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九〇


  4月4日,中央軍委直接發電報給東南分局的領導人粟裕、金明、葉飛,要求一、四、六縱隊休整到5月15日為止,5月15日以後,部隊出動南下。

  中央軍委並且指示中野:「你們新行動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及整個漢水流域,殲滅分散之敵,調動平漢線以東之敵向平漢線以西,以利粟兵團行動。」

  毛澤東是非常鍾愛渡江躍進的戰略計劃的,且有軍事理論的分析。後來陳毅在5月14日向華野幹部傳達毛澤東對時局與工作方針的報告時曾闡明:毛澤東的戰略先是內線殲敵,再就是轉入外線作戰。毛澤東認為「轉入外線又有兩個方式,一為北伐軍方式,背靠後方,逐步前進;一為躍進方式的前進,超越敵人。有陣地的前進是很合理想的,但依據我軍性格,應採取躍進式的。這是由於我軍依靠農村,裝備不如敵,攻堅條件不好,與有帝國主義援助的敵人作戰等條件決定的。應承認躍進是主要辦法,要避開自己短處,發揮自己長處。」

  的確,毛澤東的這種躍進方式,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壯舉中獲得了偉大的成功。以此為主要的一擊,使全國解放區的形勢大大改觀,各戰場的勝利大大發展,以致扭轉了蔣介石的反革命的車輪,使之走向滅亡。

  1948年的渡江躍進,則預期必將促使蔣介石統治迅速走向崩潰。

  這樣有理論闡明有實踐依據的佈置周詳的重大戰略決策,由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主席親自主持,並經和陳毅、粟裕反復商議,最後同意了粟裕自己提出的具體實施方案的戰略行動,還可能對之持異議嗎?

  然而粟裕在兩個月中逐漸對渡江躍進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斷。

  主要在於對部隊與作戰無比熟悉。這是長期持續對部隊實行全域性實兵指揮的粟裕過人的優長。一兵團的3個縱隊,和華野其他主力一樣,經過近兩年勝利的解放戰爭,已逐漸成為火力裝備不下於蔣軍頭等主力的部隊。今後要攻克敵重點設防的城市,必須有這種部隊,在野戰中,與迅速構成防禦陣地的蔣軍作戰,也需要強大火力才能迅速有效地大量殲敵,並需要大兵團協同作戰才能殲滅旅、師以至兵團建制的敵軍。(而解放戰爭作戰基本經驗正是只有成建制地殲滅敵軍主力,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第一要旨)這樣的部隊和作戰,對戰爭的貢獻極大,而消耗糧食、彈藥、兵員及其他戰爭物資也極大。這些雖可以部分地取給於敵方敵區,事實上也如此做到了,但其大部還是需要取給於解放區的後方。劉鄧、陳粟、陳謝三軍,目前實際上是半後方作戰,還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靠晉冀魯豫和山東的支援,才能逐鹿中原,爭取在統一指揮協同作戰中打大殲滅戰。粟裕1948年1月31日複中央電中的有關段落充分說明他對於3軍配合打幾個大殲滅戰是有信心有把握的。

  粟裕還有20多年的作戰經歷,積聚的經驗教訓很豐富。他擔任參謀長的紅十軍團的覆滅,他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的蘇浙軍區部隊天目山作戰的絕糧,以及劉、鄧躍進大別山幾乎丟棄全部重裝備,使他明白10余萬人躍進長江以南作完全沒有後方的作戰,必然會丟棄全部重裝備;減員一半(傷亡、傷員無法收容與歸隊、逃亡失散);火力減弱與傷員、彈藥的極大困難使指揮員難以捕捉戰機和堅持殲敵;糧食嚴重困難和「與民爭食」使大部隊(不是小遊擊隊)難以立足。

  粟裕瞭解敵人。解放軍以一個兵團渡江,蔣介石不會調整編第五師、整編第十一師等機械化重裝備的主力部隊,放棄重武器到江南水網地區尋解放軍作戰,也不會讓戰鬥力很強的廣西部隊第七軍、第四十八軍回江南,以免「放虎歸山」。如此,則調動中原敵軍到江南的意圖只可能做到調動若干二三等部隊,於大局沒有決定作用。

