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鄭成功 | 上頁 下頁 |
一 |
|
§序言:炎黃衛士 在人類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長河中,有的民族在外力衝擊下支離破碎,悄然而逝;有的民族為外族征服後潛移默化,失本忘宗。而中華民族卻在歷史發展的風風雨雨中擺脫了同化和夭折的厄運,至今仍獨立於世界的東方,以淳厚的文化彪炳人類史冊。 人們從不同方面來探索她歷經磨難而不垮的奧秘所在。對於這個博大艱深的問題很難給予準確的回答,但是否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之所以傲然獨立,至少與她特有的文化傳統有關,尤其與她擁有的精神財富有關。中華兒女歷來講究操守、崇尚氣節,敢於為真理和正義而獻身。 在眾多的英雄中華兒女中,鄭成功是表現突出、經歷坎坷的一個民族精英。英雄氣概的精神力量可以從鄭成功身上集中地反映出來。 他幼年過著孤苦的生活,在日本與母親相依為命。 隨著他父親在東南沿海勢力的擴張,他得以回到祖國的懷抱。在良好的家庭條件下,他學文習武,雄心萬丈,立志要做一個頂天立地、救民濟世的好男兒。 明王朝遭受滿清的顛覆,為了反清複明,抵制外族的吞併,鄭成功招賢納才,組織反清志士與清廷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雖清廷以高官厚祿相誘惑,以滅門九族相威脅,亦不為之動容。 1646年,其父鄭芝龍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財產乃棄甲士幾十萬、船隻500艘於不顧,兀自率500名護衛到福州降清,不料反遭軟禁,同時鄭家遭受洗劫,鄭成功的母親在變亂中死去。23歲的鄭成功悲憤填膺,不僅性格變得抑鬱暴躁,而且舉起「殺父報國」的旗幟,在鼓浪嶼誓師,募兵據地與清廷作戰。 怎奈清廷國勢日盛,複明路途艱難。清廷在爭戰無法平定鄭成功的勢力之後,採取了「平海五策」,切斷了鄭成功與內陸的聯繫。為了求得穩固的反清複國基地,更是為了捍衛炎黃子孫的尊嚴,鄭成功於1661年隆重誓師,要收復在荷蘭殖民地統治下的臺灣。 鄭成功率領數萬大軍,揚帆過海,踏著驚濤駭浪,穿過天險鹿耳門,回到了祖先長期經營的故土臺灣島。 用大刀長矛對付荷蘭侵略者的洋槍洋炮。經過殊死戰鬥,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又經過8個月的圍困戰,終於迫使荷蘭總督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臺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捍衛了炎黃子孫的尊嚴。 鄭成功的一生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愛國精神和抗擊侵略者傳統的民族。 鄭成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不僅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有著超凡的政治才能。在軍事上,他具有戰略協同作戰的思想、建立軍事根據地的思想和「寓兵於農」的國防建設思想;嫺熟地掌握各種戰略戰術。在政治上,重視民族團結、法治廉政、嚴謹治軍、發展經濟。鄭成功矢志忠於明政權,泣血枕戈,大義滅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感人。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驕傲。 人不是神,人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鄭成功自然也不例外。由於家庭出身、歷史階段以及自身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在鄭成功身上也體現出缺憾與不足。 在對鄭成功的寫作中,筆者會儘量恢復、趨近歷史的原貌,力求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鄭成功的本來面目,把真實的鄭成功展示到讀者面前。在寫作中以年為經、以事為緯作為主線來說明鄭成功一生的活動特點。對鄭成功的先世、出身、歷史社會狀況及他的主要經歷和性格特徵,力求詳細的闡述。對其政治、軍事活動,考察其淵源和社會影響,盡可能詳細地論說、分析。 鄭成功處在各種社會矛盾複雜交錯的時代,加之他本身的階級特點,使他的社會活動和影響必然是複雜的。所以要比較客觀地評價鄭成功,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鄭成功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他的人生主線,是為了國家政權的獨立和完整,為了炎黃子孫的尊嚴。 他那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驅逐侵略者的壯舉及對開發臺灣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