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 | 上頁 下頁 |
四五 |
|
粟裕下令,首先利用敵人晚上收縮部隊到山頂的機會,迅速佔領附近山頭,縮小包圍圈。然後,出敵不意,命令白天突然攻擊,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白天攻擊,新四軍充分發揮迫擊炮、小炮多的特點,用炮火大批殺傷渭集山頂的敵人。 新四軍一個衝鋒,迅速佔領山頭,把敵軍趕下了山。粟裕命令部隊圍三缺一,網開一面,乘勝追擊,攔截驚慌失措之逃敵。這樣,避免敵人作困獸之鬥,減少新四軍傷亡。 經二晝夜惡戰,敵突擊第一隊除留守臨安的一個營外被徹底乾淨殲滅。 第七十九師、突擊第二隊大部就殲。殘頑奪路南逃。 國民黨氣勢洶洶的第三次進攻,以其徹底的慘敗而告終。 此役,共殲頑軍突擊第一隊少將司令胡旭旰、第五十二師副師長韓德考(韓德勤之弟)、第七十九師參謀長羅先覺等以下官兵六千八百餘人(內俘虜近三千人),繳獲各種炮十七門,輕重機槍一百三十餘挺,長短槍千余支。 毛澤東聽到捷報,不止一次地讚揚天目山戰役打得好。 劉少奇聽到天目山三次反頑獲得全勝,讚揚粟裕指揮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當粟裕與將士們在浙江粉碎了敵人的圍攻之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日寇戰敗已成定局。華中局指示新四軍在江浙的工作方針是鞏固深入蘇南,開闢敵後地區,休整主力;迎接新的變化。 於是,粟裕與幹部們反復考慮商討,決定不再回占天目山,除一部堅持浙西地區外,各縱隊分向蘇南、杭嘉湖、皖南敵後地區挺進,部隊要一面休整,一面開展工作。 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蘇浙軍區遵照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對該地區侵華日軍發出通牒,並先後解放了長興、溧陽、金壇、溧水、安吉、郎溪、廣德、高淳等縣城。至9月中旬,蘇浙解放區把北起滬甯鐵路,南至安吉、孝豐,東起太湖,西至宣(城)蕪(湖)公路的廣大地區聯成了一片。 9月19日,黨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于次日指示華中局:「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北撤,越快越好」。為此,蘇浙軍區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有計劃地渡江北上。 正在這時,粟裕接到了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任命他和張鼎丞為華中軍區正副司令員的電報。他一面扣壓電報,一面兩次電請中央: 我在華中局閱悉中央以職及張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電示,不勝惶恐。以職之能力,實不能負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為高超。抗戰以前為長輩;抗戰初期,為職之上級;近數年來,又在中央直接領導下,成績卓著,且對於執行與掌握黨的政策,均遠非職所能及。為此,曾再三請求華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職副之,未蒙允許。為慎重並更有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中央予之光榮任務。 這份報告,凝聚了粟裕對黨內、軍內老同志的深厚感情,對革命事業和黨的利益的深謀遠慮。 他的報告電達中央後,中央於第二天,答覆華中局並新四軍軍部,同意粟裕建議,以張鼎丞為華中軍區司令,粟裕為副司令並兼華中野戰軍司令。 粟裕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謙讓華中軍區司令員的美德,一時在華中廣泛流傳,成為佳話。 ※第九章 走熟路開輕車 七戰獲七捷 1946年上半年。國內的政治局勢是密雲不雨,更確切地說,是烏雲翻滾, 浙瀝小雨。國內外各種矛盾交錯,談判與作戰交替進行,是邊談邊打.停停打打的局面。 表面上看,l月間簽訂的停戰協定仍在繼續執行。為實行停戰協定而由國、共、美三方組成的軍調處執行部不斷派人到各衝突地區調處。儘管國民黨軍隊仍不停地向解放區進行蠶食進攻,但除東北外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一時沒有發生。其實,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沉寂。蔣介石正利用這段時間加緊部署全面內戰,中國大地上的火藥味也越來越濃厚。 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已不像1927年那樣,無還手之力。他們對局勢有著極其清醒的認識。 4月16日,周恩來致電中共中央說:「蔣表面願求妥協,以欺騙國人,暗中佈置軍事,陰謀甚大。」 5月21日,中共中央指出:「國民黨現正積極佈置全國內戰」、「我應積極加以準備(特別抓緊練兵),加以制止。」 6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指出:「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大打後,估計六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可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能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因此,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 隨後,中共中央又在給各部隊首長的指示中指出:「我黨在南京談判中當盡最後努力作出最大讓步,以求妥協,但你們不要幻想。」 各種跡象表明:全面內戰一觸即發。 初夏的清晨,戰士們早操已經結束,店鋪還沒有開門,只有鄉下來的菜販發出一起一伏的叫賣聲。海安這個南方小城顯得十分寧靜。 粟裕正洗著臉,通信員匆匆送來一封電報。粟裕把臉擦一擦,接過一看,是新四軍軍部來電,命令粟裕率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集中於六合、天長之間整訓。 原來,黨中央、毛澤東同志鑒於敵人大舉進攻在即,迫切需要制定我軍的戰略方針,於6月22日設想了一個南線作戰的戰略計劃,請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同志考慮。這個計劃是在全域破裂,國民黨軍向我大舉進攻時,我山東、太行兩區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協同作戰,要求我太行區的部隊以豫東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力盡可能攻取隴海路沿線南北十幾個縣城,著重在野戰中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相機佔領開封;山東野戰軍則以徐州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蘇皖北部的部隊攻取津浦路徐間以及隴海路黃口、徐州段的各點,著重調動徐州之敵在野戰中殲滅之,相機佔領徐州。 而我華中主力須對付江北之敵,予以配合。還考慮在形勢有利時,兩區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別山、安慶、浦口前進。 這個戰略計劃,其戰略意圖是在外線出擊中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建立和擴大新解放區,保衛老解放區,並保障中原新四軍第五師的安全。 這是關係到一場大戰的籌劃,關係到未來的戰局。 粟裕拿著電報,反復思考中央的部署和軍部的命令,內心非常矛盾。他認真分析了去淮南和留蘇中作戰的利弊條件,認為: 第一,淮南地區人口僅一百三十余萬,如華中野戰軍主力去淮南作戰,糧草軍需甚至支前民工均需由蘇中補給,將給初期作戰帶來很大困難。 第二,我華中主力西進,蘇中可能被敵迅速佔領,而蘇中有人口九百萬,糧食產量占華中總產量的五分之二,稅收占一半,是支援戰爭的巨大力量,淪入敵手,將為敵所用,且政治影響對我不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