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楊貴妃 | 上頁 下頁 |
九二 |
|
高力士不忍看,而且,自己也悲從中來,他努力自抑,只說:「陛下珍重!」就為皇帝放下車帷。 李隆基卻在這一瞬間感情氾濫,他嗚咽著吐出:「四十多年天子,我把我的江山弄到這步田地,唉,玉環——」楊貴妃挨到他身上,為他拭去淚水,但是,她自己卻在啜泣。 車駕出延秋門後,速度稍為快了一些。 此時,延秋門內,秩序已不如剛才那樣好了,車隊分兩支而出,有些擠迫相。但是,在前面的車隊是不會知道的,帝車一組二十乘車,第二批是四十乘車,有的載人,有的載財貨,這兩批車後,又是四百名騎兵,這和中隊隔分,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隨在四百騎兵之後押陣。 出延秋門後,將及西渭橋時,楊國忠一行人已在等待,那是事先安排的會合,楊國忠領著朝廷中部分官員、諸蕃及外國的使臣,還有一隊兵相護。 楊國忠和韋見素、魏方進及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先上前,向皇帝請安,並報告宿值官員隨行人數以及諸蕃、外國使臣等,他隨帶的南衙衛兵有一百二十人,經由安福門繞道而出的,由於宵禁尚未解除,在城內路上,未曾擾及百姓。 楊國忠又報告,已派出十二批人,分別去通知勳臣百官出走。 官員們的車隊分為三起,一批隨在車駕之後,另二批則分別安頓在第二行列中。楊國忠和兒子與魏方進,騎了馬隨在皇帝車後,韋見素則領主要官員,併入車隊,他暫時在行列中代行首相職權。 到渭水時,天已大亮,太陽光也可以看到了,車騎隆隆地過渭水上的便橋——這是一座古老的大木橋,漢武帝時代就已修建了的,但歷代都從事整修,現在,這座稱為便橋的西渭橋,有幾座石墩,橋面在三年前大修過,很結實,車隊安穩地過橋,聲響隆隆不絕,皇帝的車走出數裡,還能聽到橋上的聲響,在彎道上回望,車隊蜿蜒不絕,皇帝嗟歎著,心情也沉重著。 不久,楊國忠又上來奏告,左右建議,等大隊過完便橋後,放火焚橋,以減少這一條路所受的壓力。 皇帝不加思索地說:「此事不可,徒增人怨,由他去吧!」皇帝說了,再詢問後隊的情形,接著,命袁思藝到後面去巡看。 在皇帝和楊國忠說話時,楊貴妃問楊暄家人的情形。楊貴妃得知,國忠並未與家眷同行,宰相的家族守在義寧坊,將于開城門時,從開遠門而出。 虢國夫人一家和宰相夫人俱行。 西奔的車隊,在過了便橋之後,行進速度就緩了下來,高力士發現先遣的內常侍王洛卿一行,只在便橋附近布有人員,與原定的計劃有出入,他為此而訝異,立刻派人超前十裡觀察,同時,為了安全,他又加調四十名龍武軍騎兵超前巡路。 車隊過便橋十五裡,行進更緩了,皇帝一行的前隊雖然沒有受阻礙,但為了照顧到中後隊的情形,不能不稍為減緩,同時,前路報告:長安與咸陽之間中途站人員,逃走了,只剩下天明前繼王洛卿之後而派出監察組五人在,他們中一人回馬迎上大隊,向高力士報告路上有昨日出城的難民。 高力士錯愕著,悄悄和楊國忠商量,他們不相信此去咸陽的路上會有問題,決定不奏告皇帝。但是,戒備卻加強,接著,後方面來的報告,宮中出來的最後一隊人,和城中出來的人已相混相接,路上很亂,有不少是步行的,太子雖然以兵隔阻,但沒有什麼用處。 這是流亡的第一程,四十裡路,到咸陽的望賢宮休息,在預計中,這一程會很平安的,但是,未到中途,就發覺估計和事實有距離了,特別是時間,比預期的已多耗了半個多時辰。 為了安全,高力士派出一隊兵向大路以北出發巡弋,因為傳說渭北有敵騎出沒,威脅河東地區,甚至傳說威脅富平。 在車上的皇帝和貴妃不知道外面的情形,他們的情緒,也漸漸地平息下來。 又不久,皇帝開始治事,他召宰相和高力士上車。 皇帝詢問長安城內的情況。 他們所得報告,只知有大批人自長安城出奔,至於城內的情況卻尚未有報告。 其實,此時的長安,已經大亂了。 逃亡是宮內策劃和進行的,興慶宮的皇城部分的人,因門戶隔絕而根本不知內情,這一夜,留值省中的負責官員為駙馬都尉、給事中張垍,中書舍人房琯,此外有三省的執事官員和一名翰林學士與拾遺、補闕等。