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五三


  第三節 孤立韓德勤

  一進黃橋,陳毅感到自己簡直象當了「小國之君」,百廢待興,一切工作都要按照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要求迅速展開。但他在繁忙中沒有忘記親自抓主要的環節:孤立韓德勤。

  工作是千頭萬緒,都要他參加。

  中共蘇北(後改稱蘇中)區黨委成立,陳毅兼書記,陳丕顯任副書記。

  蘇北指揮部派出幹部、民運隊和服務團,協同地方黨組織發動群眾。指揮部和區黨委派了泰縣、如皋、靖江、泰興等5縣的縣長,積極籌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蘇北軍政幹校。出版石印的《抗敵報》(蘇北版),建立稅卡。擴大新兵。部隊清剿何克謙匪部的散兵游勇。群眾工作活躍,農、工、青、婦等抗日組織紛紛成立。黃橋成立軍民聯合辦事處,陳同生兼主任。由各縣縣長佈告,明令實行減祖減息……最重要的還是抗日。新四軍到黃橋不久,就偵察和佈置打日軍據點。陳毅在7月14日給中央的電報中就說:「東進黃橋應求得抗日戰鬥的大小勝利。」果然,新四軍連續攻克殘害人民很兇惡的孤山、西來鎮兩個日、偽軍據點。接著又粉碎了日、偽軍兩次報復「掃蕩」。長期眼看韓軍「見鬼子就逃,見百姓就抄」的群眾,奔走相告:「新四軍過江來為的是打鬼子!」民心更加振奮。

  韓德勤急忙下令,秘密地調北部的主力部隊南下,準備打新四軍。

  陳毅這時卻常到著名士紳朱履先家去下棋。為什麼?他要把蘇北的廣大中間勢力爭取到新四軍一邊來。

  他深知,韓德勤雖然反動,畢竟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省主席;新四軍為了抗日,他來進攻,就不得不殲逐其主力,也就不能不預先考慮到全國的影響。蘇北的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是國民黨的主要社會基椽—江浙財團的一部分;在自衛反擊決戰殲韓的時刻,蘇北地方上有發言地位的、與重慶要人關係密切的人物替誰說話,使誰孤立,關係重大!而擁有武裝的中間勢力能否嚴守中立或有助於我,不中途變卦背後插刀,更是勝負存亡之所系!

  對於中間武裝,除了新四軍直接聯絡爭取外,事先造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使他們對於不執行蔣介石、顧祝同、韓德勤的反動命令感到理直氣壯,也很重要。

  陳毅一到黃橋,當晚就邀集民眾紳商千余人在黃橋中學舉行軍民聯歡大會。陳毅在大會上說明新四軍的抗日戰績和團結抗日的宗旨。陳毅滿腔熱血,肝膽照人,高屋建瓴,口若懸河,使許多對共產黨不甚瞭解的人為之動容。

  陳毅立足黃橋,與蘇北紳商學各界廣泛結交。當過江蘇省省長的海安韓國鈞,在孫中山時期當過中將師團長的黃橋朱履先等人,都是在江蘇、在國內有影響威望的人物。陳毅和他們書信往來,詩聯酬答,棋酒談心,不斷地宣傳共產黨、毛澤東主席有關統一戰線和持久戰的主張,使他們感到共產黨真心團結抗戰,八路軍、新四軍英勇善戰,從而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願意為蘇北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而奔走呼籲。朱履先對陳毅說:「自從你們來了,我才真正看到了中國的前途,看到了光明!」即使對韓德勤本人,陳毅也採取合作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合作的態度。陳毅、粟裕親自接待省韓派來的代表,並在兩李方面代表的參加下,劃定了雙方部隊駐止的地域。

  ①黃逸峰1981年3月談話。(陳毅給談判代表朱克靖信中語)

