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紀實 > 貞觀之治 | 上頁 下頁


  7、秦王破陣樂:進入國家典禮的豐功偉績

  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劉武周,河東士庶歌舞于道,軍人利用軍中舊曲填唱新詞,歡慶勝利,遂有《秦王破陣》之曲流傳於世。此曲隨著李世民征討四方,逐漸流傳於軍中。即帝位後,由呂才協音律,魏徵等制歌詞,發展成為宮廷典禮及各種重大祭祀活動中的樂舞。貞觀七年(633),唐太宗親制《破陣舞圖》,命呂才依圖教樂工一百二十人,皆披甲執戟而舞。舞隊擺出各種陣勢,「發揚蹈厲,聲韻慷慨」,伴奏音樂「聲震百里,動盪山谷」。此舞以其濃厚的戰陣氣息和強大的威懾力,令觀者「凜然震竦」。後稱《神功破陣樂》,高宗時,修入雅樂,名曰《七德》。此後一直是唐朝國家慶典中的主要樂舞。元和時,白居易有《七德舞》詩,紀太宗盛德之事。詩曰: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
  樂終稽首陳其事。太宗十八舉義兵,
  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

  此樂舞還流傳到海外,甚至引起了印度的關注。隋唐之際,天竺與中國沒有交往。貞觀初年,玄奘至天竺,其國王屍羅逸多謂玄奘曰:「聞說中國出了個聖王,作了一首《秦王破陣樂》。請為我說說秦王之為人。」玄奘把太宗的聖德好好地數給他聽。天竺國王聽後,深為感動,說:「果真如此,我一定去親自朝見。」貞觀十五年(641),他自稱摩伽佗王,遣使朝貢。太宗於是派遣雲騎尉梁懷往通其國。天竺也因此遣使隨懷來朝。

  唐朝開國戰爭中的李世民,為自己創造了常勝將軍的神話,也為其後來成長為一代聖君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和心理基礎。他因此有了超常的自信。還在貞觀七年(633)他親自編制好這首樂舞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一種非凡的自信和氣度。

  當時,太常卿蕭瑀奏言:「今《破陣樂》,天下之所共傳,然讚美盛德之形容,尚有所未盡。前後之所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等,臣願圖其形狀,以寫戰勝攻取之容。」

  太宗曰:「朕當四方未定,因為天下救焚拯溺,故不獲已,乃行戰伐之事,所以人間遂有此舞,國家因茲亦制其曲。然雅樂之容,止得陳其梗概,若委曲寫之,則其狀易識。朕以現在將相,多有曾經受彼驅使者,既經為一日君臣,今若重見其被擒獲之勢,必當有所不忍,我為此等,所以不為也。」

  蕭瑀謝曰:「此事非臣思慮所及。」

  只有自信者才能真正作到謙虛,也只有勝利者才能對自己的手下敗將多留一些情面。如今的唐太宗,在國家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絲毫不遜于其當年的赫赫戰功。他在和蕭瑀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十餘年前的戎馬生涯和已經遠逝的硝煙,猶如昨日才發生的事情一樣,歷歷如在眼前: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參與策劃太原起兵;

  隋恭帝義甯元年(617)六月,李建成、世民將兵擊西河;

  隋恭帝義甯元年七月,參與攻取霍邑之戰;八月,李世民等克宋老生;

  隋恭帝義甯元年九月,威脅河東;十一月,攻克長安;

  隋恭帝義甯元年十二月,李世民破薛舉父子于扶風;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初,敗屈突通,屈突通投降;

  唐高祖武德元年九月至十一月,李世民敗薛仁果;

  唐高祖武德二(619)年,平河西,執李軌;

  唐高祖武德二年十月至三年四月,李世民敗劉武周;

  唐高祖武德三(620)年七月至四年(621)七月,平王世充、竇建德;

  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至十一月,李靖等平蕭銑。長江中游和嶺南一帶統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十二月至六年(623)正月,平劉黑闥。同時平徐圓朗;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平杜伏威、輔公,長江下游和東南一帶統一;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突厥寇邊,太宗與遇於豳州,從百騎與其可汗語,乃盟而去。

  在這些戰爭中,除了平屈突通、平河西、平蕭銑、平杜伏威和輔公,李世民或者參與其中並起了重要作用,或者直接領導。特別是打薛舉、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是唐朝統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幾場戰爭,也是打得最艱難的幾次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李世民顯示了對兵法的熟諳。在每一次戰爭之後,李世民所做的另一件事:安撫降眾,收羅人才,對他的成長意義尤其重大。同時,正是在這長期的南征北戰中,李世民成長為一位出色的將領。當他被譽為「常勝將軍」時,他無愧於這個稱號。

  可是四處征戰出色的李世民,他的赫赫戰功,是給了他常勝將軍的驕傲光環?還是給了太子有形無形的壓力?是給了他功勞過大、為兄弟所不容的尷尬?還是膨脹了他的野心?且留待後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