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鄭成功 | 上頁 下頁
三三


  §4、洪荒留此山川

  鄭成功退走臺灣,在清廷看來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清廷一直用扣押在手的鄭芝龍作為一張王牌,迫使鄭成功有所顧忌。鄭成功堅持不降,在清廷眼中,鄭芝龍便漸漸失去了作用,鄭成功退走臺灣,清廷更把鄭芝龍視為無用之物。鄭芝龍的家人向清廷檢舉鄭芝龍在獄中私自與鄭成功通信的事,清廷以此為由,殺死鄭氏一家11人。

  鄭成功起兵之初,有「大義滅親」、「殺父報國」的誓言,但畢竟父子親情,很難割捨。鄭成功常常歎息忠孝不能兩全,只能以忠為根本。當鄭成功聽到了鄭芝龍的死訊,頓足捶胸,悲痛不已,望北而哭。

  當鄭成功在臺灣接受荷蘭殖民者投降時,永曆帝在緬甸被緬人獻出,交給吳三桂。第二年,康熙元年三月,吳三桂將永曆帝押回雲南,四月十五日,吳三桂奉清廷之命將永曆帝及其太子用弓弦絞殺于雲南府。明廷宗室的最後掙扎,至此宣告完結,多少義士反清複明之夢無法再圓了。當鄭成功得知這個消息時,雖然不相信這一定是真的,但已感覺到了反清複明鬥爭的渺茫性。

  而清廷的「平海五策」仍在實行,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五省沿海地區人民因被迫遷移而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鄭成功知道了這些後心情更加沉痛。

  這時留守在廈門的世子鄭經,與他的四弟的乳母——20多歲的陳氏私通,生下一個孩子。鄭經謊報是侍妾生的,向鄭成功報喜,鄭成功見得了孫子,正好這時又打了個勝仗——收復南澳,雙喜臨門,好不高興。鄭成功除了獎賞臺灣、金門、廈門各地的文武官員外,對夫人董氏、鄭經及陳氏母子也各賞賜金銀花。

  鄭經的妻子唐氏的祖父——明朝尚書唐顯悅寫信給鄭成功揭敗此事,引用儒經「禮稱人母,乳母同一」,質問鄭成功:「令郎與乳母私通而生子,不聞責備反而賞賜,治家如此,何以治國?」鄭成功見信氣得幾乎昏死過去,馬上派人手持令箭,命鄭泰到廈門監斬鄭經及陳氏母子三人。對夫人董氏,因治家不嚴,也命斬首。鄭經在一些大將的慫恿下,公開抗命,逕自使用鄭芝龍的封號,自稱「平國公」,擁兵自重,不發一船到臺灣。鄭成功見兒子和大陸的將領拒命妄為,氣得暴跳如雷。

  皇上慘死,父親被害,兒子擁兵叛父,大陸沿海百姓流離疾苦,這一連串的打擊,對這位鋼鐵般的英雄,造成了重大的打擊。十幾年的征戰,落得如今局促在東南的海島上。鄭成功心力交瘁了。

  五月初一,鄭成功得了風寒,一下病倒了。開始時,他還強掙扎著起床辦公,與文武官員議論國事,以至於大家竟未發現他有病。他還是照常每天登上將台,用望遠鏡暸望澎湖方向,盼望大陸能有船來。到了五月初八,鄭成功照舊登臺暸望。回到書室後,他命人取出冠帶,端端正正穿好,又命人取出《太祖訓》,放在案上,然後恭敬地向《太祖訓》行禮。

  《太祖訓》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撰寫的一部書,書中為子孫後代規定了許多禁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為的是大明皇朝長治久安,萬年永固。如今大明江山已落入清人之爭,複明路程極其渺茫,面對《祖訓》,鄭成功真是百感交集。

  他坐在胡床上,讓人上酒,他翻開《太祖訓》逐章閱讀,讀一章就喝一杯酒。讀到第三章時,鄭成功長歎一聲:「自從國家飄零以來,我枕戈泣血17年了。現在即將離開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啊,天啊,為何忠臣如此難當?」鄭成功知道自己就要離開人世了,他把別人送給他的藥拋在地上,頓足撫肩,大呼而逝,死的時候雙手捂著臉。

  這一年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

  鄭成功死時雙手覆面,表現出其感到無顏去見九泉下明朝先祖的心情。

  一代將星殞落了。鄭成功一生短短39年,從一個年輕士子成長為一代名將。他本來可能在和平環境中成為一名文士,或以文采名揚四海,或以政績顯赫官場,也或者碌碌無為而老死牖下。而時代將他呼喚了出來,使他成為叱吒風雲的將軍。

  他自覺地擔負起歷史的重任,企圖力挽狂瀾,扶起傾頹的明朝大廈。他以超人的膽略,非凡的才幹創造出了輝煌的事業。但這輝煌如同長天中的一道閃電,轉瞬即逝了。鄭成功南北轉戰17年,但他的事業卻似乎剛剛開始,然而卻嗄然而止了。

  鄭成功可以取得一個個局部的勝利,但整體的失敗幾乎是在戰爭還沒開始就已經確定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明朝的天數已盡,氣數已絕,這是歷史發展的大勢。這大勢是眾多因素決定的,它有深刻的歷史根源,也有偶然的因素。

  歷史大勢造就了鄭成功這樣一代英雄,又註定他的必然失敗。他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他留下了壯麗的故事、不屈的氣節讓我們去品味、感歎,他用自己的崇高品格樹立了一個人間楷模。

  鄭成功逝世後,鄭經繼承父業苦心經營,但內訌不斷,清廷又不斷進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鄭經被迫放棄廈門,退至臺灣。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鄭經死於臺灣,其長子鄭克爽監國,但不久被鄭克爽發動宮廷政變,鄭克爽繼延平郡王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清靖海將軍施琅率兵攻打臺灣。臺灣戰敗,鄭克爽下令剃髮降清。八月十五日,施琅進至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明朝尾聲的最後一個音符至此終止了。

  鄭成功及其子孫與清軍作戰數十年,但清廷對鄭成功等人的人格卻極為敬重。康熙三十九年,清聖祖下詔說「鄭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他敕令遣官護送鄭成功及其子鄭經兩柩回福建歸葬南安,建祠祭祀,並撥給守墓人戶。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之事赴台,與臺灣進士楊士芸等上疏清廷請求為鄭成功在臺灣建祠,並列於祀典。清廷批准了他們的請求,追諡鄭成功為「忠節」,在臺灣建祠。

  沈葆楨親自為祠堂正殿撰寫對聯: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在延平郡王祠裡還有這樣兩首楹聯,一是臺灣巡撫唐景崧寫的:

  由秀才封王,拄掙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另一是臺灣巡撫劉銘傳寫的: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臣,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複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業,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鄭成功短短一生的壯舉,激勵著後人,留名于史冊。

  [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