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黃克誠 | 上頁 下頁 |
六九 |
|
黃克誠語重心長他說: 「我們是党領導的人民軍隊,部隊編制由中央軍委決定,我們自己沒有權力也沒有理由擅自擴大編制。共產黨人是幹革命的,不能做草頭王。」 黃克誠的話鏗鏘有力,盪氣迴腸。一個共產黨人的典範! 黃克誠想,東北民主聯軍處於初創階段,重任在肩。而當時東北情況複雜,困難重重,戰局又瞬息萬變。在這樣的情況下,骨幹部隊必須置於統一指揮之下,以便隨時應付可能出現的複雜局面。而骨幹部隊分散編制之後,會削弱部隊戰鬥力,又不利於作戰統一指揮。 因此,黃克誠一方面耐心地做部隊的思想工作,同時主動將新四軍第三師部隊交給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由林彪直接指揮。這樣,總部手中直接掌握主力部隊,便於作戰。 黃克誠自己,則只帶少量部隊,在西滿開闢建立根據地。 新四軍第三師部隊的編制番號,一直保留到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統一整編。 原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第十旅和獨立旅,共同組建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後來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三十九軍),由劉震任司令員,吳信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原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與山東部隊第七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後來改稱東北野戰軍第四十三軍),由洪學智任司令員,楊國夫任副司令員。 在西滿,以原新四軍第二師的三個特務團為基礎,加上地方部隊一部,組建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後來改稱東北野戰軍第四十四軍),由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委。 1947年4月,鄧華率第七縱隊再次攻佔通遼,殲滅了在通遼一帶的國民黨軍隊。 到夏季攻勢結束後,整個西滿地區完全打通,成為連成一片的鞏固的根據地。到此,建設四滿根據地的任務已經勝利完成。黃克誠看到形勢在飛速發展,這時再保留西滿分局和西滿軍區的意義已經不大了,而應由東北局來統一領導部署東北地區的工作。 黃克誠打電報給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建議撤銷西滿分局和西滿軍區。原來由西滿分局領導的各省的工作,全部集中到東北局直接領導。 不久,中共中央和東北局複電,接受了黃克誠的提議。黃克誠光明磊落,處處一心為公。 有一次,一位英俊的青年軍人找到了黃克誠處。黃克誠一見,非常高興。 這位青年軍人,名叫黃克雲。 黃克雲是黃克誠的堂弟。按輩份是同輩,可是年齡相差二十多歲。 黃克雲剛出來參加革命不久,是要到哈爾濱去學習,路過西滿分局駐地白城子。 黃克誠多年沒見到他了,又是噓寒又是問暖。他拍拍黃克雲的肩膀,笑呵呵他說:「好!好!長得越來越像個軍人啦!」 黃克誠留他住了一個晚上,細細打聽家鄉的情況。 臨行時,他問黃克雲:「怎麼樣?你還有什麼困難吧?」 「沒有什麼困難了。就是……就是能不能幫我刻個私章?」黃克雲吞吞吐吐他說。 「要那個幹嗎?」黃克誠不以為然。 「有用唄!」堂弟還挺堅決。 於是,黃克誠叫來警衛員,吩咐他上街看一看,刻一枚章需要多少錢。 「你給他五毛錢就是了。」警衛員笑著說,「今天你弟弟來了,刻個章還不多給他點錢?」 「那不行,刻個章要多少錢就給他多少錢。從我的津貼費裡給他。」黃克誠很嚴肅。 黃克誠就是這樣一個人。 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軍隊的後勤工作,在爭取勝利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有人說,戰爭的勝利是打後勤。話說得可能過分一點,但從戰爭中看,沒有後勤,戰爭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 東北戰爭初期如此,遼沈決戰也是如此。 東北局把後勤提高到了戰略的高度。當時,東北局機關報《東北日報》曾為此發表社論,號召全軍加強後勤工作建設,並建議各級政府支持後勤工作,認為這是富有戰略意義的。 進軍東北初期,當時有十萬部隊、兩萬幹部、二十個中央委員出關,這中間就有長期做後勤工作的領導人。 葉季壯、張永勵、方志浩、王錫元、高文智、孫儀之、張汝光……後來,又來了楊至誠、賀誠。他們在紅軍時期就做後勤工作。 東北是個新區,群眾未發動,政權未建立,部隊都是輕裝來的。有的甚至沒有穿棉衣。而當時遇到的敵人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有時候要一面行軍,一面打仗,其困難可想而知。當時,部隊給養是籌一頓,吃一頓,傷兵也沒人抬。這種情況相當普遍。部隊痛感後勤供應保障工作的重要。 有鑑於此,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成立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部長葉季壯。下轄供給部、衛生部、軍工部、兵站部、鐵路管理局、東北銀行總行等。 後來,東北民主聯軍撤出瀋陽,在梅河口成立了前總後勤部,仍由葉季壯任部長,副部長賀誠,政委是從蘇聯回來的楊至誠。另外,還組織了野戰後勤部和後方司令部。 四平保衛戰開始,後勤工作雖然有很多困難,物資還不豐富,但仍盡了最大努力支持前線。 這一時期,後勤工作雖然比較穩定,前後方也有了明確分工,但由於戰爭形勢緊張,國民黨軍隊不斷進攻,我軍處於且戰且退的狀態,後勤供應仍然改善不大,兵員不足,裝備陳舊。尤其是無根據地作戰,部隊士氣大大受到影響,少數部隊竟喪失了戰鬥力。我黨我軍處於最困難的時期。 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敵人逐漸收縮,有的地方變為守勢,我軍則逐漸變為攻勢。這樣,運動戰開始了。我軍長途行軍,更需要後勤的有力支持。 原有的一套兵站組織機構,已不能適應部隊大規模決戰的要求。大規模的戰爭,要求後勤跟隨部隊前進。否則,就增加了前線的困難,不能進行持久的作戰。 為了著手準備同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決戰,進一步加強東北我軍的後勤和支前工作,便提到了日程上來。 中央軍委指示東北局,擴充原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為後勤司令部,任命黃克誠為司令員兼政委,統管整個東北我軍的後勤工作。 在結束了中共西滿分局和西滿軍區的善後工作之後,黃克誠馬上趕到了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駐地哈爾濱,主持後勤司令部的工作。 後勤司令部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委,鐘赤兵、賀誠任副司令員,楊至誠任副政委,李聚奎任參謀長,陳沂任政治部主任。 為了使後勤工作跟上戰爭的需要,以原後勤兵站部及西滿軍區、遼東軍區後勤為基礎,分別組成東、西兩線後勤司令部,並在北滿、南滿廣大地區部署了兵站線,擔任由北滿到南滿作戰部隊的運輸和補充工作。 同時,地方黨政機關也派負責幹部組成人民支前委員會。這就形成兩條綿長的兵站線,更廣泛地發動了群眾,獲得了廣大人民對我軍的更大支援。 隨後,又徵集了地方和歷次繳獲的車輛、馬匹,各縱隊相繼建立運輸營,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和有機聯繫的運輸隊伍,加強了野戰部隊的運輸力量,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部隊運輸力不足的問題。 所有這一切,都體現在夏季攻勢和爾後的秋季攻勢中,以及遼沈決戰中,並經受住了考驗。 可以說,在黃克誠的領導下,這時東北的後勤工作,已經比較能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了。 在秋冬兩季攻勢中,數以萬計的民工、擔架、車輛、馬匹,日夜不停地往返在前線和後方的交通線上,運送糧食、彈藥、傷員,以及繳獲的物品。 這些數量非常大,又需要及時。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後勤工作,要保證作戰的勝利,簡直不可想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