  陳毅傳達中說到,中央的意圖是「變江南為中原,變中原為華北,勝利就來了。」粟裕卻感到若不能在中原先打幾個殲滅戰,大量消滅敵主力,就急忙躍進江南,則江南在無後方的半遊擊性作戰中,未必能迅速變成半後方大兵團作戰的中原,而中原敵人能夠重點防禦、機動增援,在解放軍分兵江南主力削弱的情況下,也不大可能迅速變成鞏固的華北。躍進大別山和中原,確實是避我之短揚我之長。而躍進江南,對一兵團這樣一個於重裝備運用已很熟練,圍殲敵人能力很強的部隊來說,卻反是丟棄其所長。把躍進江南,邊打邊走,要付出的5萬人的損失用在中原作戰,完全可能消滅蔣軍好幾個整編師。減輕老解放區負擔,避免後方崩潰的戰略任務既已由於出擊中原而完成,就沒有必要放棄集中主力在中原殲敵的機會而急於躍進江南。

  在擴大會的間隙,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陳毅作了彙報。

  陳毅大感意外。這種改變中央戰略方針而牽動全域的意見,其嚴重性是顯而易見的。親身參與這一戰略方案的制定並和毛澤東的軍事性格相當一致的陳毅一時難以接受。但是,一次次促膝交談使陳毅進入深思。以善下快棋著稱的陳毅,幾天之內,常常舉棋不定,心不在「馬」。

  陳毅的軍事想像力雖豐富,他卻也有很具體的實踐經驗,足以體會粟裕的深思。1940年5月2日他不是早就和粟裕聯名致電中央反對項英「長征閩浙」並列舉了好幾個無後方的長征作戰損失嚴重的歷史事實嗎?1947年7月華野匆促分兵,雨季行軍作戰,遠離後方的幾個縱隊每縱損失數千人至萬餘人,內線作戰的縱隊卻因兵力不足而南麻、臨朐均未得手,這些事實更在眼前。而集中2個以上的戰略單位的兵力,在強有力的統一指揮下,能較前成倍地殲滅敵軍,不是在1946年秋天起就在陳毅力主之下以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的輝煌勝利作了證明嗎?

  陳毅是個善於堅持自己意見也善於放棄自己意見以服從事實服從真理的人。他開始被說服,並欣賞起粟裕的這種置個人得失於不顧、大膽直陳的勇氣來。陳毅明確表示:粟裕的建議很重要,他鼓勵粟裕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告。

  粟裕的思慮特別周密。他首先向劉、鄧報告,他深知劉、鄧的意見和支持的重要。4月16日,他以長近1300字的電報把意見陳述給劉、鄧。「請鈞座予指正」。

  4月18日,粟裕又以個人名義向「中工委並請轉中央軍委」發出電報,電報首先說明經陳毅等「鼓勵勇氣」,才「斗膽直呈」。電文長近3000字,除上述意見外,更增加了對淮河到長江間派出數路強有力的遊擊兵團,對江南蘇浙皖贛閩及湘黔派出多路堅強的遠殖遊擊隊等具體意見。同時,還說明「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

  同日,如所期望的,劉、鄧發電報給軍委及陳、粟,表示:「照現在的情況看來,我們耽心的是過江很少把握。」「如果過江與自身準備尚不充分,則以遲出幾個月為好(先派多支小部隊去)……如果粟部遲出,加入中原作戰,爭取在半後方作戰情況下多殲滅些敵人,而後再出,亦屬穩妥,亦可打開中原戰局。」

  劉、鄧十分敏銳,在兩天后,召集陳士榘、唐亮、陳賡等商討作戰時,進一步明確:敵目前在淮河以北機動作戰者為9個師,而我方野戰部隊為20萬人,如果粟兵團加入中原作戰則為28萬人,實力可大大超過敵人。如能尋機殲敵兩三個師,即可完全掌握主動。」

  毛澤東1948年4月13日深夜,到達晉察冀軍區所在地——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

  還在東行途中,毛澤東已電告中工委,要通知陳毅、粟裕到中央來研究戰略行動問題。

  毛澤東收到粟裕的電報後,親自擬電文:「為商量行動問題」,請陳、粟於4月25日至4月31日數日內,同來平山中工委開會。4月21日發出此電。

  陳毅當時正主持華野一兵團高幹會議反軍閥主義傾向,要作報告,並組織下一步的政策討論。事關華野全部隊,不能無人主持,故陳、粟於4月22日急電中央,請求由粟裕於4月24日作完報告後即北來,陳毅不北上。

  但是中央軍委於同日(22日)電陳、粟:「請你們兩人提前於卯感(4月27日)趕到中工委會晤。」

  於是,陳毅、粟裕於23日電複中央:「擬于明晚及後天白天作一天半報告,傳達中央指示及政策,並佈置分組討論,使會議不間斷。我們兩人於有(25日)晚即動身北來。」

  陳毅並不知道此次毛澤東一定要他去,還因為要調動他的工作。他也不知道中原對他的「企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