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一六


  七月初四,朱棣忽然宣佈他的病好了,在東殿接受內外官僚的祝賀。他在自己左右和端禮門內都設下了埋伏,派人去請謝貴、張昺,但遭到拒絕。為了消除張謝的疑慮,朱棣擺出了合作的姿態,他開列了協助官軍逮捕人員的名字,再次派官屬內官帶了名單本請謝貴和張昺。謝、張果然中計,起身前往王府。為防萬一,他們帶了相當多的衛士,但這些衛士在燕府的門前被阻擋在外。謝、張覺得,事已至此,燕王也不會把他們怎樣,便放膽走進了燕府。

  謝貴、張昺進入殿門,只見酒肴已經擺好,燕王早已等在那裡,只是仍然拄著拐杖。燕王迎接他們二人,侍者端出幾盤瓜來。燕王說:「適有新進瓜者,與卿等嘗之。」拿過刀子切瓜。忽然,燕王臉色陰沉下來,罵道:「今編戶齊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為天子親屬,旦夕莫必其命。縣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為乎?」說完把瓜往地上一拋,隨著瓜撲的一聲落地,伏兵盡起,上前將謝貴、張昺抓住。與此同時,殿外的護衛將盧振、葛誠也逮了起來。這時燕王扔掉拐杖,站起說:「我何病,為若輩奸臣所迫耳。」張昺、謝貴等皆不屈被殺。

  跟隨謝貴來的人在端禮門外,並不知府中發生了什麼事。他們見謝貴、張昺久等不出,慢慢地也就散了。不久,謝貴、張昺被抓的消息傳了出來,包圍王城的將士也潰散了。北平都指揮彭二,聽到這一消息,連忙披甲上馬,跑上大街高呼:「燕王反,從我殺賊者賞。」他很快集合了一千多人,打算攻打端禮門,燕王派衛士龐興、丁勝等迎戰,彭二被殺,這支人馬也散了。然而這時張昺所部將士猶堅守北平九門,關閉甕城,執戈內向,朱棣便決定乘夜攻奪九門,張玉等帶兵力戰,守門將士猝不及防,到黎明八門都已陷落,只有西直門一處還在堅守。朱棣見強攻不行,便命指揮唐雲單騎來到西直門下,以計勸降。真是兵不厭詐,朱棣命令唐雲解掉鎧甲,騎馬導從一如平時。唐雲來到城下對守城者說:「汝毋自苦,今朝廷已聽王自製一方矣。汝等亟下,後者誅。」

  唐雲在指揮中年最長,在軍中素以信謹聞名,將士以為唐雲的話一定不假。守軍聽說朝廷聽王自製了,早已失了鬥志,也紛紛散了。本來嘛,朱棣身為親王,是先帝骨肉,當今皇上是親王的侄子。天下是朱家的天下,做官做的是朱家的官,當軍當的是朱家的兵,既然皇上讓燕王自製一方,大家還有什麼可說的!雖然不久眾將士都瞭解了真相,並不想跟隨燕王背叛朝廷,但經唐雲的一番誘導,也都漸漸平息了。

  九門勝利攻克,朱棣便下令安撫北平軍民。自他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以來,至今已經近二十年了,北平軍民誰不憚于燕王的威名,他們是一直把燕王與朝廷當作一體而看的,親王的話有何不從?三天之內,北平城內便安定下來。

  但事情僅僅是開始,燕王離勝利還遠得很,駐守開平的都督宋忠帶領三萬兵馬正在開赴北平。都指揮便余瑱雖然從北平退出,但他控制了北平的咽喉居庸關,集結關卒數千,仍準備進攻北平。鎮守薊州的都指揮使馬宣發兵攻打北平,與燕軍在公樂驛交戰,敗歸,但仍舊與曾浚一起控制著薊州。

  一場大戰正在醞釀。

  §四、「奉天靖難」

  1.「論力則不足,以智則有餘」

  七月癸酉黎明,燕王已經控制了九門,城內七衛都已歸附燕王。他集合將士,訓話整師,正式起兵與朝廷相抗。燕王的最終目的是奪取皇位,這在他心裡是清楚的,但這時還不能公開。他把自己描寫成是倍受迫害不得已而自救的。他說: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於躬,實欲求生,不得已者。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鑒予心。

