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七五


  通過總結,陳毅與指揮部人員也得到提高。在陳毅主持的總結檢討會上,各縱隊(師)的領導幹部及參謀人員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如參謀主任王德反映:津浦前線作戰,每次戰前都開會充分研究,佈置好協同配合;此次作戰事前未召集各縱(師)首長開會,未進行具體組織準備,造成總的部署有兵用不上,主攻部隊兵力分散無預備隊。陳毅對大家中肯的意見坦誠同意。

  陳毅這種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對大家起了表率的作用,對司令部參謀人員激勵尤大。

  泗縣戰鬥後蔣軍乘勢推進淮北,又於9月上旬,開始準備向淮陰、臨沂兩個方向進攻,造成了陳毅一方進一步的被動。

  淮北失利的同時,華中的粟、譚主力卻在一個半月中七戰七捷,殲滅了國民黨6個整旅共5萬多人,嚴重挫折了敵人銳氣,振奮了解放區民心士氣,並成為中共中央得出「蔣軍必敗」判斷的實踐根據之一。他看來,戰爭初期各地主力在熟悉地區的內線先尋機殲滅分路進攻的敵人是正確的,過早集中成大兵團未必妥當。但當敵軍逐漸深入,戰鬥規模逐漸增大時,陳毅又深感兩支野戰軍在幾個戰略方向上分別應敵,難於集中力量統一指揮以致不能聚殲大敵的焦慮苦惱。9月初,中央考慮到敵人在控制隴海線之後,山東與華中的聯繫將被切斷,擬派徐向前來山東負責魯南前線指揮之責,而陳毅負責淮海前線並統籌魯南、蘇中、膠濟各前線。作為一名戰區指揮員,他當然明白中央這一考慮的全部含義,故在第二天起連電表示歡迎徐向前來魯主持。

  但是等了20多天,徐向前沒有來。而陳毅對戰局的焦慮有增無減。當時,蔣介石限令15天之內攻下蘇北各重鎮將新四軍趕出華中,將重兵隱蔽指向華中解放區首府淮陰。陳毅急調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第五旅、第十三旅北上,在淮陰以西的運河南岸阻敵,不料敵主力突然南移直撲淮陰,以桂系7軍糾纏山野主力,同時以其主力突破華野九縱防禦而逼近淮陰城郊。南線華野主力奉命放棄攻海安,馳援淮陰一時難以趕到。國民黨重兵自9月10日起以飛機炮火配合向淮陰發起猛烈攻擊,遭到頑強抵抗,激戰至17日,敵出動數十架次飛機狂轟濫炸,地面衝擊5次均被擊退,但戰況愈見危急。陳毅當日給粟裕電報中甚至有「五內如焚,力圖挽救」之詞,可見其焦灼之甚。然而至19日拂曉,蔣軍頭等主力七十四師乘淮陰守軍正在調整部署的空隙,以1營兵力輕裝從五旅、九縱接合部偷襲入淮陰南門,撕開缺口,敵內外夾擊湧入城內,淮陰失守。22日,淮安也被敵占。

  此役,新四軍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撤出華中戰略要點淮陰,使作戰回旋餘地更小,交通、財政上困難增重,群眾也加深了動搖心理,使整個華中的局勢愈趨嚴重。然而,華中野戰軍的主力終於北調,實現了陳毅久存未果的願望,使華中、山東兩大主力合併,形成強大作戰力量。正如陳毅于淮陰危急之際發給粟、譚、張、鄧的電報中所說:「今後力求會師改變局面。」

  縱觀戰爭爆發初期7、8、9三個月作戰情況,面對以優勢兵力大舉進攻的敵軍,華東全軍雖退出了某些城鎮、地區,打了一些得不償失的消耗仗,但同時也取得了殲敵8萬的巨大勝利。更重要的是部隊在作戰中得到極大鍛煉,改善了裝備,逐步實現了野戰兵團的集中統一,逐步完成艱難的戰略轉變,準備更大規模的殲敵作戰。9月23日,中央軍委更明確指示:「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

  在此之後的10、11兩個月中,華東戰區敵我雙方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更大規模的作戰準備條件。蔣軍采勸避實就虛」方針,在各方向輪番進攻,乘隙攻佔了漣水等城市。解放軍多次向敵出擊或實施反突擊,共殲敵2萬餘人。

