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四一


  項英是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到延安的。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聽了項英所作的《三年來堅持的遊擊戰爭》長篇發言後,當即作出了《關於南方遊擊區工作的決議》。決議指出:「項英同志及南方各遊擊區的同志在主力紅軍離開南方以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堅持了英勇的遊擊戰爭,基本上正確的執行了黨的路線,完成了黨所給予他們的任務,以致能夠保存各遊擊區在今天成為中國人民反日抗戰的主要支點使各遊擊隊成為今天最好的抗日軍隊之一部。這是中國人民一個極可寶貴的勝利。」「政治局號召全黨同志來學習這些同志的模範。」

  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作出決定:撤銷中共中央分局,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簡稱東南分局)和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簡稱軍分會)。項英、曾山、陳毅、方方、塗振農(塗1940年叛變)為中共東南分局委員,項英為書記,曾山為副書記。

  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陳毅、張鼎丞、曾山、黃道為委員,項英為主席,陳毅為副主席。

  從10月到12月,陳毅在南昌、吉安等地組建了紅軍遊擊隊接洽處、通訊處,和這些地方以及有關各縣的國民黨當局繼續談判,解決國共合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又先後到湘贛邊、贛東北等遊擊區,動員遊擊隊下山改編。

  因為當時有些紅軍遊擊隊,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不理解,認為和國民黨講統一戰線,就是向國民黨投降;因而他們拒絕停止土地革命,拒絕下山改編。陳毅派人去動員他們下山,結果不少人被他們當作「叛徒」殺害了。中共皖浙贛省委書記關英,被弋陽磨盤山一支遊擊隊殺了;紅軍十六師政委明安婁和中共鄂東南特委書記林美津,被贛東北的遊擊隊殺了;湘南遊擊支隊支隊長曹樹良,被湘贛邊的遊擊隊殺了。對此,陳毅十分痛惜和焦急,決定親自去這些遊擊隊,傳達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精神,說服他們下山改編。

  1937年11月中旬,陳毅坐著轎子來到湘贛邊九龍山遊擊區,湘贛邊遊擊隊參謀長段煥競和政治部主任劉培善接待了他。陳毅向他們講解了國內形勢的變化,逐條解釋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徹底戰勝日軍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說明黨中央指示要國共合作,一致對外,集中力量打日本鬼子,堅持南方8省的遊擊隊,都要有計劃有步驟地下山去。

  他們聽了,覺得有理。但是,一想到蔣介石連做夢都在想消滅遊擊隊,又覺得和他合作是不可能的。特別是眼前,山下就駐著國民黨軍隊,怎能輕易下山?不久前,中共湘贛省委還來信,說沒有省委的指示,不可下山改編。

  於是,他們懷疑陳毅可能不是黨代表,而是「叛徒」。決定把陳毅送到省委,請省委書記譚余保處理。

  陳毅被送到中共湘贛臨時省委住地甘子山不久,就被捆了起來,綁在省委住的竹棚子一邊。省委研究對他的處理時,陳毅都聽得見。他大聲說:「不能殺,殺掉我,你們要犯大錯誤。」

  第二天,陳毅被帶到棚子外面一片坐滿了人的樹林裡進行公審,他借回答問話的機會,和譚餘保就抗日、恢復井岡山根據地、階級鬥爭、國共合作、遊擊隊改編等問題,展開辨論。參加公審的一部分人,被陳毅說服了,他們向譚餘保建議,將陳毅關押幾天,看看山下敵人的動靜再作處理。因為就在兩個月前,一個自稱是湘鄂贛邊區黨委派來的交通員到了山上,譚餘保熱情接待了他。可是這個傢伙走後不久,敵人就來剿,遊擊隊受到了不小的損失。

  在以後幾天中,譚餘保又和陳毅談過幾次,逐漸感到對陳毅的懷疑未必妥當。加上山下的國民黨軍隊不但沒有來剿,反而撤退了。於是,譚餘保決定派一個交通員下山,到吉安去瞭解情況。

  這時,吉安已經成立了新四軍通訊處。交通員連夜帶回了通訊處證明陳毅是黨代表的公函和中共中央委員會告全黨同志書。譚餘保看了公函和中共中央文件,激動得淚珠滾滾,連聲說:「我魯莽,險些誤了大事。」他親自給陳毅鬆綁,道歉。