  朱棣振振有詞,慷慨激昂,仿佛他的一切都符合祖訓,名正言順,無懈可擊。而他本人則受奸臣迫害,可憐可憫。於是「將士聞之,皆感動流涕」。其實,朱棣將祖訓斷章取義,使之成了自己造反的辯護詞。《祖訓》法律第十三條寫道;

  凡新天子正傳,諸王遣使奉表稱賀,謹守邊藩,三年不朝。許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員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規,委任正臣,內無奸惡,三年之後,親王仍依次來朝。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于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於營,將帶數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後頒降。

  讀了這段《祖訓》,可以看出,朱元璋為保護新天子防止諸王威脅皇帝,早已費盡了苦心。誰想到竟被朱棣用作對抗新天子的根據!「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等等,他當然是閉口不提的。

  然而對燕王的行動,畢竟有人看得十分清楚,甚至還敢公然提出反對意見。一個是餘逢辰,一個是杜奇。燕王府伴讀餘逢辰,字彥章,宣城人,因為品德學問而被燕王信任,他瞭解燕王的預謀,但他不同意朱棣與朝廷對抗,曾借機會向燕王進言,燕王不聽。後來他知道燕王之反已不可勸阻,他便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兒子,下定必死決心,要與燕王力爭到底。燕王起兵,餘逢辰泣諫軍前,高呼君父兩不可負,終於被朱棣殺害。另一位杜奇,也是讀書人,因有才學,燕王在起兵後把他召入府中。但他也不同意造反,苦苦勸說朱棣當守臣節,激怒了燕王也遭到殺害。

  十幾年來,北平城內的軍民早已習慣于燕王的號令了。這一點在今天與以往似乎並無多少區別。端禮門前軍容整肅,旗甲鮮明,將士們在迎接一場大戰,就如同當年一次又一次從這裡出發北征塞外一樣。多年來跟隨燕王作戰,即使不獲大勝,也從來都是全師而還。將士們對燕王有著充分的信任。這次誓師,他們同樣充滿了信心,誓師將畢,忽然風雲四起,天空陰晦,咫尺不辨人,北風震吼,旌旗搖動,三軍益發肅穆,猶如大變即將來臨。不一會兒,東方雲開,露出青天尺許,有光燭地,洞徹上下。將士們的心也為之豁然開朗,他們覺得這是個吉兆,在激戰之後,他們都會有如天清地徹般的光明前途。

  從起兵之時起,這裡就成了朱棣真正的獨立王國了。北平所屬州縣官紛紛棄官而逃。他便重新任命了北平的各級官員,以取代朝廷的命官。張玉、朱能、丘福做了都指揮僉事,庫吏李友直被提拔做布政司參議,擅長占卜的金忠做了燕府的記善,隨侍帷幄。原來北平的文武官員如布政司參議郭資、按察司副使墨麟、僉事呂震、都指揮同知李濬陳恭等等,則紛紛向燕王投降。

  北平平定之後,燕王的首要問題就是要進一步控制北平周圍地區。

  第二天,他命令郭資守北平,又派兵攻打通州。通州東去北平僅六十裡,是北平的門戶,是經濟給養的進口,南方從運河漕運的船隻、從天津海上來的船隻,都要在這裡停泊,同時又是軍事咽喉。吳元年徐達帶兵北伐,就是先控制了通州,才逼迫元順帝北逃塞外的。這次通州不戰自克,鎮守通州的衛指揮房勝率眾歸附燕王。北平的東北方向是軍事重鎮薊州,這時由都指揮使馬宣、鎮撫曾浚把守。張玉提議攻打薊州,他說:「薊州外接大寧,多騎士,不取恐為後患。」大寧是薊州以北喜峰口外的廣大地區,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軍事重鎮,洪武時在這裡設立了大寧都指揮使司,封甯王鎮守其地。

  據稱甯王善謀,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因此,控制薊州,防止它與塞外甯王的結合是當務之急。張玉帶兵到薊州城下,企圖勸說馬宣投降,馬宣不降,張玉派兵環城攻打,馬宣出城迎戰,兵敗被擒。罵不絕口,與曾浚一同被殺。守城的指揮毛遂獻城投降。張玉乘勝連夜開赴遵化。他告誡將士不要濫殺,他說:「行師以得人心為本。」到遵化城下,他簡選勇士,在夜鼓四時分悄悄登城。潛入城中的先鋒打開城門,大軍進了城,城中的中軍才發覺。遵化衛指揮蔣玉、密雲衛指揮鄭亨見大勢已去也投降了燕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