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歷代名女·宮女卷 | 上頁 下頁 |
五〇 |
|
※萬春公主梅開二度 萬春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女兒,母親是杜美人,在後宮粉黛中品級十分低微,也不很受唐玄宗的重視。但杜美人的女兒萬春公主,小小年紀便被父皇視為掌上明珠,獲得格外恩寵,並成為後宮中的一位活躍人物。 為什麼萬春公主能夠擺脫她母親受冷落的陰影而被唐玄宗喜歡呢?原因全在於她自己,這小姑娘從小就聰明伶俐,相貌甜美,蘋果似的小臉兒因為好動總是紅彤彤的,水汪汪的大眼睛滴溜溜地轉個不停,生性活潑,愛唱愛跳,皇帝父親常戲說她是番邦進貢來的「洋乖囝』,閒暇時總愛把她抱在膝上,逗她說笑取樂。 正因為她深受父皇寵愛,所以活潑好動的性格更加發揮得淋漓盡致,常常肆無顧忌地在宮中到處亂問,旁人看了覺得太失檢點,但既然唐玄宗都不管束她,其他人誰又敢說半個不字。 萬春公主天資穎慧,跟著老師讀書,很善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人們都稱她是「女才子」,十二三歲的年紀,她便能作一手絕妙的詩文。除了讀書外,她似乎更喜歡音樂歌舞,曾跟從當時的琵琶聖手張野狐研習音樂,又隨宮中著名的舞伎謝阿蠻學習舞蹈,都能很快地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萬春公主的青春年華正值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頂峰時期,唐玄宗喜文學歌舞,因此在宮中設置了左右教坊,專門教習和演奏器樂歌舞;還設有麗正書院,廣聚文學之士,作詩論文,宮廷內外文學和音樂氣氛極濃。這種氣氛正合萬春公主的心意,她時常隨父皇出入教坊和書院中,參加音樂演奏和歌舞,與知名文人切磋詩文。長安城中誰都知道有這麼一位美慧而多才多藝的公主,雖然傾慕者甚多,但竟沒有人膽敢攀折,因此已到婚嫁年齡的萬春公主的親事竟耽擱了下來。 天寶四年秋天,原為壽王妃的楊玉環,在經過了一段短暫的女道士生活之後,終於被老當益壯的唐玄宗冊封為貴妃,楊貴妃也是一個慧黠的女子,通曉音律,擅長舞蹈,除了學問稍遜之外,其他方面大致都和萬春公主相似。雖說論輩份楊貴妃要長一輩,但實際上兩人年歲相仿,加之愛好和性情相近,所以成了宮中的一對密友。她們一起彈奏樂器,一起嬉笑玩樂,像是在後宮中刮起了陣陣清新爽朗的春風。據說流傳後世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與「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據唐玄宗的構思,由楊貴妃和萬春公主揣摩編排而成的,後世多把它們作為楊貴妃的功勞,其實裡面也包含了萬春公主的不少智慧和心力呢! 深得唐玄宗恩寵的楊貴妃,自然忘不了一直無人敢折的名花萬春公主,由她引線撮合,二十三歲的萬春公主終於嫁給了二十五歲的楊炪。楊炪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的次子,在一門顯貴的楊氏家族中,楊炪的風儀絕佳,不但氣度雍容,而且才情橫溢,算得上是頂尖的人物,所以楊貴妃認准了只有他才配得上萬春公主。 當時楊炪任職於鴻臚寺,掌理涉外事務及典禮事宜。大唐皇朝國力強盛,威名遠播,常有四方番邦前來進貢、朝覲、留學、貿易和遊歷,鴻臚寺則負責這些番邦和外夷人士的接待、交涉和賞賜工作。楊炪因經常接觸性情直爽活潑的番邦外夷人,所以性格和生活習慣上頗受他們的影響,這倒恰好與萬春公主的特點相合了。 娶了萬春公主,楊炪便被冠上了「駙馬都尉」的頭銜,在鴻臚寺的職務也順勢上遷,成為鴻臚寺卿。鴻臚寺卿是三品大員,位高權重,類似現在的外交部長,以他一個二十五歲又缺乏資歷的年輕人,一下子擔此重任,實屬破格之舉,這當然還是托了萬春公主和楊貴妃的福。 萬春公主與楊炪性情相投,才貌匹配,自然成了一對恩愛夫妻,這對快活的小夫妻,在長安市內總顯得與眾人不同。因為楊炪擔任鴻臚寺卿,所以時常要舉辦款待番邦來使及外夷商人的宴會,番邦與外夷文化傳統與中國絕然不同,他們沒有男女授受不親一類的禮教,因此前來赴宴的都是夫妻雙雙手挽手而至。萬春公主與楊炪見了,開始不習慣,後來也感到很能體現夫妻的恩愛,因此也如法炮製,兩人親密地挽著手站在門前接待賓客。外來人士對楊炪和萬春公主夫婦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覺得他們漂亮大度又熱情爽朗,與一般中國人的恭謙含蓄大不盡相同;但朝廷裡那些思想保守的大臣們聽到了風聲,都搖頭歎息,頻呼:「簡直是不成體統!」但他們依然是我行我素,無視耳邊的議論。 萬春公主的思想非常新潮開放,她與番人及夷人的婦女交往,彼此交換各種見聞與觀點,她發現漢族人一味地認為番邦四夷都是野蠻之族的觀點,不但太過武斷,而且甚至是愚昧。