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
二七 |
|
唐太宗讚賞張玄素的建議,並能夠身體力行,付諸實施,這從幾年以後的一次談話可得到說明。貞觀四年七月二日,唐太宗問房玄齡、蕭瑀:「隋文帝作為一代君主怎麼樣?」回答說:「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臨朝聽政,有時要到日落西山時,五品以上官員,圍坐論事,衛士傳送餐飯。雖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稱為勵精圖治的君主。」太宗不贊同此論,說:「你們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精明而喜歡苛察,不精明則上下不通氣,苛察則對事物多有疑心,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萬機,費心勞神,難道能每一事均切中道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見,便只有無條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現過失,也沒人敢爭辯諫議,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滅亡了。朕則不是這樣。選拔天下賢能之士,分別充任文武百官,讓他們考慮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處,深思熟慮,然後上奏到朕這裡。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誰還敢不盡心竭力各司職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 這一篇談話,可以看作是唐太宗實行張玄素建議的一次總結。 做法之三:斥小人,杜讒邪。要使賢能之士盡職盡責,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疏遠小人、不用小人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唐太宗對魏征說:「因官職而去選擇人才,不可倉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則眾位君子都會來到;任用一位小人,則其他小人競相引進。」 他把用小人比作「養惡草」,「養惡草則對好穀子有害」。還引用北齊、隋朝歷史教訓,說明群小之徒誹謗君子、讒害賢臣給國家造成的極大危害。他說:「我看前代說人壞話的邪佞小人,都是國家的害蟲。 他們有的人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互相勾結,結黨營私;如果國君昏庸,沒有不因此被迷惑的,忠臣孝子就要為此含冤受罪了。所以,蘭花正在茂盛,秋風卻來敗壞它;君王想要明察事理,讒言小人卻去蒙蔽他。 這類事記載在史籍上,不能一一列舉。至於北齊、隋代時期小人讒言惑主的事,我所聽到、看見的,簡單地給你們說一說。斛律明月,是齊朝的良將,威名震撼敵國。北周每年冬天要砸破汾河上的封冰,就是擔心他率兵西渡來進攻。等到斛律明月被祖孝徵讒言構罪遭殺害以後,北周開始有侵吞北齊的打算。很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他幫助隋文帝完成霸業,執掌朝政20多年,天下依靠他得到安寧。隋文帝偏聽婦人的話,一味排斥他。到後來他被煬帝殺害,隋朝的法制政令從此衰敗了。另外,隋太子楊勇統率軍隊,代理朝政,前後20年,本來就有儲君的名分。楊素欺騙文帝,殘害善良的人,使他們父子之間的倫理關係一下子失去了先天的本性。叛逆禍亂的根源,從這裡開始了。 隋文帝已經混淆了嫡子和庶子的名分,結果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國家不久就覆亡了。古人說:『世道混亂,讒言得逞』,確實不是虛妄之言。我常常防萌杜漸,以此禁絕讒言構罪的發生,仍然擔心還沒有盡心盡力,或者還不能覺察它的苗頭。前代史書說:『猛獸居住山林,藜藿之類野菜就無人敢去採摘;忠臣執掌朝政,奸邪小人也就停止陰謀活動。』這確實是我對你們的期望。」為了防止奸佞小人對賢能之士的損害,唐太宗決定對誹謗、誣陷者「以讒人之罪罪之」。貞觀三年,監察禦史陳師合上《拔士論》,「譭謗」房玄齡、杜如晦「思慮有限」,想排斥房、杜的宰相職位。唐太宗對房、杜的長處和缺點都了如指掌,沒有能夠使陳師合的彈劾得逞,斷定陳師合是「妄事譭謗」,便對他採取法律制裁,流放到嶺外。賢能之士畢竟不是神,有時也會有小的失誤和過失。居心叵測的人往往抓住不放,借機譭謗。對此,唐太宗態度十分明朗,總是保護賢能之士。比如,魏征、溫彥博在處理政務的過程中,曾有小的過失,一些人據此上奏太宗彈劾他們,太宗絲毫不理,對他們的信用不變,使他們安心任事,充分發揮其治國的才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