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八


  跛腳嬉皮笑臉地答道:「閒暇無事,遊山玩水而已。」

  一個士卒搶上一步,對跛腳大聲吼道:「你知道這是誰在跟你說話嗎?這是我家王爺,南後娘娘的嫡親外甥,別不識抬舉!」

  跛腳聽了,嚇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聲說:「小民死有餘辜,有眼不識泰山,不知王爺有何吩咐?」

  黑大漢拍了拍跛腳的肩膀說:「起來,起來!下官奉娘娘之命,前來搬運屈大夫之屍骨回郢都安葬,不知屈大夫之真墳葬於何處,特來討教。」

  方才那個士卒插言道:「是呀,快說吧,挖著了金頭歸你!」

  這跛腳早就在打金頭的主意了,只苦於不知道哪座墳墓裡埋著屈原的屍骨;就是找到了真墳,百姓們都護著屈原,他也不敢下手。聽了黑大漢和那個士卒的話,他高興得從地上跳了起來,老鼠眼眯成了一條線,前俯後仰地對黑大漢說:「王爺恩典,敢不效勞?只是小民確實不知何為真墳。此事只有屈原之女小媭曉得。王爺若要找她,小民情願帶路。」於是,跛腳就帶領著這夥人耀武揚威地直奔玉笥山下小媭的住處而來。

  再說小媭為父親築疑塚之後,一步一回首地返回玉笥山下自己的小屋裡,日夜思念父親,淚水從未幹過。父親枯槁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深陷的眼窩,總在腦海裡不時地出現。為了讓父親的形象永遠留在人間,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她決定給父親繡一幅遺像。

  她每天帶著針線、剪刀和一塊潔白的綾子,坐在玉笥山東南一個土墩上,望著父親的墳地,回憶著父親生前的音容笑貌,不停歇、不間斷地繡著,繡著,別的姑娘繡像用針線,小媭卻用的是自己的全部心血啊!……時令已是深秋,寒冷的秋風輕輕地吹動著她的秀髮,像父親在撫摸她的腦袋;望著山上光禿禿的高樹,仿佛又看見了父親骨瘦如柴的身軀。一日三,三日九,不到十天時間,父親的遺像便被活靈活現地繡出來了。

  一天,小媭手捧父親遺像正在欣賞,突然隔壁屋裡的三叔手持柴刀從山下飛奔而來,他熱汗百流,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快,小媭,快找一個不顯眼的地方躲一躲,有一夥人捉你來了,我是特意跑來給你送信的。」

  小媭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弄得莫名其妙,她本想問清來龍去脈再走,可是三叔的眼淚都急出來了,只好連忙起身,把剪刀也帶在身上,二人一起往山後樹林子裡走去。他們來到一口水塘邊停了下來,這裡離山下大路差不多有半裡路遠,周圍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樹木,平時很少有人來過,只有小媭常常一個人跑來,對著明鏡一般的清池梳頭,或者坐在塘邊的石頭上磨剪刀。三叔將這地方的前後左右仔細看了一番,如釋重負似的長長地籲了一口氣,才一五一十地對小媭說出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那位裝啞巴的砍柴漢子正是三叔,他搪塞過黑大漢的盤問之後便隱於草叢中竊觀,因此放牛老漢怎樣裝聾,跛腳青年怎樣告密,他都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當他獲悉跛腳青年欲帶領黑大漢一夥來捉小媭姑娘時,丟掉扁擔,拔腳就跑,從山裡抄小路一口氣跑到小媭的茅屋裡。他在那裡沒有找到小媭,聽人說她正在山上為父親繡像,這才又跑到玉笥山上來……

  三叔說完事情的原委,最後叮囑小媭道:「好姑娘,現在你千萬不能下山,我少陪了……」

  小媭目送好心的三叔遠去,轉身在塘邊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她回想起自己從歸州動身,過大江,闖洞庭,千里尋父的艱難;回想起父親死後,鑄金頭,築疑塚,繡遺像的辛酸;回想起丈夫向國棟也曾來汨羅江畔、玉笥山下探過親,夫妻商定改兒子曉輝之向氏為屈姓,以承屈嗣。小媭覺得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已經做完,徒留人世再也無意,不如一死了之,也許在陰間還能與父親朝夕相處,相依為命呢!……

  想到此,小媭立即從懷中掏出父親的繡像,掛在一棵蒼松上,雙膝跪地,一邊叩拜一邊哭訴:「爹爹,女兒服侍您來了……」山下有人正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仔細聽聽,哭聲、吼叫聲、犬吠聲混成一片,這是暴徒們正在挨戶搜尋,鄉親們正在為自己受苦。小媭不假思索地站起身來,跑到山前,向著山下呼喊:「小媭在此,莫拿鄉鄰們撒氣!……」她一邊喊,一邊跑,將暴徒們引向山後的池塘。小媭來到塘邊,取下父親的繡像貼胸放好,然後舉起鋒利的剪刀,猛力向自己的心窩刺去,一頭栽倒在池塘裡。黑大漢一夥追到塘邊,不見小媭蹤影,只有滿塘血水在蕩漾……