  陳毅卻說:「你是個堅決的老革命,是個好同志!」

  陳毅回到南昌,聽說有的同志以為國共合作就是「國共一家」,甚至提出要與國民黨「合作到底」。他就及時提醒大家:「我們不能麻痹,搞不好,『合作』就會變成『活捉』」。他還說:「不能提『合作到底』,只能提『長期合作』。3年5年是『長期』,3個月5個月也叫『長期』。我們只有這樣才能爭取主動。合作是為了集中力量打倒當前主要的敵人。現在民族矛盾就是主要的,但階級矛盾依然存在。合作抗日是有條件的,我們必須壯大自己的力量。如果沒有力量,就無所謂合作。」

  在這又一次大轉變的歷史重要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一些中國共產黨人,在共產國際影響下產生了右傾,而陳毅卻始終清醒地堅持既反對「左」又反對右的兩條戰線鬥爭,這決定了他在抗日戰爭時期能始終站在黨的正確路線的立場上,作出重大的貢獻。他滿懷豪情,作《國共二次合作出山口占》調寄《生查子》詞一首:十年爭戰後,國共合作又。回念舊時人,潛然淚沾袖。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堅定勉吾儕,莫作陳獨秀。

  ※第五章 東進北上(上)

  第一節 「寇能往,我亦能往」

  1938年1月15日,陸續下山的經歷三年遊擊戰爭的各部隊奉命集中。3月,一、三支隊先後在安徽款縣岩寺集中。4月,二支隊也抵達岩寺。長江以北的四支隊也抵達皖西集中。新四軍所轄共4個支隊,開始休整待命開赴抗日前線。

  紅軍遊擊隊3年苦戰,給養裝備早已極度困難。新四軍在江南的數幹部隊裝備十分簡陋,步槍都已陳舊,子彈每人不過幾發。要開赴前線抗日,理應由國民黨政府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關於新四軍的經費、彈藥問題,雖經周恩來出面與國民黨當局多次談判,還是「交涉困難」(1933年1月5日周恩來致中央電),遲遲不得解決。

  鑒於這種情況,陳毅積極主張依靠自己的力量到敵後去解決。

  1938年2月15日毛澤東曾電報指示新四軍的發展方向:「目前最有利於發展的地區還在江蘇境內茅山。」茅山位於蘇南敵後。當時的江南敵後由於1937年11月國民黨大軍的倉惶潰退,遺棄有大量槍支彈藥。而日軍兵力不足,尚未能控制廣大農村,是佔領抗日陣地、搜集彈藥槍支、並組建遊擊隊、發展抗日力量的好時機。陳毅認為,要及早到敵後去,軍分會開會討論,同意並委託陳毅組建一支先遣支隊,先入敵後作戰略偵察。

  4月28日,以第二支隊副支隊長粟裕為支隊司令員的先遣支隊組建完畢,準備出發。陳毅代表軍分會和新四軍軍部(簡稱軍部)首長給先遣支隊作了動員。他給大家分析了江南的重要性和先遣支隊任務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們要靠三條進江南:模範的群眾紀律,廣泛的統一戰線和勝利的戰鬥。隨後,他先期趕到南陵,與川軍交涉,為先遣支隊疏通了前進道路,並隨軍一直目送他們過了日軍的蕪湖一宣城封鎖線。

  正如項英4月29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指出,國民黨當局「以命令強迫」新四軍,「顯然是將我送出到敵區聽其自滅,含有借刀殺人的用意」。他們遲遲不發給經費,不補充槍支彈藥;同時,又在劃給新四軍遊擊活動的地域周圍,派遣和任命了許多牽制武裝。對這些,陳毅當然是洞悉的。而對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對國共兩黨在這場戰爭中既聯合又鬥爭、爭奪抗日戰爭領導權的微妙關係,他瞭解和認識得更為透徹。他積極主張挺進敵後,正是為了以打擊日寇的實際行動,來爭取江南抗日的領導地位。這是和中共中央毛澤東的迭次電報指示的精神完全一致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