戰思想的理解。

  得到了中央和華中局的支持,粟裕大刀闊斧地將主力部隊後撤休整,僅以第七縱隊一部在海安地區進行運動防禦戰。

  第七縱隊剛由蘇中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剛補充大量的解放戰士,所屬四個團只有一個團打過大仗。但是從7月30日到8月3日,卻以三千多兵力抗擊了五萬多敵人的輪番猛攻。蔣軍兵力集中,炮火濃密。七縱隊指戰員英勇頑強,指揮靈活,以傷亡僅二百餘人的代價,換得了殺傷敵軍三千余人的戰果,創造了敵我傷亡十五比一的新紀錄。僅7月31日夜對敵人的巧妙襲擾, 就使敵軍消耗了炮彈萬餘發。

  8月3日,粟裕命七縱隊撤出海安。海安運動防禦戰至此勝利結束。

  我軍撤出海安後,敵軍第六十五師、第一〇五旅、新七旅爭先擁進海安。

  由於敵軍進入我解放區後己處於瞎子、聾子的情況,加上敵軍官紛紛報捷,極度誇張地吹噓「戰果」,其第一綏靖區竟未發覺我主力第一師、第六師已經轉移,得出我軍的傷亡數字竟達「二三萬人」,因而宣告「蘇北共軍大勢已去」。

  「敵驕兵進擊,正是有機可趁,出現我殲敵良機。我主力己集結于海安東北,伺機出擊。」粟裕向華中局報告說。

  8月6日,敵第六十五師及第一〇五旅果然由海安東進,連占西場、丁家所,繼續北犯。

  粟裕立即於7日晨電報華中分局、軍部和中央軍委:殲敵良機即將成熟。

  次日即獲軍委複示:「殲敵良機已至,甚好甚慰。」「預備隊或鉗制部隊如有可調者,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