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莽 | 上頁 下頁 |
一〇二 |
|
「不好意思了,咱們只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列位,咱們好好想想,換個角度想想,要是咱們處在大司馬這個情況,咱們心裡會是怎麼兜這圈子?」 「怎麼兜?要是我,我會這麼想:論功勞嘛我最大,論資格嘛我不比誰差,我這兒謙虛一下,你們倒當真啦?」 「著著著!您想的跟我想的一樣!王大司馬這是偉大的謙虛!可是,他謙虛歸他謙虛,咱不能埋沒他的豐功偉績呀!孔大人四位,再怎麼也是跟著大司馬幹的,論起安定國家的功勞來,大司馬是首功!他要是認第二,天底下沒人敢認第一!太后,大司馬雖然克己讓人,朝廷可不能就這麼稀裡馬虎地算了。還是應當大張旗鼓地表彰他,賞賜他,表示朝廷重視首功,別讓百官跟老百姓失望!首功不賞,趕明兒誰還去當那出頭的椽子!」 王政君大喜:「總算碰上明白人兒了!這次朕親自擬詔,我就不信,他王莽還會再跟我這兒泡病號!」 「大司馬新都侯王莽,經歷三代皇帝,都擔任三公之職,履行周公之責,制定了造福子孫的長治久安的規劃,功勳和德行,都是領袖群臣、眾望所歸的!崇高的品德跟優良的作風,已經流傳全國,連遠方異域的人們也仰慕他的威望,不遠萬里進獻珍禽白雉!應當把召陵、新息兩縣民戶二萬八千家加封給他,免除其後代兒孫的差役義務,規定子孫可以原封不動地繼承爵位和封邑,按照高皇帝當年獎勵開國元勳蕭何蕭相國的成例褒賞王大司馬!任命王莽擔任太博,主持四輔的工作,並上尊號為安漢公!把蕭相國的官邸作為安漢公第,寫進法令,永遠留傳下去!」 詔書快馬送達大司馬府,王莽再也躺不住了:「這叫我怎麼是好!我不過做了一點點工作,菲薄之力嘛,怎麼用這麼高的規格獎勵我!太后詔書寫得也太過份了,王莽哪有那麼優秀?過譽了,過譽了,謬贊了,謬贊了!」 使者提醒王莽:「大司馬,不,王太傅,不,安漢公!您別一勁兒感慨了,拾掇拾掇門臉兒,趕緊著上朝接受策命吧!昨兒就把大夥兒餓得夠嗆!」 王莽上了車,誠惶誠恐跟著使者趕奔未央宮。 策命儀式很隆重,策書寫得更是讓王莽肅然起敬:「漢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連著幾代沒有皇位繼承人。這是多事之秋、危難之秋!在這個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是您挽狂瀾於既倒,安定了國家!四輔的職責、三公的重任,是您承擔著!滿朝的文武、眾多的官吏,是您統率著!您的功勳比天高,您的恩情比海深,國家硬是靠了您才得以安定的!而白雉祥瑞由天而降,這是老天在表彰您那跟周公輔佐成王相媲美的功績!這真是古有周公,今有安漢公!特策命王莽為安漢公,輔佐皇帝,您千萬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王莽跪在丹墀,手捧策書,大正月的,愣憋出他一腦門子汗:「臣王莽無才無德,僥倖成功,不期受此隆恩,怎不戰戰慄栗、汗出如雨!天恩浩蕩,不敢不受,但臣有本章奏上,望太后恕臣冒昧之罪!」 群臣全楞住了:「安漢公又要出什麼麼娥子?策書都接了,還有什麼本章要奏?別不是借著安漢公、太傅這剛出鍋的熱呼勁兒,彈劾哪位大臣吧?」 有那平常手腳不太乾淨的主兒,就開始哆嗦,不大會兒,這哆嗦的毛病就傳染開了,整個前殿抖成一片。 王政君也不明究裡,但既然安漢公有本,總不能不讓他奏吧? 「安漢公,有本但奏無妨!」 「遵旨!太后,臣雖不學無術,但自幼蒙名師傳授周禮,於官制上尚知一二。考證歷代君主,有明有昧,有聖有昏,明君聖主,固然天資聰慧,卻也須群臣輔佐方能成其大事,至於那些昏王昧帝,因臣下讒誤而喪國者有之,因輔弼英明而保國者也有之,由此而知,『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的古訓委實不差!所以,從周朝開始,就設立了三公作為最高輔佐官員。我大漢上承周統,下掃秦弊.也設了二百多年的三公。開始是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為三公,前兩年改丞相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為三公。三公者,天子之相也!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分工是很明確的!