他們不知道宮內事,但曉得宰相和另一部分官員宿內宮。於是,他們照常準備了在興慶大殿早朝。 當內宮門開啟時,內宮中宦官和宮女奔出來,才知道皇帝一行已逃了!宮中人取道南衙逃難——此時在興慶殿也已有一些官員上朝,內宮的消息一傳出,便秩序大亂,官員們紛紛上馬回來,南衙勳衛儀仗人員也離開了職守,留守將軍邊令誠出來鎮壓,根本無效,而且,在不久之後,逃散的金吾軍兵士,開始搶劫…… 長安城內的亂,路上的皇帝尚未得知。但是,皇帝卻在路上看到了另外的場景:有幾批逃難著的車隊在前路,被兵士們驅逐到小路上去。 這引起了阻延和小小的混亂——昨天逃出的人,為巨家大族,本身也有家甲,他們於昨日下午出城,夜宿便橋西驛,今早前行,當皇帝的隊伍趕上時,他們起了驚慌,有些人拼命前奔,有些人在爭執中被迫入小路,但吵鬧不休。 皇帝迅速得知了,命人撫慰,不可用強。 事實上,不用強是無法趕走逃難的人,幸而,混亂不大,只是皇帝的隊伍行程被阻緩而已。 高力士、楊國忠只報告一些平平的消息,車上的皇帝,曾經很激動,又很哀傷,但漸漸地安靜了。他合上眼皮養神,不久,他問及虢國夫人。楊貴妃相告,皇帝喟歎著,迂緩地說:「阿怡雖狂,總是有分寸的,國忠也不錯,他的家眷居然不隨大隊同行,總算難得了——」他稍頓,轉命內侍去查問隨駕同行的官員人數。 ——逃出長安,需要守秘密,可是,已出了城,他想到一個朝廷,不論在何種境地,維持官儀總是需要人的,現在,他想到了——他打算在咸陽望賢宮舉行一次朝會。 隨班的朝官人數很少,大臣只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御史大夫魏方進,以及兩省的侍郎和幾位卿,其他官員有接獲通知的,但他們要和家人同行,不曾單獨隨駕。因此,由楊國忠率來的百官,省、部、卿、監諸衙署的文官合起來只四十餘人,其中有不少還是卿、監官。 於是,皇帝在嗟歎中再命人去後路調查長安城內百官們出城的情形。 同時,皇帝又派出兩名內侍到後面去慰問四十餘名隨駕的官員。 車轔轔,行進的隊伍,秩序漸漸轉壞,中後隊擠在一起,太子在後面並無作用。 在前路,皇帝的先遣人員又未曾再在路上設站接應,開路的騎兵從事分段清道。 從長安城到咸陽,只有四十裡路,但行進的速度越來越慢,前一半路走了一個時辰,後一半更慢了。 有太陽,也相當熱,行旅於熱天終於是辛苦的。 咸陽望賢宮在望了,開路的兵隊先到,一員旅正隨了郎將馳回來,通過將軍而直接見高力士報告:咸陽縣令和官員,逃了,先遣的內常侍王洛卿一行與望賢宮監和隨從人員,都已率先逃走。 這訊息使高力士氣得發抖,,他會合宰相,將之報告皇帝,李隆基為此而震動,他緊張地詢問,有沒有寇訊。楊國忠報告:派出去的斥堠都有平靜無事的消息帶回。 「豈有此理,我在後面,他們卻先逃了!」李隆基憤然說,隨後,又自我解嘲地:「到望賢宮再說吧,看來,我們得再調整一下。」 咸陽望賢宮不久就到了,宮監和執事人員都已逃走,僅剩下幾名老內侍在,沒有人為皇帝一行人準備午飯,甚至連迎駕的官員都沒有。李隆基原來計劃在望賢宮設朝,現在只能放棄了。 隊伍一列列地在望賢宮前停下來,人和馬都需要休息,但當地官吏逃亡,大隊的飲食沒有了著落。 日向中了,天明之前啟程逃亡的人,餓了。 長安的貴人們平時從未為飲食操過心,似乎也從來不覺得餓的,可是,到了咸陽,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了饑餓感了。 老年的皇帝面色很難看,宰相楊國忠起自市井,他帶了兒子、家僮,匆匆入市,先在一家幹食店買得一些烘餅,又匆匆自行攜回獻呈給皇帝。 李隆基雖然餓,但卻食不下嚥,他慘淡地問:「國忠,百官諸軍將士,如何得食?」 「陛下,臣已命小兒找民眾設法供食,咸陽商肆居民,雖有逃亡,但留下的人尚多,想來可以辦到,至於諸軍將士,例備糧食,陳玄禮已傳命諸軍就地造飯休息。」楊國忠頹唐地說:「陛下請略進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