  陳毅深知,省韓同意臨時劃定防區,只是韓軍主力南調未及到位擔心新四軍北進的緩兵之計。新四軍向韓方提出的承認蘇北沿江地區歸新四軍負責抗敵,承認中共委派的縣長,撤銷在蘇北限制「異軍」的辦法,召開軍民代表會議等等要求,每一條都在削弱韓德勤獨霸蘇北、反共害民之權,他決不會讓步接受。中共正在進行的建立行政委員會,減租減息,更不是韓德勤所能容忍。韓德勤是一定要來進攻的。粟裕運用其軍事學識和多方面的情報數據,於8月15日報告中共中央和葉、項、胡,判斷韓軍有在半月內向新四軍進攻的可能。陳、粟「決以全力對付」,並盼劉少奇派部隊增援。陳毅報毛、朱的電報闡述更為清楚。陳毅此時所考慮的戰法和劉少奇的戰法一脈相承。

  「這些條件均是韓不能夠承認的,必致向我進攻,乘其進攻而一舉解決蘇北問題。」陳毅還看到:「因我對兩李中立擺法及省韓危殆,各保安旅團及中間地方勢力均紛紛來代表聯絡,因此可開展統一戰線,取得各方聯合反韓,使我乘機囊括蘇北而避免武力獨吞,可對全國合作無大妨礙。」這一點也是陳毅在蘇北問題上始終如一的指導思想,即奪取軍政雙勝不僅在於造成殲韓的政治理由,還要和中間勢力長期合作,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新四軍為主于建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展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才是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民族革命戰爭領導權。對於兵力的調動與佈置,陳毅向中共中央和劉少奇建議八路軍和新四軍五支隊迅速推進到運河以東。陳毅又表示:「另一方面,我們亦積極準備單獨解決決戰任務。」

  在軍政雙勝和獨立決戰這兩方面陳毅的考慮又進了一步。

  果然,韓德勤於8月23日在東台魯蘇戰區副總部召集高級軍事會議,歷時3日,決定動員20餘個團,舉行大規模的摩擦戰爭。同時,開始了糧食封鎖,不准海安、泰州一線以北大米產區的糧食南運,使黃橋地區新四軍更增困難。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蘇北指揮部都認為這是一舉解決蘇北問題之良機。

  劉少奇電陳毅「現決以9個團參加(各團戰鬥力均比江蘇任何一個部隊要強些)由蘇北全部南下配合你們解決韓之主力。」陳毅因而決心在韓軍大舉進攻時,指揮所部節節退守,延長防禦戰鬥時間,公佈韓的罪狀,再配合增援部隊共同殲滅韓軍主力。

  但是在作戰過程中,發生了兩個重要情況:一是韓軍不多。原定韓軍之右翼是兩李和陳泰運的部隊,「接受命令而未執行」;韓軍主力部隊到得也不整齊。總兵力不過7個團。

  二是增援暫不能來。9月4日,中共中央電令八路軍停止南進。日寇對淮南路東大舉「掃蕩」,已向平橋急進的五支隊兩個團也停止前進,調回淮南抗敵。

  據粟裕、葉飛等回憶,當時認為韓軍兵力不多,完全有把握將其殲滅。

  爭論只在於「退卻終點」應在何處。

  9月5日,保一旅侵佔營溪,一一七師打到古溪北面,開始猛攻,炮彈在古溪鎮上到處爆炸。

  陳毅要求撤出古溪,再退10裡,以誘敵深入,便於迂回包圍。但各縱司令員和粟裕都主張不必再退,即行出擊,認為有把握殲滅當面韓軍。陳毅勉強同意。9月6日淩晨,一縱按預訂計劃出擊營溪,擊潰保一旅兩個團,俘虜數百人(因保一旅是可爭取的中間勢力,人槍旋即發還)。接著,二、三縱從正面出擊,一縱自營溪迂回企圖圍殲一一七師及獨立六旅等韓軍主力。

  但韓軍此次進攻,因兵力不厚,具有「偵察性質」,見新四軍勢盛,即以一部兵力以強大火力掩護,主力迅速縮回曲塘、海安,新四軍俘獲不多。少退了10裡,誘敵不深,迂回未成。這個教訓在嗣後的黃橋決戰中卻發揮了良好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