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
一二六 |
|
這可能嗎?蘇班德裡約一籌莫展地走了。陳毅此時發現:由於印度代表已離開,咖啡廳裡留下的各國代表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國代表身上,這正是一個放手做工作的好時機。離宴會開始只有85分鐘了,要抓緊!陳毅放大講話的聲音,吸引一些外國代表團成員圍攏上來。最先靠近的是一位中東國家大使,方才6國小組會參加者之一。陳毅坦率地說:「你們這個小組會決議很不好,宣佈出去,世界上會認為你們這些亞非國家不成熟,22個國家這麼些外長、大使,連這常識問題都不能解決,還要交給首腦會議。如果這樣我感到羞恥。這問題都不能解決,還談什麼反帝反殖偉大運動?」大使點頭贊同道:「我們還可以再想辦法。」 另一國家代表吃驚地表示,這些情況他根本不瞭解,國家小只派了他一人來,住了幾天還未弄清爭的是什麼問題。陳毅於是扼要明瞭地將前後情況及利害關係跟他說了一遍。他恍然道:「我要堅決反對邀請蘇聯參加,要保護亞非國家利益。」他離開陳毅,又向周圍其他代表們宣傳聽到的情況。 人們接二連三來到陳毅和其他中國代表身旁,經過爭分奪秒、積極努力的工作,休息廳裡形勢變了,絕大多數輿論轉到中國這邊來了。8點鐘宴會開始,陳毅抓緊時機,還在和鄰座的巴基斯坦外長交換意見。 宴會後,夜裡10點,會議繼續進行。因許多國家對6國小組決議不滿,大會主席將小組會擴大到包括中、印在內的12國。咖啡廳的工作發生了效力,許多國家態度趨向明朗,經過一場爭先恐後的辯論,很快形成這樣一個局面:除印度、錫蘭堅持邀請蘇聯外,其餘10國均表示反對。印度代表被置於進退維谷、相當孤立的境地,如再逼下去,他有可能退出會議,這將導致會議破裂。怎麼辦?大會主席抽身離開會場請阿富汗代表代理主席職務,印度代表說話的調子也有所降低,陳毅立即與身邊幾位中國代表團員商議,「攻勢」應適可而止。然而問題如何解決呢?成敗在此一步了。 陳毅起來發言說:「我非常痛心,為什麼在這次會議上一定要提出蘇聯參加問題,使我們亞非會議走向破裂呢?從根本上說,我是願意與大家合作,也願意與印度代表合作,把會議開成功的。我們不能允許把亞非國家的利益出賣給某個大國,但具體問題上的爭論,我們還要照顧到亞非團結的大局,願意作出一定讓步的,因此我建議——關於邀請蘇聯參加問題的決議,可以這樣寫:有的國家主張邀請,有的國家反對,有的國家建議推遲到首腦會議上去討論,有的國家反對提交首腦會議。因此,沒有就這問題達成一致協議。」 會場一片交頭接耳之聲。辛格經過幾分鐘緊張的思考之後,看看別無良策,終於同意了陳毅提出的方案。代理主席趕緊宣佈小組會結束,立即按中國代表團意見起草決議案,提交明天的大會討論通過。 這是一大勝利。因為按國際慣例,籌備會上「沒有得出一致意見」的問題,是不能列入首腦會議議程的,更何況根據萬隆精神,在未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不能強使會議接受部分或某些國家的意見。因此,這樣一來實際上是最終否決了印度提案,而又保留了印度代表的「面子」。 會一散席,菲律賓外長羅慕洛便上前緊緊擁抱了陳毅,動情他說:「我今天真正看到萬隆精神,感謝你促進了會議的成功!」大會秘書長、印尼副外長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對陳毅元帥在本次會議、中為維護萬隆會議所做的貢獻,對他民主的顧全大局的精神,我要行脫帽禮表示感謝!」 第二天大會重新開始,順利通過了12國小組會決議,陳毅疲倦的臉上這才露出了明朗的笑容。他和代表團同志們,變被動為主動,為亞非團結事業,最終贏得了一局風雲莫測、奇正相生的險棋。 對於世界政治局勢來說,從1964年到1965年,可謂「多事之秋」。 1964年10月16日,兩條驚人的消息同時震動了全世界一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被解除了黨內外一切職務。