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鄭成功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2、兵指臺灣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七日,海風順向臺灣,鄭成功下令大軍開駕,向臺灣進發,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 鄭成功的這一舉動,雖是為了保存實力企圖發展之舉,但卻也因此成為留芳史冊的民族英雄。歷史會選擇一位英雄去建立偉大的事業,而歷史又為實現它提供了條件。 鄭軍的戰艦在海面上排開,旌旗蔽日,戰鼓喧騰。 400餘艘戰船滿載著25000余名將士向東進發。 但東征的開始並不順利,大師剛走到柑桔嶼,海上便變了風向,鄭成功不得不下令收兵回到澎湖(山時)內嶼。 此次東征,鄭軍並沒有多帶糧食,因為何斌送來情報時說用不了幾天就會到達臺灣,到了以後糧米就會供應不竭。 何斌原來是鄭芝龍的部下,在名義上是一名通事(即翻譯),實際上暗中替鄭成功管理在臺灣的稅務,受鄭軍戶官鄭泰委派,成為鄭成功在臺灣的代理人。 他暗中給鄭成功繪了一張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軍事部署圖,並探知了一條經鹿耳門到臺灣的秘密航道,為鄭軍攻克臺灣做了很大的貢獻。後來他替鄭成功在臺灣收稅的事被荷蘭殖民者發現,並罰了重金,何斌設計逃出臺灣,乘船到廈門到了鄭成功軍營中。 鄭成功為糧食吃緊非常著急,他下令戶都事同遊擊等就澎湖36嶼內向百姓派取行糧,以解決急需。 各澳長都被調來追取搜尋。但兩天過去了,各澳長回稟說,各嶼並無田園可種禾粟,只有蕃薯、大麥、黍稷等可供食用,一升一升地從各家湊集,一共才湊了百余石。這還不夠大軍一頓飯用的。鄭成功對糧食吃緊大為緊張,他擔心北風無期,長久等待會出問題,便在三十晚傳令開船。 這時北風不停,又下起了雨,茫茫海上大霧彌漫。 東征臺灣本未得到所有將士的同意,此時更多的人對此更加懷疑。鄭成功派人抓拿逃跑的軍士,送到中軍處分。有人勸說鄭成功說候風雨後再開駕東征,鄭成功以他的果敢帥才堅持東渡。 大軍行到三更後,只見雲收霧散,天氣明朗起來,船隊已成為順風行駛了。 從廈門赴臺灣,中間一定要經過柑桔嶼,它由東、西二嶼組成,中間隔一水,是往來航行的標誌。四月初一日黎明,鄭成功的坐船已到達臺灣的外沙線。這是橫亙於臺灣外的一道沙線,是在大海上浮起的一道長沙,成為進入臺灣難以通過的一道天然防線。鄭成功的船隻魚貫進入水域。辰明(早7—9點),鄭軍已來到鹿耳門線外。 經過探察,船艦大隊於午後一齊進入鹿耳門港。 這是南北二汕之間的一個港道,水底皆沙,船不易通過。好在何斌已探過這一帶的航道,又趕上漲潮時分,鄭軍才得以順利地通過。 這天晚上,鄭軍船隊到齊,停泊於禾寮港,並就在此登陸。這樣,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幾千名士兵已經完成了登陸。 自古以來,進入臺灣大員灣入口處,有南北兩條航道。南航道俗稱大港,大船可以自由出入,但完全處於荷蘭熱蘭遮城堡密集炮火的控制之下。北航道俗稱鹿耳門,素有天險之稱,它是鄭成功選擇進入臺灣核心地區惟一的進出通道,進此通道,便可以直逼荷蘭人守備薄弱的普羅文舍堡。鹿耳門是大員灣北端出口處的兩個山頭,兩山對峙,狀如鹿耳,故稱鹿耳門。 鹿耳門港門狹窄,沙石淤沉,船航迂回,一向只能通小舟。再加上荷蘭人事先在這裡沉入破船,所以這裡沒有設防。可荷蘭人卻萬萬沒想到經溪流和潮汐長時間的沖刷,港內已逐漸形成了一條可以航行大船的港道,這就是何斌向鄭軍報告的大港道。 當時持有「天險」的荷蘭侵犯者頭子揆一,站在赤嵌城的城樓上,用望遠鏡發現鄭軍居然渡過了「天險」,非常驚訝。他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會通過「淤淺」的鹿耳門而登陸。 鄭成功大軍兵臨普羅文舍堡的城下,而且切斷了它與熱蘭遮堡(赤嵌城)的聯繫,使荷蘭人連連驚呼:「中國兵真是從天而降,從天而降!」 自此,鄭軍開始了與荷蘭侵略者面對面的戰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