  屈原的祖母、慈善能幹的柳嫡範死去了,當其過世時,屈原正在郢都擬新法,忙改革;屈原的父親、聰慧而謹小慎微的伯庸和他的母親、深沉而文靜的修淑賢相繼去世了,當他們聲聲呼喚兒子的名字時,屈原正流浪漢北;屈原的姐姐、賢淑潑辣的女媭離去了,當她遠離的時候,屈原正在汨羅江畔率眾治水;屈原的妻子、俊俏美麗的昭碧霞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是那條細腰長袖的美女蛇吞噬了她年輕的生命,亦與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屈原有關;屈原的養女、漂亮而多才多藝的嬋娟終未看到義父平反昭雪、返京複職,她含恨而死,死不瞑目;屈原本身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國為民為天下,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後懷石投江自沉,這是華夏民族之大悲劇,人類歷史之大悲劇;如今,屈原的獨生女兒,苦命賢孝的小媭又死於非命,離開了這多災多難的世界……死了,屈氏一家四代都死了;然而,禍國殃民、做惡多端的南後鄭袖、頃襄王熊橫、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卻都還健在,他們正偏安于楚之東北的陳城,繼續過著那種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嗚呼!……

  不,屈原沒有死,這樣的人不會死,他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前邊寫過,楚國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無不十分悲痛,大家紛紛劃著船隻到汨羅江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還用糯米、楝樹葉、竹葉包成粽子,纏上五色絲線,丟到江裡去喂魚和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傷著屈原的屍體。因為糯米性粘,能夠沾住惡魚和蛟龍的嘴巴和牙齒;五彩絲線頗似太陽的光輝,因而惡魚和蛟龍最是忌憚。這就是端陽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來歷。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流傳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亞諸國,其範圍必將日益擴大。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屈原的詩賦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這裡僅就歷代的詩人略舉幾例。

  郭沫若說過:「由楚所產生的屈原,由屈原所產生的《楚辭》,無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國統一著的。」「無論何時何代的中國人,都是在他的偉大影響之下。」正是由於這種影響,我們的民族形成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傳統;正是由於這種影響,我們的人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尤其是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獻身精神,更是具有巨大的鼓舞性和號召力,仁人志士無不受到感召而奮起。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高唱「屈平詩賦懸日月」,直接繼承並發展了屈原開創的浪漫主義手法,安史之亂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憂國憂民的激情像火山爆發一樣傾瀉而出,寫出了不少反映現實的佳作。詩聖杜甫不僅非常欽佩屈原的藝術成就,明確表示要「竊攀屈宋宜方駕」,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為人,抒發了「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歎。他「窮筆憂黎元」的憂患意識和「濟時肯殺身」的獻身精神,與屈原的愛國主義一脈相承。

  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引屈原為同調,對他的愛國激情表示強烈的共鳴:「《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同時以屈原精神激勵自己收復失地的壯懷:「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在他的巨量詩作中,最為突出的是那火一樣的愛國激情。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以屈原自比:「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斷以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勉勵自己,連賦《閑山居》也「細讀《離騷》還痛飲」,其大氣磅礴的愛國詞作頗有屈原之風。李清照這樣婉約派的大家,在國難當頭之際,也受到屈原的《國殤》的感染,抒發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情,足見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愛國主義詩人陳子龍以「弱齡的騷雅」自詡,他對屈原的遭遇憤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難久安。」「楚國亂無極,屈平困上官。」並寫下了大量的充滿時代氣息的詩作,決蕩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他積極組織抗清複明的活動,兵敗被俘後,毅然投水殉國,成為仿效屈原的光輝典範。陳子龍的學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過要追隨屈原的決心:「招魂而湘江有淚,從軍而蜀國無弦。」被捕後他寧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真是「魂魄毅兮為鬼雄」!

  辛亥革命時期,女中豪傑秋瑾,「為爭取祖國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個人的一切。」關心祖國的危亡,抒發愛國主義的情感,構成了秋瑾詩詞的中心內容,屈原精神的影響顯而易見。十八歲居湘時,她就寫下了《吊屈原》一詩,怒斥「楚懷本孱王,乃同聾與瞽」。後來寫下的《感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願興亡楚」的志向。為了報效祖國,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願將生命作犧牲」,立誓「拼將十萬同胞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鬥爭意識和犧牲精神動人心魄。就義前,她鎮定自若,脫口吟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命詞,對於國家局勢的憂慮,對於民族命運的擔心,盡在一句之中,七個字飽蘊愛國主義的真情。

  「愛祖國、愛人民、愛自由、愛正義的詩人是永遠不朽的。」屈原的深遠影響,不僅在華夏大地,不僅對炎黃後裔,世界和平理事會1953年確定紀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