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一九


   §第三節 萬民愛戴 小人嫉妒

  王陽明屢建「事功」,在短短幾年,平定幾場農民起義、藩王反叛;又設立新的縣制,改革舊的稅制,他的仁政,贏得了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愛戴。百姓把他當作神靈下凡,在世包青天,凡經過之處,夾道歡迎,無限崇敬。且百姓有什麼疾苦,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王陽明,每天請求拜見,解決疾苦的人絡繹不絕,王陽明忙得更是不可開交。

  據《王陽明全書》中《年譜》記載,1517年十二月,王陽明在江西南部時,從江西南部率領軍隊去南康,沿途一路「百姓頂香迎拜,所經州縣隘所,各立生祠。遠鄉之民,各肖像于祖堂,歲時拜祝。」

  不難想像,他們迎接王陽明的陣勢有多麼宏大,黎民百姓一步一磕頭,萬分感謝王陽明,建立有王陽明雕像的祠堂,家住在偏僻地區的村民,便把王陽明的雕像同自己的祖先供奉在一起,以便時時朝拜。這是多麼真摯淳樸的感激之情啊!人民是善良的,人民更是正直公正的,只有實實在在為人民辦事情,不辭辛苦,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得到人們如此深厚的愛戴啊!

  陽明因此而驕傲,不可一世了嗎?從他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又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疫,何足為榮?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城大丈夫不世之偉績。」多麼精闢而深奧的結論: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山中之賊,只要你深得兵法要領,就會攻無不克;而心中之賊,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中形成,會相互猜疑、嫉妒,而倍添煩惱,更何況一個人戰勝自我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毅力呢?修練百年,才會「終成正果」。可見,王陽明的一生,努力追求成聖達之業,並為此堅持不懈,並不滿足於一兩次戰爭的勝利。這種永不滿足的心態令人敬佩讚歎。

  王陽明除了為國事而繁忙,更要擠出時間來講學,教弟子。他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化,編成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利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教給弟子。

  伴隨著陽明受萬人愛戴,他的學說也在社會中普遍流傳,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嫉妒。而第一個就是皇帝——明武宗。看著王陽明的地位一天天地擴大,早超過了自己,明武宗心裡那個氣啊,真恨不得將王陽明千刀萬剮,株連九族,方解心頭之恨。這樣皇帝才有無人可比的威信啊!無奈王陽明實在深得人心,如果沒有一個令天下人信服的罪行就無法置王陽明於死地。明武宗仔細尋找著,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終於,機會來了。正德十四年(1519年),陽明僅用二十二天時間破了準備八年之久的甯王宸濠的叛亂,並且生擒宸濠。這本是功德無量的大事,王陽明不但沒有品嘗到勝利的喜悅,封官進爵,反而差點兒招來殺身之禍。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明武宗聽快馬來報,王陽明生擒甯王,立了大功,在金鑾殿上再也坐不住了,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萬民得進諫,說皇帝無能,該換王陽明坐龍椅了。多疑自私的明武宗思前想後,找來左右的閹黨一起商量對策。這些「馬屁精」們更是怕王陽明的聲勢壯大,有一天來懲治自己,對王陽明早已恨之入骨,於是向明武宗獻計:何不傳旨下去,說皇帝要親征反叛,率軍南巡,讓王陽明先放了甯王朱宸濠,然後皇帝親自將他擒住,以震天下想反叛的藩王,再為王陽明加功進爵。左右閹黨皆為想出的「一箭雙雕」之計感到自豪,要是陽明稟旨放了甯王,擒賊的功勞就是皇帝的了,王陽明不但沒有功勞,反而可以怪罪他玩忽職守,與甯王私通;要是王陽明拒絕放甯王,也可以以違背聖旨定王陽明有罪。多麼陰險毒辣的計策呀!這一次王陽明能逃出虎口嗎?

  王陽明接到聖旨,氣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再加上連日操勞過度,竟病倒在床。放?不放?王陽明在心中苦苦思索,放了叛賊,他必重整旗鼓,捲土重來,黎民百姓又該遭受災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不放,抗旨又將有殺頭之罪兩種觀點不停地在腦海中「打架」,忽然,陽明堅定了立場,不放。頭可斷,血可流,危害百姓的事兒不可做。

  王陽明奮筆疾書,上書皇帝,慷慨陳詞講明理由,說得皇上啞口無言。但這已觸怒了左右閹黨,皆進讒言要懲治王陽明。皇帝正在左右為難之時,跟隨明武宗南征的北軍領袖張忠、許泰自恃武藝高強,向皇帝進言:明日可在教場中與王陽明比試箭法,若王陽明輸了,則以軍法處之。皇帝勉強答應。

  第二天清晨,教場上黑壓壓的一片人,大家都睜大眼睛,生怕一眨眼錯過了這千載難逢,性命攸關的緊要時刻。只見大病初愈,身體還很單薄的王陽明拿起弓箭,注視良久,射!三箭「嗖,嗖,嗖」地射出。

  這「重如泰山」的三箭怎麼樣?全部射中。張忠、許泰這幫小人在旁邊自慚形穢。北軍士兵,都發出「嘖嘖」的讚歎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