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傳 | 上頁 下頁 |
三八 |
|
魏洪亮回答:「看清楚了。」 「你們團長不在,這次戰鬥只得由你這個政委指揮了。你看,那個大碉堡上豎著一個杆子,准是電臺的天線,那兒可能是敵人的指揮部。估計大約一個團,你看對嗎?」 魏洪亮說:「師長分析得對。我們團保證完成任務。」 陳賡囑咐道:「敵人驕傲,要失敗。你們在何家堡打了勝仗,可不能驕傲輕敵。告訴部隊,敵人不是馬鴻逵了,是國民黨胡宗南部隊的精銳,要有啃硬骨頭的思想準備,要動刺刀、馬刀。不過今天是夜戰,夜戰是我們紅軍的拿手好戲,要勇猛、快速,還要機動、靈活。」 看完地形,天已黑定了,既沒有月亮,也沒有星光,甚至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好處是,敵人很難發現紅軍的運動;缺點是,看不見山形地貌,行軍困難,戰士全憑自己的感覺,全憑夜間行動的經驗,摸索著前進。 令人焦急的是,第十三團分兩個攻擊點突擊了兩次,都未能奏效。師指揮所一次次地吹號問攻擊情況,魏洪亮身旁的司號員一次次地問他:「政委,怎麼回答?」 怎麼回答?團長不在,全部重擔落在了魏洪亮一人的肩上。夜已經很深了,狂風怒吼,黃沙撲面。山頭上的敵人在瘋狂地向下射擊,魏洪亮急得直撓頭,想著陳賡交代的「這一仗關係重大,影響全域……」的話,心中更著急,急忙組織部隊準備進行第三次攻擊。 突然,黑暗中傳來個聲音:「魏洪亮在哪裡?」原來是陳賡拄著根棍子,邁著傷殘的腿,來到魏洪亮身邊了。面對著魏洪亮焦躁不安的情緒,冷靜而溫和地說:「不要著急,好好研究一下,原因在哪裡?」 魏洪亮把兩次突擊的情況,向陳賡作了報告。陳賡立即指出:「天太黑,地形不利,是一個原因。你們兩處一起突,是可以的,只是忽略了加強主要的突擊方向,平均使用兵力是不行的。馬上把預備隊調上去加強第三連,全團的火力,也要重點支援三連……」 正在重新部署的時候,三連連長王茂全跑來了,報告說:「第二次突擊時,他們連的司號員摸上去了,並且一直摸到敵人的碉堡底下。他不見後續部隊上來。只好自己又摸回來了。」 陳賡一聽,高興地說:「這個司號員很勇敢,很有辦法,快把他找來!」 三連司號員來到陳賡面前,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陳賡說:「很好,很好。現在你能把突擊部隊帶上去嗎?」 司號員背好自己的銅號:「行,我保證把他們帶到敵人碉堡跟前。」 陳賡抓著他的手問:「聽你口音像是江西老表。」 「是的。」 「好。走過金沙江、大渡河,跨過雪山草地的英雄,你一定能完成任務的。」陳賡高興地說。 真是無巧不成書。十三團正在調動火力準備行動時,紅四師第十二團團長鄧克明帶著部隊經過十三團陣地,聽說他們前兩次攻擊失利,正在組織第三次攻擊時,立刻向自己的機槍手下命令:「把輕重機槍都架上,配合十三團作戰!」 師長親臨指揮,兄弟團主動支援,又有勇敢的司號員帶路,真是萬事俱備。魏洪亮已確信不會再組織第四次突擊了。 陳賡一聲令下,二十幾挺機槍發出怒吼,三連連長王茂全一手拿槍一手拿刀喊了一聲「沖!」部隊像離弦的箭似的飛上山去。魏洪亮也跟著部隊沖上了山。 胡宗南所謂的「精銳」,白天打仗還可以,夜戰就不行了;他們武器好,火力強,遠處射擊佔優勢,紅軍摸到跟前近戰就無法招架。紅軍又是槍打又是刀砍,幾分鐘後,勝利的號音就在山頭響起。胡宗南的部隊變成了一盤散沙,狼狽潰逃。這時,陳賡派警衛員跑步上山傳達他的命令,只有3個字:追!追!追! 戰鬥結束,第十三團繳獲了重機槍9挺,俘虜了300多人。這些人個個灰頭土腦,嘴唇出血,除了受驚嚇之外,他們已經兩天多沒喝過一滴水了。 這次作戰前,大家考慮陳賡多次負傷,腿是半殘廢,不能打彎,行動不便,要求他在師部指揮就行了。但在十三團攻不上去的時候,陳賡及時趕到前線去,在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根本看不見路。有人問他:那時是怎麼上去的?他笑著回答:「是爬上去的呀!」 山城堡戰鬥後,紅軍準備再戰時,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因此,山城堡之戰,就成了結束十年內戰的最後一仗。它對促進國內和平,轉入抗日戰爭,起了重要作用。 ※第九章 走上抗日戰場 一、第三八六旅旅長 為了適應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轉變的需要,1937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遷至延安。第一軍團前往學習的幹部共60多人,由陳賡帶隊赴延安。 「抗大」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是1936年6月在陝西省北部的瓦窯堡(今子長縣)成立的,後來遷到保安(今志丹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才遷到延安,此時組織機構也健全了,自有紅軍以來,第一次把一、二、四方面軍及西北紅軍的軍政幹部集合在一起,總結革命戰爭經驗,學習新時期的新思想。 陳賡在「抗大」是學員,還兼任一隊隊長,這個隊的學員全是紅軍師以上高級幹部。在校期間,陳賡才有時間總結多年來的作戰經驗,回憶了從北伐軍東征到八一起義、大別山作戰和長征以來,在戰爭中學習鍛煉的體會,覺得收穫很大。過去只是討厭張國燾,對他的某些做法不滿,也曾對他的錯誤進行過鬥爭,經過「抗大」的學習,加深了對張國燾反黨錯誤的認識,思想上得到了提高。 陳賡在紅四方面軍工作過,沒有架子,善於接近群眾,對幹部非常熟悉,深得大家信任,願意和他講心裡話。這時,他本著對中國共產黨負責的精神,敢於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直接反映情況。他說:「據我所知,這些同志哪一個都不是反革命。是我們在這場鬥爭中做得『左』了。批評張國燾錯誤,不應該牽連下面的同志。」毛澤東十分重視陳賡的意見,親自到禁閉室去找被關押的許世友等人談話,徵求他們的意見,迅速糾正了工作中的偏差。 1937年5月,國民黨派出一個「中央考察團」前來陝甘寧蘇區。這是十年內戰以來,國民黨派到蘇區的第一個正式代表團,說明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正在逐步改善中。團員17人中大多是黃埔軍校出身的國民黨的軍政官員。由於陳賡在黃埔軍人中影響大,所以在這個代表團於28日到達延安後,中共中央就從學校中調出他來和這些人周旋。5月30日,陳賡陪同代表團參加了延安各界舉行的「五卅」紀念大會,聆聽了毛澤東等人的講話。平時陳賡也抓緊時間和一切機會,向這些人宣傳團結抗日的進步思想,終於使代表團團長塗思宗公開承認:「對紅軍的抗日情緒與艱苦卓絕的作風,共產黨領袖團結的誠懇為至所佩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