至於四輔,歷史就更悠久了!相傳自夏商之際,已有四輔古官,掌顧問進諫、弼成政教。周朝時以左輔、右粥、前疑、後丞為四輔,至秦時乃廢,我大漢也是這兩年才恢復古制的。恢復得好!國家那麼大,人口那麼多,光靠三公的力量是不夠的!特別是當今天子年幼,更需要有忠誠賢良的老臣做為四輔,才能實現國家安定、百姓富足的目標!那麼現在大漢是以太傅、太師、太保、少傅為四輔,臣王莽有幸列於四輔之首,實在是愧不敢當。可是莽身為鉅子,不敢當也得當,此身已托漢室,還有什麼猶豫彷徨的?太傅的責任,臣是戰戰兢兢地接受了。」 聽到這兒,大家才松了口氣.既然王莽「戰戰兢兢」,咱們就別哆嗦了。 王莽喘了口氣兒,接著妻他的本章:「至於策書中以王莽跟周公相比,賜號為安漢公,這就更讓臣無地自容了!周公是多麼偉大的人物,王莽怎敢望其項背!安漢公的稱號,實在是讓王莽不敢領受!本當推辭不受,可又一想,人總是要有點兒壓力的.人沒壓力輕飄飄,地沒壓力不出油嘛!周公是百世人臣的楷模,也是我王莽努力的方向、追趕的目標!朝廷賜我安漢公的美號,這裡是有深刻含意的!就是要求我象偉大的周公一樣,盡心盡力地輔佐皇帝,把國家治理好!我如果推掉『安漢公』的稱號,不是就推掉了效仿周公的承諾了嗎?所以,這,我也接受,也是戰戰兢兢!」 王政君發問了:「那麼說,你全接受了?」 王莽跪行了兩步:「非也,今日的策命,臣只接受責任、只接受壓力!本著這個原則,臣可以擔任太博,可以受安漢公的美號,甚至,也可以接受蕭相國的故宅!蕭相國是大漢的元勳.住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一定會使我時刻不忘肩負的責任!但是,臣不能接受益封兩萬八千戶的賞賜,更不能接受子孫蔭爵襲土的特殊待遇!」 殿上一片唏噓之聲,很多人為王莽可惜,要知道,萬戶候的實惠、世代罔替的殊榮,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王莽居然會無動於衷?莫非他有更高的追求? 王莽覺得有必要解釋一番:「列位,王莽不傻,知道這樣做也許會招來許多人的誤解,會說王莽我這麼著是在沽名釣譽,是在覷覦著更多的什麼!可是,我寧願忍受這些誤解,也不能接受這兩項賞賜!列公啊!你們很少到下面去,你們不知道大漢子民如今有多麼淒慘!前兩年,鮑宣曾經上書,說到民有七亡七死,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吧?他說,大漢子民有七亡,也就是七種失去養家糊口手段的情況:陰陽不和,水旱為災,是一亡;縣官重責,更賦租稅,是二亡;貪吏並公,受取不已,是三亡;豪強大姓,蠶食無厭,是四亡;苛吏徭役,失農桑時,是五亡;部落鼓鳴,男女遮列,是六亡;盜賊劫略,取民財物,是七亡。七亡倒還算不了什麼,還有七死等著呢!哪七死?酷吏毆殺,一死;治獄深刻,二死;冤陷無辜,三死;盜賊橫發,四死;怨仇相殘,五死;歲惡饑餓,六死;時氣疾疫,七死!老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打算讓國家安定,門兒都沒有!列公啊!咱們立在廟堂之上,吃著皇家的俸祿,能不替老百姓想想嗎?真要逼得老百姓沒了活路,大漢的江山還穩得了嗎?我今天要是受了這兩萬八千戶的封邑,就不知有多少人要流離失所、賣兒鬻女!再說那子孫蔭爵襲土的賞賜,別以為那是給後代兒孫造福!身不動膀不搖,躺在父輩懷裡享清福,那能造就一代堅強的接班人嗎?這種優越的環境,只能生產紈絝子弟,寄生蟲!我說這話列位別不愛聽,甭管哪朝哪代,這種紈絝子弟多了也只能毀了老子們打下的江山!所以呀,太后,臣王莽心領了朝廷的這份恩典,等老百姓家家都富起來,您再給我物質獎勵不遲!」 王政君深受感動,大臣們不幹了:「安漢公嚴於律己的作風真值得我們學習一輩子!可是,封爵裂土,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給您這樣的賞賜,不是為了讓您可以減少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國家的大事業當中去嘛!您千萬別推辭!」 大臣們這麼力爭.有著自己的目的:「我們沒日沒夜地這麼幹,圖什麼?不就圖個賜侯裂土、封妻蔭子嗎?您這麼一帶頭,叫我門還有什麼指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