  特別是10月中進行的第一次漣水保衛戰,殲蔣軍七十四師等部8000人以上,有效地掩護了華中後方向山東轉移,使華野部隊及時穿上棉衣、補足了彈藥,為下一步集中主要力量殲滅敵人作了準備。這階段,兩大野戰軍會合,雖分佈在鹽城至臨沂南北300餘公里戰線上,指揮部需兼顧各方而不能作更高度的集中,但陳毅與華野粟、譚之間仍保持了密切協同、互相尊重的親密關係,正如中央電報所說:「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從10月底至11月初,陳毅在漣水西北的陳師庵等地先後召開了多次幹部會議,針對當前的戰局和兩支野戰軍統一作戰指揮的意義作了透徹的講解,總結了3個月來的作戰經驗,號召全軍幹部戰士進一步學習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所制定的關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作戰原則,樹立高度集中統一的思想,團結一致,積極完成作戰和建軍任務。這些會議,對於提高華東全軍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認清當時的形勢,領會中央軍委制訂的戰略方針,正確理解保存地方與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相互關係,以及增進軍內外的團結等,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四節 宿北、魯南大捷

  11月15日,南京城吹吹打打,演出一幕「國民代表大會」開場的鬧劇。

  這表明國民黨蔣介石已完全背叛了人民民主而實行獨裁專制,徹底撕毀了「政協決議」和1月13日的停戰令,長達一年之久的和平談判破裂了,失敗了。

  於是,毛澤東於11月21日在延安棗園邀集劉少奇和剛從南京返回延安才兩天的周恩來會商,一同對比分析了此時與抗戰初期國民黨和共產黨力量的變化,認為一年的談判教育了全國廣大人民,使他們看清了國民黨蔣介石是發動內戰的罪魁禍首,從而使共產黨贏得了人心。結合著戰場上的勝利:「蔣軍必敗」的論斷,於是定下決心:爭取3至5年打倒蔣介石(暫不對外公佈)

  這就賦予解放戰爭以階級決戰的偉大意義。中共中央隨即在當天舉行的會議上作了傳達。毛澤東提出的宏偉綱領是1年內線,2年外線,3到5年打到南方去。但是,要打倒蔣介石,必須首先取決於軍事上的勝利,取決於打大殲滅戰,整旅整師地消滅國民黨正規軍中的中央嫡系。陳毅日夜籌劃大殲滅戰。

  他判斷,國民黨開偽「國大」,必有軍事行動相配合。事情果然如此。此時蔣軍在華東的兵力已增至25個整編師(軍)68個旅,國民黨統帥部便在「國大」開幕4天之後,擬定了一個重兵4路大規模進攻蘇北、魯南的作戰計劃:以第一綏區司令官李默庵指揮整編第六十五師、八十三師、二十五師等5個旅兵力由東台向鹽城、阜寧方向進攻;以徐州綏署副主任李延年指揮整編第七十四師、二十八師共5個旅兵力由淮陰攻漣水;以徐州綏署副主任吳奇偉指揮整編第十一師、六十九師共6個半旅兵力由宿遷進攻沭陽和新安鎮;以第三綏區司令官兼整編第三十三軍軍長馮治安和整編第二十六師師長馬勵武指揮整編第五十九、七十七、二十六、五十一師及第一快速縱隊共9個旅兵力由台兒莊、棗莊地區進攻臨沂、郯城。他們判斷,山野、華野主力分置南、北兩翼而中間空虛,因此特別加強了由宿遷出動的這一路,作為重點。4路進攻統於12月中旬發起。

  陳毅在12月6日就得到情報,初步判明了敵進攻意圖之後,擬了4種作戰對策的電報,向中共中央請示,並提出自己意見以殲擊進攻沭陽的這一路為最好。第二天他又電告粟、譚:並要粟裕北來會面,共同商議作戰部署。

  其時,粟裕已在鹽城以南之伍佑指揮華中主力追擊向南潰逃之敵八十三師的戰鬥中獲勝,遂遵命北來。12日,陳毅便同粟裕、譚震林、張鼎丞、鄧子恢等華中領導人周密研究了敵軍動態。他們進一步判斷:4路中,宿遷一路最強而我防禦最弱,故這一路可能較它路大膽突進,造成我主力南北對進殲滅它的機會。由宿遷進攻新安鎮的整編第六十九師又分左、右兩縱隊,陳、粟決心首先集中主要兵力割裂、圍殲敵左路縱隊的預三旅、四十一旅,爾後乘勝殲敵右路縱隊六十旅。以一部襲擾、阻擊由宿遷進攻沭陽的整編第十一師。全戰役預定7至10天結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