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曾國藩①血祭 | 上頁 下頁 |
三四 |
|
跟在天王後面的是幼西王、幼南王,接下去是天、地、冬、夏、春、秋正(又正)副(又副)二十四丞相,再接下去是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等,最後是一支英姿颯爽的女兵。女兵們身著戎裝,腰佩刀劍,背後背著一張花弓。舉止之英武,是江甯城百姓所從未見過的。一直到日落西山,隊伍才過完。老百姓們也在地上整整跪了三個時辰。但他們都不覺得累,反而得到極大的滿足。原先後悔想走的也慶倖終於沒有走,因為到後來,大家都抬起頭來觀望,也沒有哪個警衛認真地執行命令,有的警衛還和百姓笑嘻嘻地說幾句話,露出得意的神色。 一進天王府,洪秀全想到有幾件大事,必須在近期內由他出面定下來:一是定都,二是朝拜,三是開科取士。至於穩定局面、鞏固政權、管理百姓、建設小天堂乃至北征西征等軍國要事,他都將全部委託東王去辦理。他自己要靜下心來,把生平所作的詩文,尤其是關於拜上帝會的宣傳文字好好整理一下,選最好的刻手,用最精美的紙刻印出來,每個拜上帝會成員人手一冊。洪秀全認為這才是教化萬民、惠澤子孫的千秋偉業,今後自己就將會和文、武、周公、孔、孟、天父、天兄一樣,世世代代被人們捧為聖人,至於攻城略地、建設國家,畢竟是形而下之器,它是永遠不能跟形而上之道相比的。「器」的事,就讓清胞、昌胞、達胞① 他們去幹吧! 定都,毫無疑問就定在金陵。這在天王看來,是天經地義之事,東王、北王也擁護。天王沒有料到,臨在武昌出兵時,翼王卻對此發表了不同看法。翼王認為應改變永安既定方針,北進河南,再渡黃河直搗幽燕。尤其是部將羅大綱,反對定都金陵最為激烈。天王記得,羅大綱當面對他說過: 「翼王北進中州之策為上策。上策若不行,可用中策,即先定南方九省,然後分三路出師:一出湘楚,一出漢中,一出淮揚,三路會合,共獵燕都。定都金陵,誠為下策。天下未定,欲安居金陵,豈能長久!」 羅大綱的主張,無疑最具眼光。可惜,天王早已渴望進小天堂享福,他聽不進綱胞這番還要他親冒矢石的話。為了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在向金陵進軍的船上,天王出了一道題目,叫做《建天京于金陵論》,吩咐何震川讓隨軍文人每人寫一篇論文。昨夜何震川呈上一疊論文,同時並建議貶斥直隸和北京。洪秀全將論文數了數,共四十一篇。就像當年做私塾時批閱學生作業樣,他把每篇論文都細細審讀一遍。文章都寫得短而有力,道理也說得扼要透徹,甚得天王之意。或許因為喜歡何震川的緣故,天王把四十一篇論文比來比去,總覺得何震川那篇寫得最好,很有韓愈碑銘文的派頭。他拿起何震川的論文,饒有興致地輕聲念道: 欲創非常之業,必得非常之人;欲立永久之基,必得至當之地。斯能立久而不易,亙古而常尊者也。溯自天父上帝自造天地以來,其間竊號流傳,未嘗不代有其人。究之人非天命之人,國非天命之國,所以弑奪頻仍,紛更不一,以至於今。 唯我天王承帝命,永掌山河。金田起義,用肇方剛之旅;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一一悉准乎天命;國為天國,在在悉簡乎帝心。迄今建都既成,天下大定,天王降詔,諮於群臣。詔於是,爰為之論曰:穆穆皇皇,赫赫我王,奄有四海,撫綏萬方。恩覃普宇,德遍要荒,遐邇壹體,率賓歸王。宜乎永奠千百代無疆之福,肇基億萬年有道之長。 「這樣的滿腹經綸,絕大手筆,居然連個舉人都得不到。若不是天國承運而起,豈不埋沒了這個人才!」洪秀全為何震川先前的懷才不遇,大大感到不平。何震川是廣西象州人,秀才出身。金田起義時,全家投軍,戰爭中他一家死了二十二人,現僅剩一弟一侄和他自己三人,是一個為天國事業滿門盡忠的功臣。天王立即封何震川為恩賞丞相,調來天王府掌文書承宣事宜。何震川的建議很好。金陵既定為天京,北京和直隸就應該貶斥。天王略微思考一下,親手寫了一道詔書: 詔曰:有功當封,有罪當貶。今朕既貶北燕為妖穴,是因妖現穢其地。妖有罪,地亦因之有罪,故並貶直隸省為罪隸省。天下萬廓,帝無二,京亦無二。天京而外,皆不得僭稱京。故特詔清,速行告諭守城出軍所有兵將,共知朕現貶北燕為妖穴,俟滅妖後方複其名為北燕。