5年前正是赫魯曉夫撕毀了幫助中國建立核工業協議,而今天中國獨立製造的原子彈恰巧在赫氏下臺之日震撼了全球。 世界各國對中國刮目相看,並且關注著中國成為一個新的核大國之後會有什麼新的行動。10天之後,法國《快報》週刊登載了陳毅對該刊記者的一次談話,標題為「原子彈沒有什麼了不起」。陳毅談了有關原子彈的3點看法: 「第一,中國是根據7億人民希望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和世界人民利益來決定自己的對外政策,而不是根據有沒有核武器。 第二,核武器是人製造的,不是核武器製造了人。人始終是第一位的,因此人類最終將能消滅核武器。 第三,中國研製核武器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壟斷,以便最後銷毀這些武器。我們將保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那麼赫魯曉夫下臺後的蘇聯又將如何?中共中央很快派出了周恩來、賀龍為首的代表團赴蘇參加十月革命節慶祝活動。但令人失望的是,蘇共新領導非但沒有改善關係的誠意,而且準備在次年3月召開分裂性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党會議,以達到譴責和孤立中國黨的目的。中國黨的態度則是「仁至義頸。1965年2月接替赫魯曉夫任部長會議主席的柯西金訪越途中停留北京,周總理與陳毅在機場與他談話時,作了盡力勸止的團結工作。柯西金歸途中第二次路過北京,提出想見毛主席一次。陳毅反映了這一情況,考慮到這場鬥爭重大嚴峻的意義及對中蘇兩國人民負責到底的目的,建議主席還是一見為好。主席欣然採納,於是便有了他與柯西金那次著名的談話。 1965年3月1日,莫斯科會議果真開了場,它對國際共運的發展方面毫無成果可言,倒成了另一個標誌——國際共運內部產生了大分化。至此,「社會主義陣營」即便是在名義上也不復存在了。戰線在重新劃分,力量要重新組合。這正是「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的年代。 越南戰場的形勢也日趨緊張,美國不斷采勸戰爭升級」行動以至轟炸了越南北方。1965年3月陳毅訪問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時,3國領導人都對越戰局勢充滿憂慮,要中國去勸越南人不要再打下去了。陳毅這樣回答他們:在這個問題上,你們不要把中國的影響估計過大了。是和是戰,只能由越南人民來決定。我們的態度是無條件支援越南抗擊美國侵略。當然,朋友們的和平願望我們是理解的。我認為目前唯一的辦法,是希望你們去勸勸美國人,早日從越南撤走。 這年4月,正當B—52重型轟炸機對河內、海防等越南北方城市大舉轟炸的時候,周恩來、陳毅秘密來到了炮聲不絕的河內,冒著危險往來於彈火之下,親自與越南領導人商量安排援越物資的品類、數量、運輸、供應等問題,這是對越南人民堅定無私的支持。 激烈的動盪和分化是全球性的,非洲也在振盪。 1965年6月19日,周恩來總理和陳毅率中國代表團離京飛往開羅,並將飛赴阿爾及利亞,出席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二次亞非會議。不料在飛行途中接到導航站轉來的電訊,說阿爾及利亞發生了政變,前政府領導人本·貝拉被捕,由布邁丁領導的革命委員會掌握了首都局勢。第二次亞非會議能否如期召開成了問題。陳毅與周恩來在開羅停留3天,反復研討了阿爾及爾局勢,並與阿聯領導人進行了一系列緊急磋商。之後,陳毅於22日率代表團部分成員來到槍聲未絕的阿爾及爾,實地瞭解情況。隨行的保健醫生帶著外科手術縫合包和搶救藥品以防萬一,而陳毅早已將一切危險置之腦後,投入了緊張的外交活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