在許多學術和技藝方面他們都有很多獨到之處,例如:天文、地理、曆法、採礦、造船、建築、醫藥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值得中士借鑒的優點。 萬春公主把她的發現告訴了丈夫,楊炪首先的反應是:「那怎麼可能?」不料經過調查印證,果然沒有弄錯。於是楊炪便把這一情況向他作宰相的父親反映,並建議允許外籍人士入籍中土,甚至出任朝廷官職,以便有計劃地引進外夷的學術和科技。宰相楊國忠慢慢也接受了兒子的觀點,並準備付諸實踐,不料正在這時,安史之亂爆發,楊家一夜之間失勢,這些合理化的計劃也就擱置下來了。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由於萬春公主和楊炪的堅持與努力,外籍人士在唐都長安有了一定的生存地盤和地位,建立了各自的居駐點,相當於「大使館」的雛形。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揮軍南下,所向披靡,很快攻下了長安的防衛潼關。消息傳到長安,朝廷上下驚慌失措,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一批大臣悄悄逃向西蜀。萬春公主與楊炪自認為對長安城中的外籍人士有一份保護的責任,於是自願留下來安置這些人,沒有隨同皇帝的隊伍一起逃命。 因為各地勤王部隊及時趕來救援,所以潼關失守後,長安並沒有馬上陷落。倒是在通往西蜀道上的馬嵬坡,唐玄宗手下的將士發起兵變,殺死了民怨甚重的宰相楊國忠及長子楊暄,並強請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榮極一時的楊氏家族到此算是劃上了悲慘的句號。留在長安的萬春公主和楊炪在妥善安頓了外籍人士之後,本想去追趕父皇唐玄宗的隊伍,猛然傳來了意外的消息,他們當然不敢作飛蛾撲火了,只好隨著長安城中逃難的民眾倉惶離城。 在混亂之中,萬春公主不幸與丈夫失散,她一路歷盡艱辛,翻越秦嶺逃到漢中,才停下了疲憊的腳步,一路上盡力打聽,但始終沒得到丈夫的消息。 大亂之後,唐玄宗失去了皇位,雖然回到長安宮中,但只能做一個沒有實權的太上皇。當年隨同楊貴妃雞犬升天的楊家親族,這時已成了過街的老鼠。長安興複後,萬春公主也輾轉回到長安,但仍然沒有絲毫楊炪的音訊,有人說他在長安城破時被叛軍所殺,有人說他已隨著外籍人士逃往日本去了。失去了恩愛相伴的丈夫,萬春公主深深陷入愁苦之中,一改往日樂天派的模樣,過著整天以淚洗面的日子。 萬春公主失去了丈夫,她的父皇則失去了權勢而形同幽禁,她請求入宮照顧父親,又遭到了拒絕,她的心情越加蕭索落寞。生活變得極為淒清,沒有了賓客,也沒有了盛宴,她時常懷抱琵琶,獨自枯坐在石廊上,呆望著花開花落,一遍一遍地彈奏著父皇在逃難蜀道中所作的「零淋冷」曲子,曲調充滿了失意的悲切,正與她此時的心境吻合。她就象一朵花兒,在正開得茂盛時,忽然遭受狂鳳驟雨。風吹雨打花瓣飄零,她一邊彈著傷心曲,一邊長淚不止。 就在這時,她家門上來了一位客人,他是此時楊家唯一未受累而死的人——楊錡。楊錡是楊炪的堂叔是位福人,又是唐玄宗與武惠妃的女兒太華公主的丈夫,太華公主已在大亂中喪生,楊錡同樣落入孤寂之中,於是經常來探望萬春公主。論起關係來,若按萬春公主夫家的輩份算,楊炪是叔父輩;若以她娘家的關係來看,他又是她的姐夫。此時兩人同病相憐,互相慰藉,也算給彼此的生活添了一絲溫情;慢慢地,一種互相眷戀的情儒在兩人之間滋生了。 也許是萬春公主對於丈夫楊炪還存有一絲希望,也許是楊炪對自己的生世還有一些顧慮;至於輩份相差一代,在思想開放的唐朝,是不會成為婚嫁的阻礙的。總之,一直拖過了幾年,兩人的關係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直到唐玄宗與唐肅宗父子相繼病死之後,萬春公主與楊錡才二度梅開,男娶女嫁,彼此填補了對方生活中的空缺。 天寶年間的楊家風光已不復見,前代的恩恩怨怨也逐漸被時光沖淡。楊錡雖與楊國忠是堂兄弟,但關係並不親密,所以大亂之時得以保住了一條性命。中間賦閑了一段時間,如今朝代更替,他又被任命為太僕寺卿,掌管了朝廷要務,生活又可以恢復往日的繁華。 經過了世事的滄桑,年逾不惑的楊炪與將近四旬的萬春公主,性情已由熱烈歸於平靜,彼此互相關懷著,沒有激越的情興,也沒有無聊的猜忌與怨尤,只是平平淡淡地生活著,一如極平凡的一對夫妻。 大約萬春公主始終抹不掉與楊炪當年恩愛火熱的記憶,楊錡也忘不了昔日的風光與繁華,兩人不免各懷心思,雖然彼此儘量地加以掩飾,但終究解不開心中的那一個結。只不過五年時間,萬春公主便在悒鬱中去世了。第二次花開,畢竟沒有了第一次的衝動與激情,淡淡地來,又淡淡地去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