並知朕現貶直隸省為罪隸省,俟此省知悔罪,敬拜天父上帝,然後更罪隸之名為遷善省,庶俾天下萬國同知妖胡為天父上帝所深譴所必誅之罪人。欽此。 建天京于金陵,看來是眾望所歸。天王想,幸虧當初採納東王等人的意見,沒有用羅大綱的上策、中策。不然,小天堂一下子還進不來,建都登基之事就得推遲。都城已定,下一步是群臣如何朝拜天子了。天王愛讀史書,知道漢高祖得天下後,第一次在長安宮殿裡大宴群臣,那些臣子是和高祖一起,百戰艱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自恃有功,酒席之間,還和戰爭年代一樣,一點不講禮節,有時甚至直呼高祖之名,提起高祖過去一些臉紅的事,弄得高祖很不愉快。後來,叔孫通制定禮儀,群臣朝見高祖時,依職位高低排列,跪拜行禮,山呼萬歲,再也不敢大聲喧鬧越次行動。高祖大喜,算是真正過了皇帝的癮。還是在由安慶往金陵的船上,天王又把這段史事溫習了一遍,心裡非常佩服叔孫通的學問。是的,只有禮儀立,才能名位正;名位正了,權威也就建立起來了,今後誰也不能再起歹心,覬覦天王寶位,自己的子子孫孫就能無窮盡地傳下去,坐穩鐵打的江山。 天王設計了一幅朝拜圖。 金龍殿裡,自己坐在大殿臺上正中。台左邊空一個位子,是天父耶和華的寶座。台右邊空一個位子,是天兄耶穌的寶座。台下左邊擺一個矮幾,是幼西王之幾。台下右邊同樣地擺一個矮幾,是幼南王之幾。幼西王、幼南王年紀都小,不要他們朝拜,但為他們留兩個位子,表示對為天國捐軀的西王和南王的尊崇。每當想起在最艱難的年代,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與自己同甘共苦的情景,天王便黯然神傷,心裡很是感激這兩個既忠誠又有才幹的兄弟。因此決定把這兩個幼王的座位擺在最前面。靠著幼西王後面的,依次為東王,翼王,天、地、春、夏、秋、冬各位正丞相,又正丞相;靠著幼南王後面的依次是北王,天、地、春、夏、秋、冬各位副丞相,又副丞相。這之後,按官職大小,兩邊依次排著檢點、指揮、將軍等等。設計好後,天王親自繪出一幅天國朝主圖。他對這幅圖很滿意。 再就是開科取士。一提起考試,天王就有一股沖天怒氣,有時這種怒氣發作起來,他恨不得殺盡天下考官。偶爾夜深人靜,他想起自己為何扯旗造反,走上與大清王朝作對這條路,說到底,怕就是因為考場上屢屢受挫的緣故吧!倘若那時府試、鄉試、會試節節順利,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天王了。即使做了萬民之主的天王,洪秀全一旦想起那些傷心失意的往事,心裡仍然會浮起一種因為被人瞧不起而產生的悲哀—— 洪秀全出生在廣東花縣官祿布一個農民家裡,父兄都以耕田為業,全家省吃儉用,供洪秀全讀書。秀全從小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因家貧,十六歲輟學,助父兄耕田。十八歲受聘為本村塾師,第二年,他到廣州參加府試,但沒有考取。二十五歲那年,又去廣州參加秀才考試。在廣州,他認識一個名叫梁發的傳教士。梁發給他一本《勸世良言》。他回到寓所細細讀了一遍,覺得很有趣味。但那時他並不想洗禮做教徒,他要做孔孟的信徒,通過科舉爬上去,最後當尚書,當大學士。誰知榜發,再次落選。這個打擊非同小可,他當時昏厥在地。被同鄉送回家後,在床上足足躺了四十天,成天發高燒講胡話。家裡為他準備好了棺材,只是還有一口氣,不忍心裝進去。第四十一天早上,他醒過來了。二十八歲那年和三十二歲那年,他又兩次到廣州應試,兩次皆報罷。待到第四次名落孫山時,心高氣傲的洪秀全氣得臉發白,唇發紫。他當天就燒掉家藏的全部「四書」「五經」和諸如《闈墨觀止》之類的書,憤然地對族弟洪仁玕說:「滿洲人主持的考試我再也不參加了,日後我要自己開科取士,氣死那些混帳東西!」後來,他索性連孔子的牌位也砸掉,出走到廣西貴平一帶,和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六人結為異姓兄弟,將梁發送的《勸世良言》加以發揮,在廣西紫荊山組織拜上帝會,發展會眾,積極籌備起義。那時,六兄弟對著天父天兄起誓,日後成功了,六人坐江山,都稱王。洪秀全還特別提出,每年於各人生日那天開科取士,在天下讀書人面前出這口怨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